这几天,几乎所有的官方媒体都在热议一个粮食“七连增”的神话——
CCTV焦点访谈12月10日推出了一期《来之不易的七连增.》,新华社12月10日发表了《跨越半个世纪的新辉煌——写在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七连增”之际》,人民日报12月9日发表了评论员文章《来之不易的“七连增”》, 光明日报12月9日发表了《农业部总经济师权威解读:粮食生产“七连增”的背后》,中国网12月8日《农业部:粮食实现“七连增”来之不易》,新华网 12月10日 《粮食生产七连增意味着什么》,财库股票网 12月8日《2010年粮食总产面积七连增 总产单产均立异高 》,如此等等。
两天之内,如此密集的信息铺天盖地而来,“七连增”突然就变成了一个极其热门的网络词语。在平平淡淡的2010年即将落下帷幕的时刻,政府终于从中找到了辉煌点,也为自己稍微捡回了些许脸面。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当今世界粮食紧缺、一些国家出现粮荒、我国粮价不断上涨的“酷冬”之下,中国粮食“七连增”的消息恰如一阵春风吹来,中国广大民众顿时心里觉得暖融融的,幸福指数立马提高了不少,大家终于可以不用再为粮食和粮价的事情烦闹了!
然而我国粮食的实际情况到底如何,笔者远远没有官方媒体的那样乐观!
一、今年粮食是不是真的增了产?
不知道大家是否具有同感,反正对于统计部门的数据,笔者一直都是持有怀疑态度的。笔者认为,今年的“七连增”至少存在着三大疑点:一是数字不可信,二是自然条件不允许,三是缺乏其它方面的佐证。
1、数字不可信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农业部门的数字:2010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6.48亿亩,比上年扩大1329万亩,增长0.8%;全国粮食总产量为 10928亿斤,比上年增加312亿斤,增产2.9%。其中,夏粮播种面积4.11亿亩,扩大58万亩,夏粮总产量为2462亿斤,比上年减少7.7亿斤;早稻播种面积8691万亩,比上年减少114.1万亩,早稻总产量为626亿斤,比上年减少40.7亿斤;秋粮播种面积11.5亿亩,比上年增加1386万亩,秋粮总产量初步统计为7840亿斤,比上年增加360.3亿斤。
从中我们看到,今年上半年的粮食是小减,夏粮、早稻减产48.4亿斤,如果要达到全年粮食增产,秋粮就必须大增,因此除了秋粮面积增加了1386万亩以外,今年的秋粮单产也达到了682公斤。
笔者又从网上搜索了一下各地的秋粮单产数字:2010年,江苏徐州秋粮平均单产443.4公斤,比上年增加8.7公斤;保定市秋粮平均亩产469公斤,同比增加44公斤;宿州市秋粮单产301公斤,比去年增加14.4%;甘肃省预计秋粮平均亩产239.4公斤,比上年增加8.2公斤;孝义市秋粮预计亩产为205公斤,比上年减少37.87公斤;常州市水稻单产有望继续保持较高水平,预计单产可达620公斤;黄山市根据农委等相关部门提供的材料和各区县粮食局调查测算,全市秋粮估计单产460公斤/亩左右,同比添加2公斤……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没有一家的秋粮单产水平高于全国的平均数字682公斤,那么这个全国的平均数字是因何而来的呢?在笔者看来,这么高的单产水平是不可信的。
2、条件不允许
今年的农业生产环境条件也不支持“七连增”的说法,先照搬一下人民日报的原话:“今年是个大灾之年,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洪涝、干旱、台风、泥石流交替袭来。年初西南5省区发生百年不遇特大干旱,农作物受灾面积超过1亿亩。入汛后多数省份遭受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长江上游出现超1998年的特大洪水,111条河流发生超历史的特大洪水。在春季农业生产的关键时期,遭遇了大范围、长时间的低温寡照。极端灾害性天气突发多发,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异常严重的威胁,稳定粮食生产面临异常严峻的考验……”
在当今的中国,谁也不能否认中国农业还是靠天吃饭这个事实,就连农业部的韩长赋部长在《焦点访谈》中也肯定地说“我们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之一局面”。这就是说,如果出现了灾情,农作物肯定会减产,只是减多和减少的关系。而在遭受大灾之后,粮食产量能够不滑坡或者不大滑坡,那简直就可以算是奇迹了。
可是想不到在遭灾之后,特别是遭受了今年这么大、这么多、这么长时间的特殊灾难之后,我们的粮食产量不但没有降低而且还得到了提高,农业部敢于做出这样的结论,这的确需要超人的“智慧”和“勇气”!
为此,我们人民日报的评论员也煞费心机,硬是用加法、减法和乘法帮我们算出了一笔丰收帐(原文:做足“加法”——建立对农民种粮补贴制度,实行“四补贴”;做尽“减法”——全面取消农业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屠宰税;做好“乘法”——从2004年实行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以来,粮食收购价格不断提高,小麦累计每斤提高0.17至0.18元,稻谷累计每斤提高0.23至0.3元,价格信号强烈,效果倍增),好像中国的民众都还是幼儿园的水平,根本算不了这个帐!
别的地方我不了解,但我知道我们当地的情况,小麦受了冻害,肯定是减了产,春播玉米因为病虫害也大减产,夏播玉米虽然大部分增产,但也有一小部分因为上茬作物收获迟导致播种过晚而减产。我们这里今年没有大灾,产量都是如此,其它灾毁严重的地方竟然还增了产,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3、缺乏其它方面的佐证
既然粮食产量是“七连增”,那么这七年来所增产的粮食都到哪里去了?如果说是被民众消费了,那以前就不消费吗?
既然粮食产量是“七连增”,那么每年的粮食进口减少没有?这七年比以前少进口多少?
既然粮食产量是“七连增”,那么国家和民间的库存增加了多少?据笔者了解,老百姓的库存是减少了,甚至可以说是基本没有库存了,大多数农民在收获后都把粮食交给了面粉厂。这么说来,如果库存增多了,那增多的部分肯定在国家粮库,那么粮食部门有这方面的数字吗?……
这些与国家的粮食产量息息相关的数字,我们的官方媒体连一项也没有做过交待,没有这些数字佐证,国家关于粮食“七连增”的神话就像空中楼阁一样很难让人信服。
二、丰收之年为何粮价还要猛涨?
各界人士对今年物价上涨的解释包括通胀预期、流动性过剩、热钱炒作等多种原因,但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缺粮引起的涨价,缺口越大涨价幅度也越大。这个好理解,也讲得通,但官方坚持要说今年粮食“七连增”,根本不支持粮食缺的说法。
二是热钱炒作,由于今年投放的货币过多,引发通胀。这一点官方也不支持,非要说什么通胀指数是合理的,尚在可控制中等等。
农业部官员对此的解释也同样雷人:农业部认为,“成本推涨”才是丰收之年涨价的第一重要因素。尽管他们承认丰收之年依然涨价的事实,但陈萌山认为“持续丰收的消息,既排除了此前关于‘减产导致涨价’的解释,也为下一步的物价调控奠定了基础”,他甚至还反问记者说,“今年增产了,价格还在涨。如果减产了,那价格会怎么样?”
按照常理,粮食多了,粮价就低了,粮食少了,粮价就高了。农业部官员把自己统计出来的增产结果生搬硬套了来作为“成本推涨”依据,是绝对站不住脚的,因为你那个增产结果本身就值得怀疑。对于这一问题,隋鹏飞只提了一句“在总量供应没问题的情况下,调查表明成本推涨是最主要的”,就含糊了事,至于做了什么样的调查,他却没有了下文。
到底是成本增加引起粮价上涨?还是粮价上涨引起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依笔者看应该是通胀,不存在谁影响了谁的问题。
三、从粮食价格上涨中得益的都是什么人?
一般说来,从粮食价格上涨中首先得益的当然是农民,但是笔者强调一句:农民虽然从中得益了,但得到的好处却微乎其微,而且并不是所有的农民都得益了。
中国历朝历代都不乏拍马吹捧的帮闲文人,今天也一样,“七连增”被他们吹上了天,什么“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给世界的精彩答卷”啦,什么“跨越半个世纪的新辉煌”啦,什么“太平盛世”啦,什么“领导英明”啦,什么“历史上从没有”啦等等,看一下他们的题目就让人肉麻不已!只要你是一个正常人,没有不被吹得晕乎乎忘乎所以的。
但是冷静下来分析,目前的形势还是比较严峻的,农产品价格一路涨,不仅一般城市居民,就连农民们也都开始吃不消了!因为得益最大的只是个别几个种粮大户,比如《焦点访谈》里提到的欧春华(8420亩,920万斤,产量好,价格高,大发了)、孙永利、李检发、孙丰忠等,其它农民每人就那么一点点耕地,能得到多大的益处啊?就算农民们有粮吃,也不代表他们就有钱花,有肉吃,有菜吃。他们不可能在有限的土地上搞多种养殖种植!再说还有那些因城市扩张、工业占地、灾毁等原因而失去土地的农民呢!在当前高昂的物价之下,他们不更是水深火热了吗?
四、“七连增”的奥秘在哪里
一般在写农业生产总结的时候,秀才们都有这么个“套套”:减产了就提“靠天吃饭”,把原因归结为老天不帮忙,就象今年上半年的夏粮减产一样;增产了呢?就大写一通政策好、领导重视、工作努力的屁话,把老天爷风调雨顺的功劳一概抹杀。
如果说秋粮增收是因为政策好,那么夏粮与早稻减产是因为什么?难道是因为政策不好吗?而我们知道,国家的粮食政策今年是至始至终贯穿一致的,岂有什么上半年政策不好、下半年政策好的说法!上面的政策再好,到了下边会不会走样?我看是走了样的!除了粮食直补外,其它的惠农政策能不能落到实处?涉农腐败有没有?形象工程有没有?据笔者所了解到的情况,许多农业工程项目都不能算是惠民工程,而仅仅是为应付检查和验收的“材料工程”、“影像工程”、“档案工程”等。
面对今年辉煌的“七连增”,农机、水利、农业、气象部门各说各的功劳,唯独忘了广大的农民群众,忘了老天的赏赐。
农业部门说:病虫害防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技术、防灾减灾保护性耕作技术和避灾技术、农业机械化技术等一大批新技术,对提高粮食单产和总产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面对严重灾害,全国50万名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巡回技术指导和科技服务,及时将农业科技送到农民手中。(新华社)
水利部门说:作为“农业的命脉”,农田水利建设的进一步改善也是粮食增产的基础。某省水利厅有关负责人说,目前全省有效灌溉面积已达多少万亩,占耕地面积比例提高到多少,旱涝保收田达到多少,如此等等。
农机部门:粮食实现七连增,作为重要物质基础的农业机械,发挥了重要支持作用。江苏省农机局长介绍,农业机械装备作业效率比人工高出数十倍,在抢农时、抗灾害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年全省投入农机总动力多少万千瓦,减少粮食损失多少亿公斤。
气象部门说:是气象服务保障了粮食总产七连增, “三秋”以来,他们制订了服务方案,下发了农业生产气象服务的通知,加强同农业部门联系,完善重大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机制,适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及时将气象预警信息通过各种手段传送到农户手中和生产一线,将气象灾害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云云……
只有一个部门在这次的邀功请赏活动中是个例外,它表现出了无比“谦逊”的优秀品质,很值得其它部门学习,这个部门就是我们的统计部门!虽然它从头至尾没有一句表白,但地球人都知道:“七连增”最大的功臣,根本不是农业部、水利部、气象局、农机局,更不是老天爷,而是我们劳苦功高的统计部门!
二0一0年十二月十三日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