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2月23日《人民日报》评论部的文章《宁要微词,不要危机;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的文章确实让人震惊!有网友说,看了这篇文章很容易想到文革中群众的“大字报”,大于也有同感。不能说“大字报”都是错误的,但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作为中国最具权威性、最有影响力的第一大报,以其评论部名义发出的文章,不应该只是“大字报”的水平。为了形象地说明这个问题,下面套用《人民日报》的这篇文章,用“文革”替代其中的“改革”并对相关句子稍作改动来说“文革”,大家把它们比照着读一读,或许对《人民日报》评论部的这篇文章会有新的体会。
宁要“不完美”的文革,不要否定文革的危机
自1966年至今,中国的文革已如舟至中流,有了更开阔的行进空间,也面临着“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挑战。
发展起来的问题、公平正义的焦虑、路径锁定的忧叹……自毛泽东提出“继续革命”的理论以来,人们对文革的普遍关切,标注着文革的深入已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冲破思想藩篱、触动现实利益,文革从一开始就挑战着既定格局,也无可避免地伴随着“不同声音”。无论当年的炮打司令部、夺权斗争、斗批改,还是今天的官员财产公示、反对汉奸走狗卖国贼,文革总是在争议乃至非议中前行。
所不同的是,从“触及人类灵魂”到“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从经济领域到社会政治领域,文革越是向前推进,所触及的矛盾就越深,涉及的利益就越复杂,碰到的阻力也就越大。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讲,容易的都革命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全是难啃的“硬骨头”,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
文革就会招惹是非,文革就是“自找麻烦”,文革也很难十全十美。50多年后,身处深水区和攻坚期,无论方案多么周密、智慧多么高超,文革总会引起一些非议:既得利益者会用优势话语权破坏为革,走资派会带着挑剔目光审视文革,一些人甚至还会以儒家思维苛求改革。对于革命者来说,认真听取民意,又不为流言所动,既需要智慧和审慎,更要有勇气与担当。
在文革进程中,可怕的不是反对声音的出现,而是一出现不同声音,文革就戛然而止。现实中,或是囿于既得利益的阻力,或是担心不可掌控的风险,或是陷入“不稳定幻象”,在一些人那里,文革的“渐进”逐渐退化为“不进”,“积极稳妥”往往变成了“稳妥”有余而“积极”不足。这些年来,一些地方文革久议不决,一些部门文革决而难行,一些领域文革行而难破,莫不与此有关。
然而,“文革有风险,但不搞文革党就会有危险”。纵观世界一些大党大国的衰落,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只有修修补补的机巧,没有大刀阔斧的魄力,最终因革命停滞而走入死胡同。对于当前各地各部门千头万绪的革命来说,面对“躲不开、绕不过”的体制机制障碍,如果怕这怕那、趑趄不前,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态度,甚至将问题矛盾击鼓传花,固然可以求得一时轻松、周全某些利益,但只能把问题拖延成历史问题,让危机跑在了文革前面,最终引发更多矛盾、酿成更大危机,甚至落入所谓“转型期陷阱”。
毛主席在50多年前就曾告诫:“这是一个大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大革命”,“走资派还在走”。事实上,从文革之初的白色恐怖,到76年的十月剧变,我们党正是着眼于国家和人民的未来,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文革精神,敢于抓住主要矛盾、勇于直面风险考验,才能化危为机,推动文化大革命巨轮劈波斩浪,保证了中国社会主义旗帜还在世界东方和人民心里继续飘扬。
宁要微词,不要危机;宁要“不完美”的文革,不要否定文革的危机。一个长期执政的大党,尤其要时刻警惕短期行为损害执政根基,防止局部利益左右发展方向,力避消极懈怠延误改革时机,所思所虑不独是当前社会的发展稳定,更有党和国家事业的根本原则。面对全新文革的历史方位,当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宽广视野,以无私无畏的责任担当,胡锦涛总书记说:“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骄傲,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为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一生中,毛泽东同志表现出了一个伟大革命领袖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炉火纯青的斗争艺术和杰出高超的领导才能。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壮丽历史画卷中,在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锦绣大地上,都留下了他作为一代伟人的风采。他不仅赢得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爱戴和敬仰,而且也赢得了世界上一切向往进步的人们的敬佩。毛泽东同志作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邓小平同志也曾深情地说到:“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的卓越领导,中国革命有极大的可能到现在还没有胜利,那样,中国各族人民就还处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之下,我们党就还在黑暗中苦斗。” 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发动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意义深远,中国人民一定要牢记毛主席的嘱咐:“你们要关心国家大事,要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
这样的文章,在文革中就是“大字报”的水平,令人费解的是,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革”,怎样《人民日报》评论部的理论水平还停留在“大字报”阶段?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利永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