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京华时报》报道,张千帆等15位学者联名提请国务院和教育部,呼吁取消高考和招生工作中的考生户籍限制。10月29日,在针对“随迁子女输入地高考”的研讨会上,20多位随迁子女家长共同起草的《随迁子女输入地高考方案》公布。方案建议,应“取消高考户籍限制”,不再把户籍作为高考报名的限制条件,高考报名资格依据学籍和父母经常居住地等标准认定。
不可否认,张千帆等学者的建议有一定的合理性,当前随着中国的快速城市化,众多农民进城务工,其中很大一部分已经成为城市人或城市边缘人。如何解决好这部分人子女的教育和入学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民众关注的社会问题。但是,取消了“高考户籍限制”远远不能解决教育的公平问题,甚至会变相继续加剧这种不公。
中国社会教育的不公体现在诸多方面。一是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入重城市轻乡村;二是大量优势资源、师资力量过分集中在城市;三是城乡学生的升学包括高考录取存在严重的城乡歧视、区域歧视等等。这是导致家长“高考移民”和“择校热”的根本原因。再加上社会财富的严重分配不公,少数富人以钱开路,想上哪里上就能在那里上,这在客观上又加剧了这种不公平。
以2011年高考一本分数线为例,可以看出高考的区域歧视、区域不公十分严重。在相关录取分数资料中,号称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北京理科一本录取分数为484,文科为524。按录取平均分数排在全国21名之后。与河南、河北、福建、湖南、湖北、山西等省份相比,北京理科一本分数线低80分到100分,文科一本录取分数线低20分到40分。也就是说,这些省份的理科考生必须高出北京考生80分,文科考生必须高出北京考生20才有可能被一本院校录取。
由此可见高考户籍确实导致了高考的不平等。但是,户籍限制只不过是个形式而已,不平等的根本是录取分数的不平等。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取消户籍限制,也改变不了高考的不平等状况,除非全国考生都住到北京、上海,都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参加高考,这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即使解决了一部分已成为城市人的流动人口的高考公平,而高考的区域歧视和分数歧视依然存在,甚至会将这种歧视和不公合法化。不从根本上解决高考的区域歧视和分数歧视,取消“户籍限制”下的高考,只能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是逐本求末的公平假象。
真正实现教育公平不在户籍。而在于建立统一的高考制度,取消目前实行的各省市区各自为政的考高制度。笔者建议,应打破城乡界限,实行全国统一命题,统一高考,统一录取分数,统一录取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使真正的人才脱颖而出,才能形成全国城乡教育的公平竞争,也才能打破教育资源过分向城市集中和优势教育资源被“权贵”和“先富”们垄断的可怕局面。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