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钓鱼岛问题影响,有7成中国消费者减少购买日货”,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理事长石毛博行9月9日在东京举行的记者会上,公布了在中国主要城市实施的问卷调查结果。调查中对于减少购买 日货已持续多久的提问,约有一半受访者回答不到1年,但仍有超过17%的人回答今后也不会使用日货。
此次调查于今年8月初实施。调查以居住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国主要城市的约1200人为对象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对于减少使用日货的原因,42.2%的受访者回答“对日本的行为生气”, 50.5%的人回答“其实想用,但优先爱国”。对于从减少使用至今已持续的时间,回答“半年至1年以内”的人最多,占22.9%,其次是“1年至3年以内”,占16.5%。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的调查与前不久中国央视的调查虽有出入,但大的方向却是吻合的。央视在有两万多人参与的网上调查中,设置了三个选择。其中,对日本的好感度降低的,超过8成的人选 择。你会继续购买日本产品吗?有接近9成的人选择说不会,只有不到10%的人说会看情况。
中国消费者减少购买或抵制日货是一个晴雨表。过去,舆论界对中日关系的评价是“政冷经热”,但近来的许多迹象表明,随着日本政府和部分政要在涉华问题上的错误言行,特别是在钓鱼 岛问题上的顽固立场,引起了中国人的强烈不满。随着中日民间针对对方的敌对情绪的日益升温,中日关系已从“政冷经热”向“政冷经凉”转化。
同时,日货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已同中日关系一样降至冰点,日本跨国公司在华销售情况急转直下,日系家电销量下滑最为迅猛。今年1至7月,夏普电视在中国市场的零售量和零售额同比出现 39.32%、25.12%下滑,跌幅超过整个中国彩电市场的下行速度。就算是这样,夏普跌得还算少的,松下、东芝销售下滑了近50%,呈全面收缩状态。
当然,也有日本人对中国减少购买或抵制日货不以为然,他们认为,中国消费者这样做甚至会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
日本专栏作家村山宏曾在《日本经济新闻》报上发表题为《抵制日货受伤的是谁?》的文章写道,抵制日货受伤的是中国?还是日本?中国人说“抵制是为了教训日本”,而日本人则反驳说 “中方的损失更大”。我的回答非常清楚:中国与日本的经济已经融为一体,中国和日本都必将蒙受损失。大家可以试想,在这样的世界里,抵制产品究竟有着怎样的意义?
在他看来,中国人买不买日货,对日本的影响并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大。如果中国人拒绝日货,日本人就有能力换个名字,在美国或者别的国家生产,但如果中国人又需要这些产品的话,日 本就要以更高的价格从美国或者别的国家进口它们,最终受伤害的将是中国的消费者。
但是,村山宏的观点是站不住脚,更没有得到应验。中国消费者减少购买日货并没有影响自身利益,也没有影响到中国经济发展或外贸出口。
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全国进出口14.7万亿元人民币(约合23517.6亿美元),其中出口7.74万亿元人民币(约合12387.3亿美元),增长9.5%;进口6.96万亿元人民币(约 合11130.2亿美元),增长7.3%;顺差7865.1亿元人民币(约合1257.1亿美元),增长33.9%。
与之相反,在另一组数据中,我们看到的是中日外贸的下滑。据中国商务部透露,今年1至7月,中国与日本贸易总额10840亿人民币(约合1740亿美元),同比下降8.8%。其中,中国对日本 出口5182.73亿人民币(约合831.9亿美元),同比下降了3.5%。自日本进口5657亿人民币(约合908.1亿美元),同比下降13.2%。
事实胜于雄辩。“减少购买或抵制日货”——大概是如今海内外舆论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但它其实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中最让人熟悉的历史词汇之一。中国近代史上有过多次“抵制日 货”运动,“抵制日货”这个词,就像一个历史幽灵,一直缠绕着中日之间恩恩怨怨的关系,也一直缠绕着中国人对其日本的矛盾心理,一直缠到今天。
其实,中日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两国企业和国民,日本政府和部分政要在涉华问题上的错误言行严重伤害了中国人的感情,影响到部分中国消费者购买日货的积极性。况且,中国消费者以理性 方式表达立场和想法是他们的权利,减少购买或抵制日货更是他们的自觉行动。他们这样做,完全不需要政府或任何机构进行动员和激励。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