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上旬,中国防疫政策放开之初,尚未如同这些天那样死亡消息纷至沓来,社会上许多人满怀憧憬放开后生活“花好月圆”;当时群里一位在美国大厂工作的女士那两天都是优哉游哉下馆子晒美食,因为她密接了阳性患者,部门负责人、同事等等要求她那几天在家在酒店呆着别去公司,所有的会都取消了。
该公司防疫政策已经调整,只要求检测阳性患者居家勿上班,不硬性要求密接居家不上班,但各个部门可以自己定更严格的防疫措施,她所在部门负责人要求是密接也不能去上班,一般同事之间哪个人一咳嗽,别人大家都害怕。她的同事整天抨击中国的大规模检测等核酸政策,一早听说她密接了,立马都吓跑了,把她所有的会都取消了。
她丈夫公司一直给员工免费提供核酸检测服务。
关于九安的抗原检测试剂,那边人士当时称出口单价貌似7美元,亚马逊售价18美元,最高时候被当成硬通货而可以卖到70美元,同类产品国内销售政府采购价格7元人民币。
我当时得出结论:
在中国此前近3年无差异动态清零政策下,社会不同群体得到大体相同的基本防护水平;在放开政策下,不同社会群体所得基本防护水平将出现明显落差。收入水平较高企业、机构等防护水平较高,中低收入水平群体防护水平低。
从口罩到核酸检测、抗原检测试剂,并无很高的科技门槛,但要能迅速建设、扩张产能并低成本大批量生产,需要强大的制造业系统基础。美国这方面废了许多,我们不能单纯只讲追求发展高科技产业,还是需要回过头来巩固基础产业。
20多天过去,回顾我当时的上述判断,一声叹息。
实际上,12月末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下文简称“《总体方案》”)宣布将新冠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同时保留了疫情严重时采取收紧措施的选择,其中之一就是这份《总体方案》第三节“主要措施”第(七)款:
“疫情严重时,重点党政机关和重点行业应原则上要求工作人员‘两点一线’,建立人员轮转机制。”
这样的规定对全社会而言当然是合理的,但同时也体现了不同社会群体所得基本防护水平的落差,我们还是要清醒认识到这一点。
关于放开后的经济走势,我们不能一厢情愿只考虑好的前景可能,还是要有两手准备。2022年最后一天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2月份采购经理指数很不好:
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11月份48.0,为2021年10月以来第二低,仅高于上海疫情高峰4月份的47.4;12月份进一步下降1.0点至47.0,为一年多以来最低,比上海疫情高峰4月份还低。
非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的商务活动指数11月份为46.7,为2021年10月以来第二低,仅高于上海疫情高峰4月份的41.9;12月份进一步下降5.1点至41.6,为一年多以来最低,比上海疫情高峰4月份还低。
商务活动指数中,服务业指数从上月的45.1下降至39.4,为一年多以来最低。
服务业中,零售、道路运输、住宿、餐饮、居民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低于35.0%,在各行业中最低。
制造业是我们国民经济安身立命之本,目前情况相对好一点,是个宽慰,但宽慰也不多;零售、餐饮等本月总体极度糟糕,下个月能恢复到多少,看。
不考虑疫情死亡人数及其可能的影响,不考虑劳动者转阴后恢复情况,不考虑重复感染风险,如果疫情感染能够快速达峰然后过去,这个进程对经济的冲击将主要落在本来就是多数人休息的元旦、春节“双节”期间,对我们全年制造业等等的冲击可以最小化,元宵节过完,疫情浪潮基本过去,可以全力以赴拼经济,这是防疫政策放开最好的结果。但上述几项假定能否全部如愿呢?
如果结果不如愿,有无防范措施准备?
2020年至今年上海疫情之前的中国动态清零是人类历史上防疫实践最高峰,没有之一,在可预见的未来估计也难以复制;这一个多月以来的是另一回事;在这种情况下,防范措施落实效率如何?
我当然希望防疫政策放宽能够实现期望的目标,付出的代价在可承受范围内;但我们还是应当为结果不如意、代价超出可承受范围的风险作必要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12月末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保留了疫情严重时采取收紧措施的选择,其第三节“主要措施”第(九)款规定:
“……综合评估疫情流行强度、医疗资源负荷和社会运行情况等,依法动态采取适当的限制聚集性活动和人员流动等措施压制疫情高峰。”
但经过11、12月份防疫政策的急剧转弯,我们还是应当充分认识到基层组织士气等等遭受的重创。
哀悼这次疫情海啸中的逝者,希望正在度劫者安康。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