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在APEC会议召开期间,中央电视台曝光了一个消息,在二十一个国家和地区最受欢迎的小吃里,中国的“宫保鸡丁”名列各国小吃榜首。当然了,作为一道小吃,受到世界各国以及政要的追捧,这本来算不得什么,毕竟不是什么航母飞机导弹航天器,国家是不是强大,也不在于你有几道让世界垂涎欲滴的可口小菜,大不了让世界的“吃货”们对你说上两句好听的,由不得产生一点神往,仅此而已。但你也不能否认,就咱们心理上的感觉而言,当你听了这个报道的时候,心里还是挺高兴的,因为毕竟外国人所喜欢的是咱们中国的,这是对我们中国饮食文化的肯定,是对中国人民勤劳和智慧的肯定,其中的道理很简单,不就是因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吗,因为是一个中国人,在世界面前看到中国的东西让全世界的人喜欢,你当然会感到高兴,甚至有那么一点自豪感,这是不是就叫爱国我不知道,但作为一种感情的流露,你最起码不会去谴责他,如果拔高那么一点,说这就是爱国,因为爱国,所以我爱我们中国的食品,我爱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希望全世界的人都喜欢它、认同它,我想这也没有什么不对,这种感情的流露似乎是自然的、情不自禁的,没有人因此会责难你、指责你。
但是,这世间的事儿还真是无奇不有,有的人不这样想,他不仅不这样想,甚至如鲠在喉的让他“无法接受”,好像“戳了人的心窝子”一样难受。这就是笔者由“宫保鸡丁”想到的那个人,一个专家级的媒体人,就是这个人,因为看了中央电视台的一个纪录片,一个宣传中国饮食文化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之后,听到有的人说了那么几句爱国的话,“把食物和中国人的民族精神传承结合在一起”,他无法接受了,甚至戳了他的心窝子,因此撰文《要“舌尖中国”不要“舌尖爱国”》,此人不是别人,他就是《中国青年报》主任编辑、评论部副主任曹林。我不知道大家看了曹林这篇文章的题目心里会怎么想,但当我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就已经十分的惊讶了,而其中的内容更是令我惊叹不已。说来也怪,一部原本跟政治和爱国不怎么沾边的片子,有人偏偏爱说上几句跟政治和爱国沾边的话,竟让这位曹大编辑如此的难受,就像戳了他的心窝子一样难受,这要是出了人命大事,不知道应该谁来承担损害责任?哈哈,没法,或许笔者太没有仁爱之心,或许自己是钱多了烧的,自不量力而冒天下之大不韪,不得不再狠狠的戳一戳这位曹大主任的心窝子,为了以防万一,笔者在这里先声明一点,自己绝没有图财害命的故意,万一发生什么不测,这责任吗?曹大主任或许就要自己想办法了。
谁也否认不了,《舌尖上的中国》本来就是一部宣扬中华民族传统饮食文化的好片子,条件所限,笔者作为一介草民,还算不上一个“吃货”,对烹饪也是个外行,也没有认真的一集不落的看过《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但从道理上来讲,既然是宣传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作品,当然离不开对中华饮食文化的褒奖。当然,其中食料的生产、选材、泡制、配伍、烹饪、火候等等,中华文化渊源流长,而饮食文化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其中凝聚和渗透着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几千年来勤劳与智慧的结晶,传承与热爱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也是对整体民族文化的传承与热爱,这种褒奖尽管没有爱国的价值符号,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所褒奖和宣扬的,是我们中国的和中华民族的,它既是让中国人看的,也是让外国人看的,中国人了解自己悠久的饮食文化,自然而然会对自己的饮食文化产生那种引以自豪的感情,外国人看了,也自然而然会产生那么一种神往,至于是不是宣传爱国主义,那就只能看你各自的立场了,自己体会是爱国那就是爱国,自己体会不是爱国那就不是。这爱国说到底,本来就是一种感情的东西,就像人都应该爱自己的父母一样,所以我们宣扬父亲的高尚、母亲的伟大,作为一种道德和情感的要求,每个人都应该有最起码的孝道之心,其中的道理不用多说,但古往今来、古今中外,不孝之子也比比皆是,老人恨这样的人,称之为孽子,世人恨这样的人,称之为畜生。
爱国与否也是如此,你对中国有什么样的感情,在《舌尖上的中国》里所能看到的,当然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对于普通的观众而言,没有人强迫你非要做出什么样的解读。但你如果能解读到对国家的情感,对中华民族传统饮食文化的爱,认识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伟大与优秀,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勤劳与智慧,并因此更加热爱自己的民族与祖国,这难道有什么问题吗?是的,这似乎没有什么问题。可在某个人的眼里,这样的感受竟然出了问题,甚至是出了大问题。是的,就是这个身居高位的曹林先生,作为一个党的干部,共青团中央机关报《中国青年报》的主任编辑、评论部副主任,他自己从这部片子里体会不出的东西,看到别人从中体会到了爱国主义这一政治含义,一蹦三尺高的大加指责,指责别人还不算,还说戳了他的“心窝子”,不知这个“心窝子”是怎么按的?《中国青年报》,高、大、上,中国共产党后备力量教育和宣传的舆论阵地,爱国主义教育与宣传的桥头堡,主任编辑、评论部副主任,应该是青年领袖一样的人物,也应该是中国共产党给予厚望的人,同样应该是具有崇高政治信仰和高尚道德的人,因为有人把《舌尖上的中国》与爱国主义挂上了钩,经惹你如此的大动肝火,并毫不迟疑的、坚决的喊出:《要“舌尖中国”不要“舌尖爱国”》。
笔者真的很糊涂,这位曹林先生对自己的国家到底是什么感受?是什么原因使你对“爱国主义”这个词如此的敏感,抑或说如此的难以接受,难道你的《中国青年报》的办报宗旨里对爱国主义的宣传有什么更高级的解读?就像你所说的那样:“?吃就是吃,无须跟爱国挂上钩,无须给我们的口舌快感强加上一个妩媚却沉重的价值符号,------。”爱国主义在你这个大主任、大编辑这里被解释为“妩媚”?是一个“沉重的价值符号”?前两天,我在自己的另一篇文章里曾说过:我不知道你是不是共产党员,但就你的位置以及我党对干部的任职原则,你应该是一个共产党员,但今天我倒觉得你根本就不是一个共产党员,因为,你的这些言论,是对全国亿万万爱国民众爱国情感的侮辱和亵渎,因为,即使作为一个普通的公民,也不会把爱国看成为是一种“妩媚”,更不会觉得这是一个“沉重的价值符号”,因为中国人民从来就没有觉得自己爱国是一种“沉重”的感觉,更没有觉得爱国就像是浅薄的女人一样是去现“妩媚”,爱国就是他们最真诚的感情流露与表达,如果你不让他们自觉自愿的真情流露,那才是真正的沉重。而在曹林眼里,爱国就显得那样难受,那样沉重。我想,就是大汉奸汪精卫,也不敢在口头上对“爱国主义”如此公然的充满敌意。试问,像曹林这样的人,你能认为他是一个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吗?这种连最起码的爱国情感都容不得的人,他配做一个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吗?由此,笔者联想到曹林在自己的著作《拒绝非正义》里的一些言论(注:见本人的评论文章《曹林“公权力”的概念伪装与阴险用心》),有充分的理由怀疑,这个隐藏在党和国家体制内的所谓“时评专家”,长期以来,利用党媒提供的舆论平台和由此赚取的话语特权,其到底肩负着怎样的“推墙、沉船”的历史使命。
谁都知道,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的后备力量,《中国青年报》作为团中央的机关报,理所当然也是党的重要喉舌,他的重要人物所发表的言论,理所当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影响作用。或许你会说,我的这些言论并不发表在党的刊物或媒体上,抛开你的身份背景,就以一个公民的身份来衡量,就算你不爱这个国家,你有什么资格指责别的人宣扬爱国,作为一个最起码的中国人,爱自己的祖国何错之有?习总书记所说的那些“吃着共产党的饭,砸共产党的锅”的人,但他也只是砸锅而已,而这位曹林先生岂止是砸锅,这就是要掀桌子砸灶台,中国人流露一点爱国的情感他都受不了,像戳了他的心窝子一样的难受,试问,像这样连起码的爱国感情都不能有的人,不要说没资格在中青报,就是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公民,你配吗?
附文:曹林:要“舌尖中国”,不要“舌尖爱国主义”
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这几天风头力压各种电视连续剧,让许多早已抛弃了电视的80后吃货们,纷纷锁定每天22:30的央视一套,坐等这部“吃货指南”。 这部大半夜播出的美食片,以精巧细腻的高清画面,将大江南北的中华美食浓香扑鼻、闪闪发亮地摆到你面前,馋得有些吃货都想去舔屏幕了。
作为一个资深吃货,我很认同众吃货对这部美食片毫无保留的赞美。不过,众多的赞美声中,有一种赞美让人实在无法接受,那就是将这部“舌尖上的中国”上升到爱国主义的高度。
比如有评论称:《舌尖上的中国》是最佳爱国主义教育片,没有之一,更戳人心窝子的是把食物和中国人的民族精神传承结合在一起……摄影师的镜头赤裸裸地洋溢着中国式的勤劳、温馨、祥和和感动。还有评论称:《舌尖上的中国》告诉我们,即便是“爱国主义”的宏大主题,也可以充满细节与温情;即便是对外传播中国形象,也应该展示普通中国人的喜怒哀乐。
将《舌尖上的中国》拔到这样的爱国主义高度,它跟我们的“舌尖”还有关系吗?或者说,当我们的舌尖被“爱国主义教育”征用之后,当我们带着“爱国主义”的意义负担和价值符号来看这部美食片时,我们的舌尖还会有这样的快感吗?不知道其他吃货是不是跟我一样,被这顶“爱国”的帽子给弄反胃了。
这部美食片拍得确实非常唯美、生动和生活化,如新闻所言:片中美食的色彩拍得丰满、浓郁、诱人,摄影师将那种垂涎欲滴的视觉效果淋漓尽致地展现在画面上……《舌尖上的中国》真正聚焦在烹饪上的时间并不多,更多的画面是在展现劳动者如何捕猎、采掘、加工、制作这些自然馈赠的食材,整个过程看上去充满神秘气息,夹杂着劳动者为生活、生存而流下的汗与泪。这样的美食叙事逻辑,能在激起人爱美食之心的同时,让人们更加热爱生活:这些生活的细节和生产的过程确实能够感动人,尤其在城市化的当下,许多人对这个过程是完全陌生的——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只能在终端消费着那些美食,却很少能关注到它们的加工和制作过程;并有着一种妖魔化的想像——因为当下中国社会中的我们对美食生产过程仅有的想像,也是在媒体曝光的一系列食品卫生丑闻的碎片中完成的。这样的语境下,那些劳动者制作美食的过程格外地打动着我们。
爱美食,爱充满着美食的生活,爱美食的生产者——这些单纯之爱,是怎么推理和上纲上线到爱国主义的?我实在找不出其中的逻辑。有些人推崇的爱国主义往往就是如此,可以不经推理、不讲逻辑地将某个事物与爱国主义挂上钩。
有人专门针对那些整天将爱国挂在嘴上的人创造了一个词,叫“舌尖上的爱国主义”:爱国只是动动嘴巴和舌头,要不就是开口就骂,要不就是随意赠送爱国的帽子。将“舌尖中国”拔高到爱国主义,自然也是一种“舌尖爱国主义”。还是饶了这部美食片吧,要“舌尖中国”,不要“舌尖爱国主义”。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