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报9月8日a1版《私下彩铃歌手标签,刀郎们活出了更真实的样子》这是北青报对刀郎新歌的第三篇报道。
前两篇报道我已有评论。第一篇评论的题目《官方回应?》根据北青报文章内容指出,许多“伪事件”就是专业、特权的媒体做出的。
之后又发现河北日报明目张胆用移花接木手段制造抗洪假新闻。8月8日,在北青报B4看到一篇《血脉里的音乐基因又复活了》,并配有“山歌寥哉'的图片。文中说,最近被大家热议的《罗刹海市》中的讽刺主题和手法,并非刀郎在创作上突然改变,而是在上一张鲜有人关注的专辑《弹词画本》中的一首《画船计》就已经预演过的。用刀郎许多歌曲如”月儿弯弯照九州“等,说其音乐的内涵和背后艺术土壤的宽广。根本没有说及《罗刹海市》歌词的含义和引起社会轰动的原因。
我认为,这就是用”音乐的内涵和背后艺术土壤的宽广“来否定《罗刹海市》的社会意义。 我注意到,《罗刹海市》热爆以来,许多官媒如北京日报没有一片豆腐块报道。如果说,专业、特权媒体善于制造“伪事件”,控制舆论,以达到”政治正确“的话;那末,专业、特权媒体也可以用回避“现象级”甚至“超现象级”的办法,愚弄群众,同样达到”政治正确“。我的第二篇评论就叫《控制舆论,政治正确》。
这第三篇报道,第一小标题“从未贴近“主流”音乐的音乐人“,说刀郎一定程度上更像当代版的民间艺人,可能西北地区以外的歌迷都不知道有这样一位歌手存在。第二小标题”《罗刹海市》被忽略的实验性“,,说刀郎走出西北音乐概念后有了各种音乐实验,如加入了苏州评弹元素,用中亚地区的乌德琴、嘟嘟克,《罗刹海市》借用的是东北靠山调,又尝试了牙买加的雷鬼曲风,等等,不过,刀郎这些音乐在很多细节方面还没有做到完美的优化。作品的动听性也有一定的缺陷。第三小标题”当代网络歌手的音乐追求“,只能说,这些歌手赶上了网络兴起的时代,而在大浪淘沙之后,他们中真正热爱音乐、坚持音乐创作和演唱的人。最终还是留了下来。这些话是想给网络歌手一点宽慰。
这最新一篇报道,第二小标题最后:”如果不是因为歌词的话题走红,很少会有人会关心刀郎的这些音乐实验。“其实,这正是现代大多数中国人欣赏音乐的特点。宋词、元曲原来是有曲调的,现在只剩下词语的词牌、曲牌。《黄河大合唱》如果没有充满革命激情的词语,可能群众是不大会理解的;《长江之歌》如果没有后来的填词,恐怕不会有现在的社会效果。刀郎的《罗刹海市》曲调再优美动听,如果没有刀郎借古讽今、通俗风趣的诠释,也不会有亿万人民如此热情的传唱。
作为官媒的北青报,只用曲调诱导人们,而不去关注歌词内容意义和烈火烹油式大流行的超级社会现象,做正面的、肯定的、积极的评价。我只能用”继续转移主题,掩饰群众社会关注“做第三篇评论的标题。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