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到底因为什么罪名下狱被害的?很多人都知道“莫须有”(这事没准儿有)。
“莫须有”,不是个罪名。而是秦桧应付韩世忠质问时随口说的搪塞之辞。
事情的本末大致是:最初岳飞的部将王雕儿(王俊)被秦桧、张俊等人“策反”,出面写“告首状”,说了许多岳飞准备召集旧部张宪等人谋反的事情;据此,先拿下了张宪和岳云;接着就有了杨沂中庐山诱捕岳飞的故事。岳飞下狱后,第一次由何铸审案,未果;秦桧对此的态度是“不换立场就换人”,何铸被派到金国出差,换万俟卨主审;万俟卨又把王雕儿等人找来罗织罪名,搞了好长时间,实在是没法以“谋逆”来定案。最后,只好胡乱整了些材料,罪名主要是两条,最重要的一条还不是王雕儿出首的,而是以前一些谏官指责岳飞的问题,“受御札十五次而坐观胜负、逗留不前”,还有一条“指斥乘舆”,意谓讲皇帝的坏话。
定了罪,还要罚当其罪。万俟卨找人开会,好些人不同意判岳飞的死罪。为此一拖再拖,秦桧很不高兴。到了当年腊月二十九,秦桧坐在书房吃柑,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他老婆王氏比较懂他,劝他做事果断点,“捉虎容易放虎难”。秦桧听了老婆这话,就下决心了。
《说岳全传》里有一个情节,岳飞受命回朝,路遇金山寺道悦禅师,禅师送他四句偈言,所谓“岁底不足,提防天哭。奉下两点,将人荼毒。老柑腾挪,缠人奈何。切些把舵,留意风波。”说的就是这段故事了。
整岳飞的时候,另一个抗战派的大将韩世忠也被朝廷搞得心灰意冷,辞去了枢密院使的实职,他看岳飞的案子实在搞得太不像话了,跑去质问秦桧,那意思是你们说岳飞谋逆,到底有没有证据,没有证据就得放人。秦桧搪塞他的话就是,“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韩世忠很愤怒,可是又拿眼前这位权势派人物没办法,只好丢下一句“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走了。
从这个故事,看得出韩世忠的人品还是不错的。同是南宋初期的将帅级大佬,张俊到后来是一门心思要配合秦桧害岳飞,杨沂中也充当了帮忙的角色,只有韩世忠在挺岳,虽然他自身难保,挺岳力度也不够,但至少亮明了自己的态度。
这些人都是在同一局棋里的局内人。局内人的讲话、态度,对局面都会产生影响。比如何铸,本来是弹劾过岳飞的,可能对岳飞也没有什么好感;但当他真正受命去审理案子后,他发现要干这种构罪诬陷的事情实在太昧良心了,就找秦桧撂挑子;再比如被万俟卨找来统一思想的大理寺丞李若朴和何彦猷,就主张证据不足,最多判两年徒刑,多了不行。当然,这些人胳膊扭不过大腿,最终还是要按照秦桧的意志来办。
很多年以后,人们再回头看这一局棋,不免要为岳飞一叹。“余尝得当时行遣省札,考其狱词所坐,皆一时锻炼文致之词,然尤不过如此,则飞之冤可见矣。”(《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岳少保诬证断案》)这是南宋人李心传的评价。后人多有同感。
不过,大儒王夫之对这一棋局的看法就更深一层。在《宋论》里,王夫之专门有一节讨论岳飞案。他甩开是不是冤案这个问题,直接追问岳飞到底为什么成了“冤大头”?
“帅臣之得令誉也有三:严军令以禁掠夺,为软语以慰编氓,则民之誉归之;修谦让以谨交际,习文词以相酬和,则士之誉归之;与廷议而持公论,屏奸邪以交君子,则公卿百僚之誉归之。岳侯之死,天下后世胥为扼腕,而称道之弗绝者,良繇是也。唯然,而君子惜之,惜其处功名之际,进无以效成劳于国,而退不自保其身。遇秦桧之奸而不免,即不遇秦桧之奸而抑难乎其免矣。”
“宋氏之以猜防待武臣,其来已夙矣。高宗之见废于苗、刘而益疑,其情易见矣。张浚之褊而无定,情已见乎辞矣。张俊、刘光世之以故帅先达不能相下,其隙已成矣。秦桧之险,不可以言语争、名义折,其势已坚矣。……合宰执、台谏、馆阁、守令之美,而皆引之于身,以受群言之赞颂。军归之,民归之,游士、墨客、清流、名宿莫不归之。其定交盛矣,而徒不能定天子之交;其立身卓矣,而不知其身之已危。”
写得很有文采。到底谁害了岳飞?是赵构、秦桧等人;但是岳飞自己也不是没有责任,那些没事就吹捧岳飞的人则更可恶。王夫之的意思简单说,就是岳飞不太懂得安身定交之道。宋朝皇帝世代相传的家法就是猜忌武将,而岳飞作为独当一面的大帅,不但和士兵打成一片、和老百姓鱼水情深,居然还能和文人墨客诗文酬唱、和朝中谏官批评朝政。与此同时,却完全不顾及赵构、秦桧、张俊等人的感受。这种现代人所谓“只拉车、不看路”的行为,还搞得这么高调!不整你整谁?
——“君子深惜岳侯失安身定交之道,而尤致恨于誉岳侯者之适以杀岳侯也。悠悠之歌诵,毒于谤讻,可畏矣夫。”
——“如是而欲全其社稷之身以卫社稷也,庸可得乎?”
这个局外人的看法,虽是一家之言,却值得细细思量。
(杨凯,人民日报海外版编辑,海外网专栏)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