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是党建设的,是用来教育未成熟的青少年的地方。党发展教育事业,我认为有两个目的:为党和民族培养人才,以稳定党的政治领导地位,但人才只能是少部分,不可能吧全部青少年都培养成人才,这就要说到下个目的——“洗脑”,即在青少年思想尚未成熟时,给他们灌输有利于党的统治的价值观,让党和民族稳定发展,对防止国家分裂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例如,二战时期,日本军国主义猖獗,为了达到统治世界的目的,统治者们给士兵和学生普及军国主义价值观,即为天皇效忠,就是光荣的;中国封建社会的价值观,基本概括为“忠孝廉洁”;新中国前30年的价值观概括为“为人民服务”。这些价值观都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刻地影响。普及价值观的主要地方是学校。
我们今天社会所要普及的价值观又是什么呢?
由人教社编写的高中课本(生活与哲学)是这样学的:“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从今天的角度看,这种价值观是相当积极的。军国主义价值观普及的好,所以出现了日本有实力去挑战俄国,中国和美国;封建社会的价值观普及的好,所以中国封建社会存在了2000多年;新中国价值观普及的好,所以中国出现了雷锋、焦裕禄之类大批的优秀党员去为人民服务。而今天的价值观对社会产生了多大的影响呢?如果影响大,就不会出现“我爸是李刚”现象,不会出现“钓鱼执法”现象,不会出现老百姓给官员下跪现象。为什么影响不大?还是因为这种价值观没有普及,活着说只普及在表面即高考试卷上,而没有深入人心。
为什么没有深入人心?我认为有一下两个原因。
1.教育与社会实际脱轨。当代教育,其过程是书本。我们的学习基本上都是从书本上学到的,偶尔能看着老师拿仪器做实验,我们学校有个实验楼,高中以来就去做过一次物理实验,化学实验根本没做过,那幢楼一直是用来考试的(不排除我们学校教学质量差,但我们学校是所省级的四星级中学,全县就我们这一所,其他学校就可想而知了)。其实省教育局早已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因此,编制了一些实践型教科书,如《研究性学习》、《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但学校根本就没重视过,只是在迎接省里的检查时,才从“主科”老师中抽出部分老师去教这些“副科”,以前一星期八节数学课,检查时减到了四节,检查完恢复正常。这种现象的主要责任应该由学校来负,但根本原因要从教育上找,因为——当代教育的目的地是高考,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这一点与邓小平的“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论有点相似,但邓小平的目的是正确的,而教育的目的是高考,这是完全错误的。老师们的观念大都是“不考就不要学”,而且说的时候都是理直气壮,这一点,当今学生是深有体会的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大都是高分低能的,算不上是人才(指大都是,不指全部),对社会的价值也不大。
2.学校与社会接轨。学校与教育是两个概念。学校的责任不仅是传授知识,还要帮助党给青少年“洗脑”,但今天,洗脑这项重任却落到了社会的肩上。我们主任曾说过一句话“社会有什么样的人,学校就会有什么样的人”,这句话说的也不无道理。染发烫发现象屡禁不止,就连校园“爱情”杂志的主人公都从大学生转移到了高中生,似乎中学生谈恋爱变得合情合理了。同时,80后的就业难也深深地影响我们的选科问题,大多同学都是选物生组合,因为物生就业容易,试问一句,如果国家解决了就业问题,难道就应该一辈子去干一个不感兴趣的行业?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其一,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尚未成熟,抗诱惑能力差,或者说不能明辨是非;其二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的影响,邓小平说过“改革开放最不利于教育”,从外国流入的一系列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信息,虽然政府都严加审查,但还是流入了青少年中,因为政府没抓住根本,只从表面找原因。
中国加入了WTO,但并不意味着不可以垄断某些行业,比如教育。
我想象中的学校是这样的:把教育垄断起来(取消一切民办学校的办学权利),把学校办大(一个镇或一个县只办一所学校),实行寄宿制,把学校变成一个独立的社会,教育的内容也要广泛,不要仅停留在课本上,也要去体验一下生产、劳动、实践,还要从社会中提取一些积极的东西来教育学生。这样既有利于教育公平,又有利于学生去适应社会。但这并不意味着取消高考,而是要改革高考(高考的形式不仅只体现在试卷上,应该以学校为单位)。这对老师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应当对老师严格的培训,还要增加老师的数量。
第一次在乌有上面写文章,就写这么多。文中如有不妥的地方,欢迎大家纠错,批评,毕竟本人学历有限,希望大家谅解,谢谢。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