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广大农村青年的共产主义思想空前高涨,青年中的新人新事层出不穷。
陕西省醴泉县烽火农业社主任王保京是一个二十七岁的青年农民,不久前被陕西省农业科学研究所聘请为特约研究员。他的事迹上了报纸和刊物。从此,人们就称王保京是“农民科学家”了。王保京是不是真配得上称之为科学家呢?许多人有怀疑。说实话,一开始我自己也有点心里不实在。一方面我们都承认王保京确实有真才实学,贡献不小,另一方面又觉得跟科学家相比恐怕还差得多。这并不是由于不了解王保京,而是由于不了解什么叫科学家。总觉得科学家只能是念过大学的、长期在实验室搞实验的、有著作的、白发苍苍的高级知识分子,而象王保京这样一个只上过两年小学的、连短篇文章也写不通的年轻人,无论如何是跟“科学家”这个称号联不在一起的。现在明白了:这是把科学家神秘化了,这是迷信!
王保京是名副其实的科学家,是我们党培养起来的新型的科学家。
从一九五二年搞互助组开始,王保京就对科学技术“着了迷”,跟几个青年一起搞玉米高额丰产试验,到一九五五年玉米亩产就由二百多斤提高到一千斤,现在已达到一千五百斤。后来又搞小麦、棉花丰产试验和麦棉两熟试验,小麦亩产达到一千零二十七斤,比当地产量提高四倍,棉花亩产二百零八斤(皮棉),比当地产量提髙三倍,麦棉两熟去年每亩收麦子九百五十二斤、皮棉一百零二斤。今年他们计划,玉米高额丰产要达三千斤,麦子达一千一百斤,籽棉达两千三百斤,一年五熟亩产折粮食五千五百斤。这些成绩和计划都是以科学研究、先进技术作基础的。几年来他们试验成功了麦棉两熟,创造了玉米丰产的八条经验,并且用有性杂交和无性杂交的办法培育出“一五〇四”、“一五〇六”等四种玉米新品种,选育出“烽选一号”、“烽选三号”棉花新品种,选育出“五六一号”和“五六二号”小麦新品种,这种小麦具有秆粗质细不易倒伏、颗肥穂壮的特点。当前他们正在进行试验研究的项目,在棉花方面有四十三种处理方法,在小麦方面有一百三十二种处理方法。光小麦品种就试种了一百一十二种,有秃头麦,有多头麦,有本地的,有外地的,有本国的,也有苏联的、日本的。最近他们社里成立了“农业科学研究室”,根据县科学研究所的计划选定了九个新的科学研究题目:(1)麦行套种、营养钵移栽、麦收后双格育苗移栽、大麦收后直播、小麦收后直播等五种不同处理方法的麦棉两熟实验;(2)一年五熟的套种试验;(3)玉米、大豆间作试验;(4)玉米品种比较试验;(5)玉米丰产试验;(6)棉花丰产实验;(7)甘薯丰产试验;(8)蕃茄丰产试验;(9)花生根瘤菌拌种实验。
他们的试验项目虽然繁多,但很有秩序。其原因有二:(一)一切试验为着一个目的:挖掘土地潜力,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大面积丰产创造经验。为此,他们的试验田有两种:一种是试验项目很多但占地很少、纯系试验研究性质的,由王保京和他领导的青年生产队负责;一种是试验项目较少但占地面积较大的,进一步研究已经在前一种试验田初步试验成功的方法,既是试验田,又是丰产田。在这种试验田试验成功后才在大田里普遍推广。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但可以使新技术在推广中完全有把握,而且可以保证大田的增产不因试验而受到影响。(二)周密组织,大家动手。在科学研究室和王保京的领导下,以青年生产队和青年种植组为骨干,发动社员参加试验。现在全社所有的六十二名男女青年都参加了试验活动,成年老年中也有半数以上的人参加了试验,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形成一个人人学科学,个个搞试验的群众运动。
要进行这样复杂的试验,一定会遇到千千万万的困难。王保京是怎样对待困难的呢?他说:“有困难,就想办法去解决它;稳稳当当,慢慢腾腾,还叫什么跃进!”对待新的科学技术,王保京有一个公式,就是“能够办——马上办——办得到”,这跟保守主义者的公式“不能办——不去办——办不到”是完全不同的。王保京具有“初生之犊不畏虎”的精神。当他们推广了碧蚂一号小麦良种并取得丰收后,他就“打破砂锅问到底”,决心要弄清楚这种良种是怎样培育出来的。可是有人告诉他:“那是大学教授赵宏章用有性杂交培育出来的,而有性杂交复杂得很,连许多大学教授也还搞不成呢!”王保京不相信这些话,他想:“既然都是人做的,为什么大学教授能做,同样是人,农民就无法学会呢?”于是就动手试验起来,结果培育成了两种新的小麦品种。
王保京和许多青年一样,精力充沛,敢想敢干,勤学好问。现在王保京和农业社、青年队的骨干正在技术干部的帮助下,一边试验,一边系统地学习农业科学知识,如植物学、土壤和耕作学、肥料学、植物保护学和选种学等。他跟西北农学院的几个教授交上了朋友,并且跟东北、西南、北京等地许多科学家有联系,他们现在正在试验的一百一十二种小麦种子就是从全国各地交换来的。
王保京所以是新型的科学家,是因为他具有许多旧科学家所没有的特点,这就是:(一)他既是科学家又是体力劳动者,他一边研究,一边实践,对王保京来说,科学研究同劳动实践完全是统一的。(二)王保京具有相信党、听党的话,为了社会主义勇往直前的一个共产党员和革命者所应当具有的共产主义的品质。当他在初次进行玉米亩产一千二百斤的试验时,有些老年人说:“保京这娃是二杆,吹牛皮要把火车掀”,可是他毫不动摇,因为他相信县委书记的话:“大胆试验,一次不成功二次再来,别害怕,有党撑腰。”几年来,凡是党的号召,他都首先积极响应,坚决贯彻。(三)王保京是一个跟群众有密切联系的科学家。他不是把科学研究、发明创造当作“私产”,他不是避开群众孤立地进行科学研究,而是为了农业社的增产,为了全体社员增加收入,是跟全体社员一起劳动,一起学习,一起进行科学研究。可以说,烽火社是一个农民科学研究的集体,是一个“科学院”,虽然没有科学院的那套设备。
有人说,王保京是个特殊人物,王保京能办到的,别的农村青年很难办到。这种说法当然是不对的。事实上,王保京这样的青年科学家正在到处生长起来。这里还可以举一个陕西扶风县春光社的例子。
扶风县春光社有一个青年生产队和七个青年种植小组,六十一个男女青年参加。他们从一九五六年开始搞科学研究,总题目是“怎样科学用水”。这个社已经水利化,但有许多社员不习惯用水,说“麦是火里生,不用水来浇”,“棉花是旱田,浇水会疯长”,“浇夏无粮”。群众的这些说法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因为他们不会科学用水,用大水漫灌的方法常常使庄稼减产。这个社的青年就是针对这种情况进行科学用水的试验的。他们有单项对比试验田(如适时灌溉、定量灌溉、细水沟灌等),有综合试验田(用水跟其他耕作方法混合试验)。两年来,他们经过试验普遍推广了适合本地粮棉生长情况的二十六项灌水技术,并且创造了有普遍推广价值的两项灌水技术:灌溉单宽流量和玉米拔节灌溉。青年们大部分都已掌握了一套基本的用水技术,并且可以讲出一套科学道理来。现在已有十七名青年担任了社里的水利技术员或农业技术员。他们取得了渭惠渠灌溉试验站的支持和帮助,订立了“联系合同”。今年他们选定了十五个新的科学研究题目,如水地棉花密植的最高苗数,水量、肥量对玉米丰产的作用,灌水流量和沟长,灌水后每次中耕的作用等等。这十五个题目如果只靠试验站的干部研究,十个人需要十五年的时间,而依靠群众有一、二年就可以了。他们有田间记载册,有研究室,有试验场。不久前他们又在技术夜校的基础上与邻社一起成立了一个“农田水利学院”,学习中等农田水利学校的课程。我们认为春光社的青年中就有一群农民科学家,因为他们在进行着复杂的科学研究工作,并且已经有了新的贡献。
这些事实,帮助我们打破了对科学的神秘观念,打破了对科学家的迷信。科学是客观事物规律的反映,自然科学是把自然界千千万万的现象,生产实践中的经验,加以综合、概括,成为科学理论,用这些理论去说明自然界,改造自然界。群众的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群众的无穷无尽的智慧,就是创造和发展科学的泉源。既然科学是劳动人民生产和生活实践的产物,那么科学就没有什么神秘。王保京和其他一些普通的青年农民成为科学家这一事实告诉我们,实践是科学之母,劳动者是科学的主人,凡是诚实劳动而又敢于钻研的人,都有可能掌握科学,乃至成为科学家。有些青年同志说:“脑筋笨,没文化,钻不进,学不下,听到科学就害怕”,这是妄自菲薄。
我们要相信党,相信群众。我们可以培养出一个青年农民科学家,就可以培养出成千上万个青年农民科学家,就可以在青年农民中培养出一支又红又专的科学家队伍。
(原编者按:本文是共青团陕西省委副书记)
(本文整理自:红旗,一九五八年,第四期,第三篇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