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尽可能快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基本规定。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物质前提。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又指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生产力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发展速度上,更重要的还表现在经济效益上,即以尽量少的劳动消费取得尽量多的劳动成果。马克思曾把时间的节约以及劳动时间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有计划的分配看成是未来新社会“首要的经济规律”,[1]并指出这种时间的节约就等于发展社会生产力。马克思后来看到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命题。因为,社会主义只有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才能使人民富裕起来,也才能最终取代资本主义。
生产力的发达虽然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标志和取代资本主义的重要条件,但是生产力的提高是以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为前提的。这样,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借助于实践的平台,成为了整个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一个中心内容,其本质实际上是强调围绕人类活动来再现的一种意义关系。如果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不协调甚至遭受破坏造成诸多人间灾难,那么,即使在社会表面繁荣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关于人类社会的理想目标,如实现社会公平,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极大丰富,每个人和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等等,都将成为泡影。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资本论》以及《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马克思深刻地分析了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他认为,以人的劳动实践为中介,人所把握和支配了的生活过程依然是一种自然关系,在生产的一切形态中,人的劳动力“不过是一种自然力的表现”。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人的社会历史才表现为一种“自然的历史过程”。德国哲学家A·施米特认为,“把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从一开始同其他种种自然观区别开来的东西,是马克思自然概念的社会—历史性质。马克思认为自然是‘一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第一源泉’,就是说,他把自然看成从最初起就是和人的活动相关联的”。[i] 这是因为:第一,从本体论的角度来说,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第二,从实践和认识的角度来说,自然界是人类实践和认识的场所,在实践中人类认识了自然也掌握了自然的规律,从而促进了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延续。第三,从人类活动的价值评价角度看,人的价值评价具有客观性,它能够把主体的内在尺度投射到外在的对象中去,因此人能够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形成人和自然的完美统一。第四,从人类活动的道德伦理角度看,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还存在着伦理关系的价值取向。马克思曾在《手稿》中,从“异化”劳动的角度思考人和自然的伦理关系。异化劳动使得人和自然界处于隔绝的状态,自然界由于“工业的奇迹”而成为人的对立物。社会伦理与自然伦理是有机的统一体,人只有善待自然才会在人与自然关系上达到真、善、美的统一。
资本主义开创的世界历史虽然使人类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它使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分离越来越明显,工业文明的每一步向前发展都招致了自然界对人类的疯狂报复。因此,马克思不仅总是站在人类文明整体进步与世界和谐发展的高度来理解作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人的自由与解放中的重大作用,不仅总是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与现实的密切关联中去认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重要性,而且又总是从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历史条件出发,深刻地揭示了造成这种现象的阶级根源和社会根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阶级根源上,资本主义精神的资本个体本位价值观必然导致资产阶级的贪婪和惟利是图,只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和高额利润,而置其行为的长远的自然影响和社会后果于不顾,加剧了生态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支配着生产和交换的一个一个的资本家所能关心的,只是他们的行为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出售时要获得利润,成了唯一的动力”,“在西欧现金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这一点表现得最完全。”[ii]在社会根源上,到目前为止存在过的一切生产方式,都只在于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那些只是在以后才显现出来的,由于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发生影响和作用的进一步的结果——生态平衡的破坏和生存环境的污染,则是完全被忽视的[iii]。马克思恩格斯还认为,对于“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和“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iv]是破坏生态平衡和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的社会根源之一。在这里,“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是指人们应用技术的盲目性和短视性;“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则是指工业发展中的盲目性和短视性以及工厂城市的扩大和资本主义工业(作为污染源)的集中只追求最直接和最近的有益的经济效果,而不考虑技术应用和工业发展的长远的自然影响和社会后果,甚至不惜以破坏生态平衡和污染自然环境作为换取利润的代价。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的分离所造成的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乃至冲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英国生态社会主义者哈维也说,资本主义生产是“以无限价值扩张为目的的,它丝毫不考虑这种扩张所带来的政治的、经济的、地理或生态的后果”。[v]要彻底解决人与自然的分离所造成的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和全球性的生态危机,靠资本主义精神本身是不可能的。社会主义所体现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发展观,在解决人类生态文明危机方面至少可以做到对资本主义文明的以下几个方面的超越:
第一,社会主义文明的整体发展观能够用有限的物质生产代替无限的物质生产。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的需求是无限的。要进行有限的物质生产,就必须抛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必须按照社会整体对产品使用价值的实际需要作为我们生产的根本出发点,使生产与社会需要直接结合起来,把宝贵的资源用在人类最需要的地方。
第二,社会主义文明的整体发展观有利于建立起有利于人类的全面发展的生活方式。人不仅有一种物质消费,而且还要有一种精神消费。精神消费对于提高人的思想觉悟、道德修养、心理素质、审美情趣等方面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社会主义的文明整体发展观不仅要满足人们合理的物质消费,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增加健康的精神消费,开发巨大的精神潜能,丰富人们对生命意义的体验,深化人们对生存价值的认识,培养人们对人类文明终极关怀的崇高精神品质。
第三,社会主义文明的整体发展观有利于对资源利用、人口增长和社会生产实现计划调节。也就是说,要解决生产无限性和地球有限性的矛盾,就必须进行有节制的物质生产,以为使用价值而生产代替为价值而生产。与此相适应,对资源利用、人口增长和社会生产的调节手段也要相应改变。
第四,建立公有制,消灭阶级和民族利益的对立是社会主义文明的整体发展观的最终体现。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公有制,是生产资料由社会全体成员平等地占有的形式。它的建立,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起来;生产完全是为了满足整个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各生产单位的局部利益服从全社会的共同利益;不同的部门、企业和职工之间将由全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联系起来,而不再互相对立。资源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和人口问题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根本问题,是全人类利益的根本利益。所以,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是解决这三大问题的经济制度保障。
第五,社会主义文明的整体发展观能消除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在新的社会生产方式下,科学技术被资本利用的性质也将被彻底消灭,它可以真正地按自然规律和人类合目的来生产和消费。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利用资源的能力会不断提高,原本未列入资源范畴的会成为新的资源,甚至是使用价值更高的资源;人类控制和治理污染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使污染的破坏力度永远低于生态系统自身的平衡能力。
总之,社会主义所体现出来的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对自然的利用不仅能够按照“实然”的标准去实践,而且还能够按照“应然”的标准去实践。那种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只顾人的生存和发展,单纯把自然界视着获取生活和生产资料的对象而不顾自然界的发展规律的做法已经不存在了。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能自觉树立生态伦理意识,能合理地利用自然规律,以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统摄局部利益、眼前利益,使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实现预期的目标,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i] A·施米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2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ii] 转引自王树恩《试析马克思恩格斯的环境哲学思想》,载《哲学研究》1996(6)。
[iii] 转引自王树恩《试析马克思恩格斯的环境哲学思想》,载《哲学研究》1996(6)。
[iv]《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版,第3卷,334、33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v]【英】哈维:《后现代化的条件》,180页,剑桥,波力第出版社,1990 。转引自段忠桥主编:《当代国外社会思潮》,250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