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以来,我国农业科学研究是有显著成绩的,但是有几个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这就是:
第一,理论不能密切结合实际。我国农业科学工对中国农业的特点,中国农民的经验研究得较肤浅,因而,他们的科学研究对增产没有能起应有的指导作用,很多时候甚至落在农民的实践的后面。
第二,任务与力量不相称。中国地域非常辽阔,自然条件、经济条件非常复杂,增产要求非常迫切,而我国农业科学研究机构和农业院校里的研究人员很少,研究工作任务难于很好完成。
第三,研究与推广衔接不紧,研究的成果不能及时交给农民加以推广。为了解决这些矛盾,曾经作了很多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以前总以为科学研究只是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的事情,只在这个圈子里想办法,因此始终没有找到根本解决问题的途径。
眼前的事实告诉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上面三个方面的矛盾,关键是在贯彻群众路线,在农业合作社中普遍建立科学研究工作,为农业科学研究工作建立最广泛的群众基础。
在农业合作社里能否建立科学研究工作呢?这是许多科学研究工所不相信的。但是现在事实上,已经在一些合作社里建立了有系统的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成效。在这里,我们来谈一谈山东省掖县的先锋农业合作社。
先锋社的工作在许多方面都很有成绩,科学研究方面尤其突出。它为农业生产合作社可以而且必须进行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了一个具说就服力的典型。这个农业合作社对科学研究工作动手得早,他们从一九五二年就开始学习和钻研农业科学技术,一九五四年就开展了比较有系统的研究工作。这个社的科学研究工作的规模比较大,方面也比较多,在耕作、选种育种、密植、除虫害、农具改良、畜牧、农产品加工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成就。四年来,他们共进行了七十六项试验,四十六项已取得了成果。从一九五四年以来,这个社历年的增产都是同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分不开的。这个社的科学研究工作,有下列几个值得注意的特色:
一、凡是本社生产中提出的科学问题,都注意抓紧研究;别地已经使用的增产措施,都想法在自己的土地上试验。他们千方百计地从各地搜集到一百多种良种,对它们在本地条件下的增产效果进行比较,得出了各种适宜于本地种植的优良品种。他们很重视农业科学书籍、刊物、报纸的学习,认真组织讨论,弄清楚书刊、报纸上讲的内容,并进行研究和试验,把研究试验的成果及时地用到生产上去。他们也很注意同本省和外省的科学研究机构、高等学校和先进农业生产单位取得联系,请他们解答问题,向他们索取资料。两年来,联系单位共有三十多个。他们的研究是很实际的,同时又是比较广泛的,因此,既能着重解决当前增产中的迫切问题,又为今后的增产开辟了宽广的途径。
二、建立了各种试验田。他们同时搞小区对比、小面积丰产和大面积丰产三种试验田。小区对比试验田是科学研究的基地,也是带动和支援大、小面积丰产试验田的基地,在小区对比试验田得到的成果,及时在丰产试验田推广,丰产试验田需要解决的问题又提到小区对比试验田中去研究解决。三者这样相互促进,带动了全社的增产。
三、建立了一套进行研究工作所必需的科学方法。他们要求在研究过程中做到观察细致、精确,作出比较详细的记录,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他们还建立了一个科学技术展览室,陈列种子、作物、害虫、病害、土壤等标本和地温、气候、雨量等对比试验的图表。
四、经常组织群众性的技术辩论,充分吸收群众的经验。新的技术操作规程要经过群众讨论修订,对试验研究的项目,也要进行争辩,争辩不一致时,可以各选一小块土地进行试验,成为了真正的“争鸣园地”。他们特别注意向老农学习,组织有丰富经验的老农成立技术顾问委员会,并组织青年同老农订师徒合同,使老农丰富的生产经验充分地运用到试验研究工作中去。
五、建立了一套培养干部的方法。他们采取了“自教自学、边干边学、互教互学”的方针。他们以莱阳农校农业技术课本为基础,吸收本社和外地的经验,自己编写了业余农业技术学校的课本。从一九五二年的青年技术学习小组开始,在短时间内迅速培养出了一批技术干部和研究干部,特别是培养出了八名科学研究骨干,建立了专门的技术研究组。这八个人在群众中威信很高,分别被称为“治虫大王”、“地瓜大王”、“养猪专家”等等。这八个人的技术研究组同时又是业余农业技术学校的教研室,青年技术学习小组也发展成了包括高、中、初、饲养四个班的共有一百九十四名学员的业余农业技术学校,这样就保证了该社科学技术人员不断地扩大和发展,以适应农业增产的需要。
先锋社同全国别的社相比,在办科学事业方面,并没有什么特殊条件。他们社里有的不过是高小毕业生和少数初中毕业生,既没有专业的技术人才,也没有优先得到外力的支援。这个社的前身是一个由十户贫农、两户下中农组成的互助组,五名男劳动力中四名是复员军人,一名是手工业工人,他们起先不仅对先进的生产技术不熟悉,就是对于一般的生产技术也很生疏。有人曾经讥笑他们说,这是“穷棒子加门外汉”,“过不了百日就要垮台”。他们在生产中遇到的困难是很多的。一九五二年春天种谷子时,没有人会用耧,只好先在大路上演习,等演习好了再到地里种。他们曾向富裕中农请教玉米间作豆子的技术,这个富裕中农却说:“庄稼,庄稼,都是掩出来的,有什么讲究”。明学不成只好暗地偷看,再照样去作,但是出苗时,却比别人多一行豆子。原来人家是两只耧角下地一只堵住,用一只下种。别人嘲笑说:“互助组真高明,豆子比别人多了一行。”但是他们不服输,加强管理,结果每亩比这个富裕中农还多收了几十斤。不懂技术的困难情况没有使他们退缩,而是加强了他们学习和掌握技术的决心。保守落后人物的讥笑没有使他们畏缩,他们更坚强地战斗下去,取得胜利。每一次斗争的胜利,又吸引了更多的群众重视科学研究工作。一九五四年试验谷子宽幅条播密植的时候,人们议论纷纷,有人说:“这是儿戏,哪里是种地”。老社员张元才很不满意,认为这是把地糟蹋了。谷子出苗后,张元才说:“走到这里不能睁眼,一看就气得慌!”苗长得很好,他说“不要看现在苗长得好,将来出不了穂。”出了穗,他又说“出了穗,也结不了粒,只能用来喂牲口”。到谷子成熟的时候,他拿起鎌刀割了一把,这才有了笑容,说:“怎么沉甸甸的!”结果,亩产八百二十三斤,比一般亩产三百四十斤,多打了一倍以上。张元才买了酒,硬拉着支部书记和社长去喝,他说:“良种密植,老汉服了”。后来,当他们进行一些比较复杂的试验,如小麦杂交、小区对比试验时,受到了山东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和县的技术组组长等人的阻挠和责难,这些科学家和技术人员说,太好高骛远了,设备、“人才”都没有,乱搞什么。但是他们在总支、社委会、区委、县委的积极支持下,坚持工作下去,终于获得了良好的成绩。他们的科学研究工作就是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苦学、苦钻、苦干、不断和保守落后思想作斗争中成长壮大起来的。
先锋社可以办到的,别的合作社为什么办不到呢?这里的关键在于加强党的领导、政治挂帅、群众路线,在于有不怕困难、敢想、敢干的精神。在全国普遍推广先锋社的经验不是一件小事情。如果全国农业合作社都象先锋社那样建立科学研究工作,那么,全国农业科学就有了坚固的群众基础,一个以农业合作社的研究工作为基层的庞大的农业科学研究工作网就会形成起来。这样,几年来在农业科学研究工作中存在着的理论和实际、任务和力量、研究和推广等矛盾就可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了。
(本文整理自:红旗,一九五八年,第四期,第四篇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