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美”的改革,究竟哪里不完美?
人民日报的《宁要“不完美”的改革 不要不改革的危机》(2012年02月23日)一文,底气十足地怒斥了阻碍改革、挑剔改革和苛求改革的言行,把要推行的“改革”说得是唯此一条生路,好像不搞这种“改革”就会出人命似的。既然如此,那就应当把话说清楚:这个“改革”到底是什么?文章躲躲闪闪的,就是没有交代这个问题,反而说了一堆有关这个“改革”的风险:“总会引起一些非议”、 “面临着‘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挑战”、 “无可避免地伴随着‘不同声音’”、“身处深水区”、“天变不足畏”,云云。如果“改革”是这样一种不受人待见的东西,还有什么合理性与合法性?一切正义的事业都是人民支持的事业。如此云里雾里的,难道有什么怕见阳光的隐情?
既然对“不完美的改革”如此偏爱,总该给读者交代一下你的“改革”是什么以及究竟这个“改革”哪里“不完美”的问题吧。这是因为,不交代这个“改革”是什么的问题,就会有人往改革这个框里塞私货,人民群众不是没吃过这个亏;不交代这个“改革”哪里“不完美”的问题,就会给那些企图以改革为名把党和人民引向深渊的人留下可乘之机。
文章说“纵观世界一些大党大国的衰落,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只有修修补补的机巧,没有大刀阔斧的魄力,最终因改革停滞而走入死胡同。”这话并不全对!前苏联的改革就不能算是“修修补补”,不也是“走入死胡同”吗?
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教导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个“改革”与小平同志讲的目的在于共同富裕的改革是什么关系?这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可是,找遍全文却没有发现这方面的字眼儿。这篇文章甚至没有给人民群众画一张这种“改革”前景的“饼”,真是吝啬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文章谈到“改革”要触动“既定格局”,要挑战“既得利益者”。这倒是人民群众想听到的话。可是,这话说的又不明白。第一,“既定格局”,特别是现有的利益格局或分配制度,是改革中出现的,不是改革前就有的。第二,分配不公造成的两极分化,已经使大多数劳动群众没有什么怕“触动”的“既得利益”了,只有那些贪官、不法商人和汉奸等才是既得利益者。既然出现了这种“既定格局”和两极分化,那就说明过去三十多年的改革有需要反思的地方,有需要改正的地方。善良的人民期待的继续改革,就是避免了这些不足的改革,而不是仍然“不完美”的改革。
改革需要冒风险,但冒险不是去找死!人民群众担心的不是什么“不可掌控的风险”,而是把“旱鸭子”赶到“深水区”。说白了就是,改革是社会主义的改革,不能把社会主义该丢了。小平同志在92南巡时说“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现在刚刚过去20年,有些人就急不可耐地要丢掉它,把它看作是“躲不开、绕不过”、难啃的“硬骨头”。这些人忘了总设计师的嘱托。“乌托邦思维”无非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算不上对改革的“苛求”。文章对此是不应该责备的。
文章说,“改革”要不为“局部利益左右发展方向”, “不为流言所动”;“力避消极懈怠延误改革时机”, “改革”不能“渐进”甚至“不进”,不能“久议不决”。这些话里流露出的是一种独裁的风格,即,非改不可,管你死活和说什么。这些话里也流露出急躁的情绪,想在短时间内达到某种目的。没看清楚的事就多看看嘛,干嘛那么急呀?改革是大家的事,就不能商量一下吗?对既无理论准备,又无操作方案,还无群众基础的“改革”,文章怎么就那么上心?改革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途径。不好的东西要改掉,好的东西就不需要改。稳定是大局,人心思定。为什么一定要把好端端的国家改得鸡飞狗跳呢?为什么非要学习苏联的改革呢?莫名其妙的“改革家”们到底是何居心?
总之,这是一篇主题不明、目的不清、极易在读者中引起思想混乱和对人民不负责任的文章,其语气忽强忽弱,其态度忽明忽暗,其立场忽左忽右。对人民负责的知识分子切不可学。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