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劳动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概念,这个概念是在他前期思想发展积淀的基础上、对前人及同时代的人的异化理论批判地吸收过程中形成的。而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是理解马克思早期思想的主要线索。在马克思看来,人之所以成为人,是由生产劳动决定的,生产劳动或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的本质。劳动联结着人与对象世界。人是一种对象性的存在物,同时人又拥有包括体力、目的、计划、智慧等本质力量。人通过劳动,把人自己的本质力量转移、印刻在对象世界上,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性世界。作为人的类本质的劳动,对象世界、劳动产品、对象性活动,应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和“确证”。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应该是劳动主体主动创造对象以实现自身的活动,应该体现着劳动主体的本质,但是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却变成了一种不依赖于劳动主体并反过来支配和奴役其自身的活动,劳动具有了异化的性质。
早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就十分关注贫困农民和工人的生活状况,并进行了实地的考察,看到了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对这种对立进行了经济分析。马克思不满于国民经济学对劳动做简单化、抽象化的理解,而是在批判地吸取了费尔巴哈“人的本质的异化”思想的基础上,分析了劳动的社会性,提出了他的“异化劳动”概念,揭示了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对立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的自我异化,以及未来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对异化的扬弃和克服。
马克思从政治异化探讨经济异化,最终找到工人贫困的根源在于劳动异化。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现有经济事实出发分析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之间的关系,论述了异化劳动的具体表现为:(1)劳动成果与劳动相异化。本来劳动成果应为劳动的物化或对象化,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对象世界为资本家所有,劳动者并不拥有“普遍而自由地”与对象世界发生关系的权利,而只拥有出卖自己劳动力的权利。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者不仅同劳动对象分离,而且同他的劳动产品也处于异化状态中。“工人在他的产品中的外化,不仅意味着他的劳动成为对象,成为外部的存在,而且意味着他的劳动作为一种异己的东西不依赖于他而在他之外存在,并成为同他对立的独立力量;意味着他给予对象的生命作为敌对的和异己的东西同他相对抗。”工人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大,他就越贫困;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商品。(2)劳动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并不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并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并不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是感到自己的肉体受到损伤,精神受到摧残。其次,劳动此时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一种被迫的强制劳动。劳动不是表现为目的,而只是满足劳动以外的其他各种需要的手段。最后,对劳动者来说,劳动的外在性就表现为他自己在劳动过程中不属于他自己,而属于别人,更确切地说,劳动者充当着资本家的资本价值增殖的“活的酵母”。“劳动是工人本身的生命活动,是工人本身的生命的表现。工人正是把这种生命活动出卖给别人,以获得自己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可见,工人的生命活动对于他不过是使他能够生存的一种手段而已。他是为生活而工作的。他甚至不认为劳动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相反地,对于他来说,劳动就是牺牲自己的生活。劳动是已由他出卖给别人的一种商品。因此,他的活动的产物也就不是他的活动的目的。”(3)劳动者同他的类本质相异化。马克思认为,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类特性”,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人有精神的需要,有自身的价值和尊严。而资本家把私有财产转变为资本,掌握着对象世界包括劳动者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以及劳动产品。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一切都转变为商品,包括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者的劳动目的不是满足实现自由自觉“类”本质的需要,而是成为维持自己肉体生存需要的手段,人的吃、喝、生育等类似动物性本能则成了人们追求的主要目标。(4)以上三种事实所造成的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工人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不仅生产出与自身对立的产品,而且生产出一个跟劳动疏远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同这个劳动的关系。工人对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同这个劳动的关系。因此,在马克思看来,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它包含着两种关系:工人对劳动、对自己的劳动产品和对非工人的关系,以及非工人对工人和工人的劳动产品的关系。马克思由此得出否定私有制的结论,指出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
马克思这时的观点还带有明显的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痕迹,这主要表现在他接受了费尔巴哈“类本质”的概念,认为现实的人、异化了的人“还不是真正的类存在物”,把人的解放理解为是“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是“存在和本质”“个体和类”之间的矛盾的真正的解决,把共产主义理解为“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但在马克思思想发展的早期,异化概念占有重要地位,推动马克思深入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向唯物主义历史观接近。唯物主义历史观形成后,马克思恩格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研究和阐明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发展,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发展规律,把“异化”作为“哲学家易懂的话”,去说明一些社会矛盾现象。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有时也使用异化概念,但已不是像早期那样,用异化概念去解释经济、政治、宗教、意识等现象,而是在经济学研究中使用这个概念去描述一些经济现象,说明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关系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暂时性。马克思这时发挥了他早期的异化劳动的思想,但已完全克服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异化也不再是他学说的中心概念了。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