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的财富与收入不平等问题日益严重,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而西方国家的财富与收入不平等也日益扩大,引起了民众的不满例如占领华尔街运动的兴起。皮凯蒂在本书中虽然主要研究西方国家的财富与收入不平等,但对中国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因此,仔细研读其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及其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主要理论基础
(一)资本主义两条基本定律
(1)α=r*β
其中α为资本在总收入中所占的份额,r为资本的年收益率,β为资本/收入比或者说资本存量/国民收入流量。
(2)β=s/g
其中s为储蓄率,g为增长率即人口增长率与人均增长率之和。需要说明的是这一定律是长期动态变迁定律,在短期不成立。其经济意义为储蓄较多而增长缓慢的国家在长期中将积累更多的资本,从而对财富分配与社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这两条资本主义基本定律是本书的理论基础,长期的历史统计数据都以它们为指导。
(二)累积增长定律
即很低的年增长率如果持续很长时间会导致巨大的不同。这一定律从大历史的视角出发将会有助于我们理解乃至预测历史。也经常使用这一定律,并且认为每年1-1.5%的增长率已经很可观了。
(三)资本主义不平等的动力机制:r>g
r>g其经济含义为过去的财富积累比产出和工资增长得更快,因此企业家不可避免地变为食利者,从而逐渐地取得社会的支配权。这一动力机制的分化力量远大于社会的趋同力量,从而不断地加剧财富与收入的不平等。
二、主要内容概览
(一)导言
在导言章节中,说明了他为何对财富与收入不平等感兴趣,因为这不仅是古典经济学研究的主题(斯密—马尔萨斯—李嘉图—马克思),也是当代社会的重要问题。因此这一研究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价值。同时也说明了库兹涅茨的倒“U”形曲线缺乏大数据的支持,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而将以库兹涅茨的研究方法为基础,辅以更详细、更长期的数据研究财富与收入不平等问题,因而也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
(二)第一部分:收入和资本
在第一部分主要进行了概念的解读,例如收入、资本、资本/收入比、人口增长率、人均产值增长率等,并且以这些概念刻画了18世纪——21世纪主要发达国家的财富与收入动态演化的历史图景。
(三)第二部分:资本/收入比的动态变化
第一部分概览了全球财富与收入动态变迁的历史图景,这一部分重点研究了资本的性质,认为其性质已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土地资本的重要性下降,工业与金融资本的重要性上升),继而探析了18世纪——21世纪各主要发达国家的资本/收入比的动态变迁,认为其呈“U”型变化(两次世界大战是拐点,20世纪80年代开始上升,21世纪资本/收入比将继续上升)。从数据发现此种特征之后,对数据进行了经济学的解读,认为战争毁灭了物质资本存量、降低了储蓄率,且殖民地在20世纪50年代纷纷独立,使得发达国家的净外国资本减少。同时由于大萧条的影响,战后各国纷纷实行了混合经济,资产价格走低,从而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及稍后的一段时期资本/收入比的大幅下降。在20世纪80年代的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各国纷纷进行私有化,使得资本/收入比开始上升。
随后以α=r*β为基础分析了21世纪资本/劳动划分,认为资本收入份额α在英法两国虽然不太明显但仍呈“U”型”变化。因为资本纯收益率r长期稳定在4%-5%水平(其基本决定因素为技术、资本存量的充足度等因素),而β呈U形变化,且资本与劳动的替代弹性大于1,因此资本收入份额α在21世纪将继续趋于上升,资本的重要性与日俱增。由于资本的贪婪本性,并且其在社会经济中日益凸显的地位,因而有必要深入研究劳动、资本的不平等结构,深入其内部探询其变化规律,因此在第三部分研究了劳动、资本的不平等结构。
(四)第三部分:不平等的结构
在这一部分中,重点研究了资本与劳动在初次分配中的不平等。通过分析社会结构即上层阶层(上层10%)、中产阶级(中间40%)、下层阶级(底层50%)所占社会总收入的比重分析了发达国家的资本、劳动、总收入的不平等程度。发现资本导致的不平等比劳动导致的不平等更加严重、资本所有权的分配比劳动收入的分配更为集中。随后,分析了这种不平等是否具有合理性。
这种不平等一般具有两种形式:一是超级世袭社会继承财富比努力工作更重要,主要出现在大革命前的法国;二是超级精英社会,超高薪酬主导社会,例如现在的美国。认为在不久的将来这两种形式有可能相互交织、难解难分,那时,社会将会更加不平等。
在研究这种不平等结构中认为使用分配表比使用基尼系数更能反映社会现实。基尼系数只是一个抽象、冰冷的数字,不能反映社会分层,他主张回到古典经济学的社会表格与政治算术的社会结构视角研究不平等问题。
然后详细分析了19世纪以来发达各国不平等的程度及其结构变迁。他发现法国现在主要表现为资本不平等,而美国主要是超级经理人的崛起引发的不平等,法国的劳动不平等较为稳定,美国稍逊一筹。
紧接着分析了劳动收入不平等内在的因果机制。认为虽然教育与技术在降低劳动不平等上起到重要作用,却存在很大局限,因为知名学府更倾向于选择特权阶层学生,寒门子弟较少,因而劳动收入不平等与社会性架构与制度密切相关。
紧接着考察了资本所有权的不平等。认为一战前欧洲大陆财富过于集中是因为资本收益率r高于经济增长率g(r>g机制)。因此若想抑制资本所有权的不平等需要降低r或提高g,而g在未来稳定在1%-1.5%已经是乐观的估计了,所以重点应放在降低资本收益率r上即通过控制资本与劳动关系、采取税收与制度措施等降低r。西方主流经济学认为市场经济可以自动实现更为平等、更为和谐的社会是一种乌托邦,如果不采取措施,在不久的将来,继承财富将比劳动更加重要,财富不平等将会大大加剧。
总之,随着r>g这一根本动力机制发挥作用,同时由于规模效应(资本规模越大资本收益率也会越高),财富分化现象将会加剧,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将不可避免。而扭转这一趋势的最优措施是累进资本税与遗产税,因此在第四部分重点分析了累进税的经济效应与社会效应。
(五)第四部分:21世纪的资本监管
在前三部分使用历史、统计的方法分析了18世纪以来资本分配、资本内部结构及贫富差距的演化。认为贫富差距在21世纪将卷土重来,当今世界逐渐沦为“承袭制资本主义”,而要对此进行有效的制约,需要全球范围内的累进资本税(再分配政策)。累进资本税不仅可以抑制贫富差距的扩大,还可以使财富置于民众的民主监督之下,促进有效的银行监管体系的建立;它代表了社会正义与个人自由之间的一个理想的折中,不会引起社会很大的震动。承认全球累进资本税带有乌托邦色彩,但他争辩道,可以走区域性——洲际性——全球性的渐进道路逐步实现这一宏大的构想。
总之,皮凯蒂以大历史、大数据的视角梳理了18世纪——21世纪西方发达国家财富与收入不平等的演化,认为其不平等趋势已越发严重,而扭转这一趋势的政策措施就是累进资本税与遗产税。
三、主要方法论
(一)历史、统计、理论的有机结合
熊彼特曾在其巨著《经济分析史》中说道:“科学的”经济学家和其他一切对经济课题进行思考、谈论与著述的人们的区别,在于掌握技巧或技术,而这些技术可分为三类:历史、统计和“理论”。三者合起来构成我们的所谓“经济分析”。而本书完美的体现了熊彼特所倡导的经济分析技巧或者方法。通过统计的分析方法研究了18世纪——21世纪前十年的财富与收入分配的动态演化,并且使用经济学理论阐述了其内在的因果机制,使理论与现象相“耦合”,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并且熊彼特非常推崇历史的分析方法,受德国历史学派影响很深,而皮凯蒂也充分认识到了历史的重要性,他说道:“新方法经常导致研究者忽视历史,也认识不到历史经验仍然是我们知识的主要来源”。总之,许多经济学家都呼吁经济学需要结合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的跨学科研究,而不是数学的智力游戏。皮凯蒂的这本书的流行也许会使我们更加认识到目前经济学主流分析技术的贫乏。
(二)阶层分析方法
马克思以阶级划分社会从而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演变规律,皮凯蒂虽没有马克思激进使用阶级一词,却也使用了阶层分析方法分析社会不平等结构的内部变迁。阶层分析方法最为人诟病的是缺少微观基础,但是这种分析方法有其优点,容易把握社会的总体、结构变迁,从而抓住社会的主要矛盾。皮凯蒂使用分配表,研究上层的10%、中层的40%、底层的50%,使我们对不平等的印象大大加深了,这是本书的一大优点。
(三)大历史与大数据视角
自从法国年鉴学派大师布罗代尔隐约使用大历史视角分析历史以来,许多学者受到启发,黄仁宇也是其中一位。黄仁宇以宏观及放宽视野的方法研究中国历史可谓独树一帜。大历史视角即以宏观的视角分析历史,不拘泥于具体的人与物,重视整体、结构的变迁,可以说本书很好的体现了这种大历史观。历史学的大历史观与文字的分析方法,未能使统计的方法普及可以说是其一大缺陷,而本书的数据跨度200-300年可以说是大数据、大历史观的完美体现。
四、本书为何流行
本书出版以来不仅受到公众的追捧也受到经济学界的高度关注。齐昊(2014)认为“仅从表现资本主义历史上不平等的演变,这本书就在理论和政策上具有重要贡献。”黄有光(2014)认为“虽然皮凯蒂的主要论点是基于一个逻辑错误,但这几十年来,许多国家的收入分配大量不平均化,却是事实。因此,对增加对有钱人的税收的建议,并不反对。”保罗·克鲁格曼(2014)认为本书“将成为本年度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甚或将是这个10年最重要的一本。”还有许多经济学家对此书进行了评论,在此不一一赘述,但依然可以看出本书在经济学界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一)公众之间的流行
选择了社会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财富与收入的不平等,在西方发达国家及中国社会不平等问题日益凸显,而选择这一领域进行研究无疑将会引起公众的关注。本书通俗易懂,没有像西方的很多经济学家那样使用众多的数学公式迷惑众人,皮凯蒂认为“很长时间以来,经济学家一直试图根据其所谓的科学方法自我定义。实际上,那些方法往往过度使用数学模型,它们常常不过是一个借口,为的仅仅是占领研究领域以及掩盖内容的空虚。”同时,通过追踪历史变化状况并在实际数据和抽象关系之间建立联系,使本书对现实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从而使其在公众之中不胫而走。
(二)专业学者的关注
但是何以这本书也引起了经济学的主流学者的关注呢?因为本身属于经济学的主流,其在学术界具有一定的地位,而且本书的结论即当今社会财富与收入愈发不平等也引起经济学保守派的攻击。故而本书不仅在公众之中还是在专业学者之中都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以中国而言,同时也因为在经济学界很少有人研究分配问题,正如汪丁丁所言:“中国的经济学家迷信新古典经济学关于自由市场的假设,从而很难承担他们在中国这一特定社会里 应当承担的职能。这一职能现在由中国的社会学家承担。”因此,本书不仅引起西方学界也引起了中国学界的关注。
五、我们学到了什么
(一)经济学家与公共政策
经济学家可以对公共政策的制定及形成产生重要影响,正如科斯所说:“经济学家们如果不能经常影响经济政策的主要方向,他们的观点也能在诸多细小方面发挥作用。”因此,经济学家不能躲在象牙塔中置身于社会之外,他们可以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正如戈登·塔洛克所言:“普通经济学家在为公共福利做出贡献的同时一样也能有助于自己的学术职业发展。”皮凯蒂的这本书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可以说皮凯蒂具有深沉的人道主义关怀,袁志刚认为他是“思考大问题的经济学家”,他把社会的重要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领域,这种问题导向型的研究方法值得我们借鉴,而本书将会对各个国家社会政策的制定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跨学科研究方法
自从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以来,经济学日益发展为一门专业化的学科,当时经济学是一门包括哲学、历史、伦理、政治经济学、数学在内的综合学科,但是1870年经济学爆发边际革命,经济学日益数学化、形式化,远离了现实生活发展为一门狭隘的学科。本文认为这是经济学的不幸,因而笔者认为经济学的发展要借鉴古典经济学的传统即使用跨学科的方法,走出狭隘的形式主义范式,走向关注社会现实之路,如此经济学才能走向繁荣发展之路。法国大学生曾在2000年6月发起了“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他们由于对经济学的无力及形式化、数学化不满,开始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统治地位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提出了一整套的经济学教育与研究的改革纲领。身为法国经济学家的皮凯蒂对此也许深有同感,因而这本书才走出了形式主义的窠臼,可以说本书将对经济学研究的转向将产生重要影响。
(三)中国政府、学术机构、社会组织紧密合作构造完整的中国数据库
皮凯蒂说道:“关于财富分配的学术争论和政治争论,长期以来总是充满偏见并且缺乏事实依据。”而中国也深受其苦,中国媒体与公众明显有着仇富心理,而此种心理具有许多偏见并且受到缺乏数据的支持。因而中国的学术乃至社会讨论都需要完整的数据库的支撑,但是正如皮凯蒂所说的“中国经济增长收益的社会分配情况鲜为人知。”皮凯蒂的这本书得益于西方发达国家完整的数据库,因而中国政府、学术机构、社会组织需要协同努力构筑完整、精确的中国数据库,如此才能更好的研究中国的财富与收入不平等问题,才能更好的进行公众之间的辩论与政策的制定。
(四)在我国累进税就足够了吗?
皮凯蒂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西方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非常完善,因而由于政府垄断及权力过大引起的收入不平等程度较小,皮凯蒂研究显示的财富与收入不平等主要呈现的是资本与结果的不平等,因而使用累进税可以大大缓解不平等状况。但是我国的情况远较发达国家复杂,目前我国的腐败性收入、灰色收入及政府垄断等因素引起的收入不平等较为严重即初次分配严重不公,而主要作用于再次分配的资本及遗产继承的累进税作用将会大打折扣。因此,我国目前改革的方向是继续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继续进行市场化改革。同时政治改革即建立一种分权、民主、法治、宪政四位一体的包容性政治制度(Acemoglu & Robinson,2012;田国强、陈旭东,2014)也势在必行,然后再辅以累进的资本及遗产继承税缓解由市场带来的不平等结果。只有如此,普通民众经济机会及结果都会较为均等,蛋糕也才能继续做大。
六、结语
自由市经济经济并不是万能的,正如弗兰克·奈特所说,长期而言,市场经济的负面后果(垄断的倾向和收入不平等的累积效应)可使自由消失到零。托马斯·皮凯蒂以详实的数据证明了当代社会正朝着这一方向(收入不平等的累积效应导致的社会分化乃至自由的减少)高歌猛进,故而,它需要一定的制度基础或政府的干预。他开出的药方——累进资本税与遗产税——虽不能从根本上扭转这一趋势,但无疑具有重要的抑制作用。但是在我国累进税的政策措施还远不足够,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措施,经济乃至政治体制改革还需继续推进。
拓展阅读:经济学风暴:《21世纪资本论》
参考文献
[1]托马斯·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M].巴曙松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2]厉以宁.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应以初次分配改革为重点[J].经济研究,2013(03):4-5
[3]田国强,陈旭东.现代国家治理视野下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从何而来,往何处去?[J].学术月刊,2014,(03):76-84
[4]陆夏.“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十周年:回顾与反思——访经济学家贾根良[J].海派经济学,2011,(01): 1-18
[5]孙承叔.《资本论》的再一次胜利——试述《21世纪资本论》的当代意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05):199-204
[6]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一卷)[M].朱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7]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的动力[M].杨起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8]黄仁宇.中国大历史[M].[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9]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10]丹尼尔·克莱因编.经济学家贡献了什么[M].艾佳慧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11]齐昊.《21世纪资本论》的观点、评价与贡献[J].红旗文稿,2014(17):32-34
[12]袁志刚.袁志刚谈《21世纪资本论》:皮凯蒂的结论不能直接搬到中国[N].东方早报,2014—7—18
[13]汪丁丁.新政治经济学讲义:在中国思索正义、效率与公共选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14]保罗·克鲁格曼.三评《21世纪资本论》[EB/OL].http://www.guancha.cn/Paul-Krugman/2014_04_30_225504.shtml
[15]黄有光.二十一世纪的资本论?皮克迪的逻辑错误[EB/OL].http://huang-youguang.blog.sohu.com/305173882.html
[16] Daron Acemoglu,James A.Robinson.Why Nations Fail: Origins of Power,Poverty and Property[M].Random House,2012.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