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改革开放中各政治派别的分析
孔润年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围绕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这个问题,各种政治思潮和政治主张相互博弈,逐渐分化出左派、右派、中间派(含中左派、中右派)。为了便于区别,我们可以用“红、黄、灰、白”这四种颜色来代表各派别及其所主张的发展道路,那就是:左派属于“红色道路派”;右派属于“白色道路派”;中左派属于“黄色道路派”;中右派属于“灰色道路派”。
左派,即“红色道路派”,以捍卫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四项基本原则”为立足点,主张走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对改革开放和“特色道路”带来的种种问题多有批评。这一派代表着当代无产阶级,即雇佣劳动者阶级和广大农民、市民及普通知识分子等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
右派,即“白色道路派”,以支持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为幌子,主张全盘西化,企图走资本主义道路。他们对爱国群众和继承革命传统者的言行充满反感,对国际垄断资产阶级和国内买办资产阶级的殖民主义、投降主义说教很是认同。这一派代表着改开后被解放的“革命对象”“专政对象”及其继承人、新兴资产阶级分子、退化变质的腐败官员和“公知”的愿望和要求。
中间派的构成相对复杂,表面上都对中西、古今思想文化持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中和”或“和合”态度,实际上有点左右逢源、模棱两可或摇摆不定。中间派虽然以支持“改革开放”和“特色道路”为共同诉求,但在改革开放的终极目标上又存在着分歧。因此,中间派又可分为中左派和中右派。
中左派,即“黄色道路派”,既不赞成走社会主义的老路,也不赞成走资本主义的邪路,主张通过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特色道路”表现在经济上,主要是允许多种所有制和分配方式并存,实行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连到一起,把追求人民共同富裕、国家更加强大和民族再度复兴作为最近几十年的奋斗目标。在政治和文化上,继续坚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但是,强调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理论新成果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中右派,即“灰色道路派”,以支持“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之名,主张修改马克思主义原理、原则和话语体系,走当年苏联走过的修正主义道路。对他们来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只是一种蒙蔽普通群众、维护大局稳定的“工具”,当这个“工具”影响到他们想要的“改革开放”时,就会被忘记和抛弃。由于“修正主义”名声不好,他们并不会公开承认自己是在“走修正主义路线”,而是借用各种虚假名词混淆视听,竭力掩盖自己的本质和意图。加之修正主义本身与机会主义、实用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等非常接近,因而在一定条件下很容易“由修变资”,直接迎合资本主义“和平演变”战略,并与右派同流合污,投靠国内外资本主义势力。戈尔巴乔夫等人就是走这条路线的代表。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中左派与中右派的理论界限非常模糊,区分极不容易,这就使得很多群众难辨真相和是非,尤其在对中右派缺乏辨识和觉醒的情况下很容易盲目支持。其实,中左派如果放松警惕或一时糊涂,也可能误入中右派和右派设置的各种陷阱,出现被迫右转的局面;而中右派也会利用这种模糊性隐蔽自己的真实意图,充当潜伏在中左派身边的“戈尔巴乔夫”。客观说,有些中右派代表人物在走“灰色道路”还是走“白色道路”的问题上,是有过犹豫的。也许是惧怕人民的反抗,也许是顾忌到自身的“革命者”出身,不可能被国内外资本主义势力完全接收,才选择了修正主义道路,也就是走前苏联赫鲁晓夫之后的道路。在苏联亡党亡国之后,心中的样板已不存在,只能做出“由修变资”、“和平演变”的选择。无论是哪种情况,都表明修正主义是左派和中左派共同的敌人,也必然是右派的盟友和后备军。
根据以上分析,可大致明确各政治派别对中国发展道路的主张。概括起来说,左派既反对走资本主义道路,也反对走中间路线,而主张走“红色道路”;右派既反对走社会主义道路,也反对走中间路线,而主张走“白色道路”;中左派既反对走社会主义的老路,也反对走资本主义的邪路,而主张走“黄色道路”;中右派即反对走科学社会主义道路,也反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主张走“灰色道路”。2021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讲话中指出:“我国发展进入各种风险挑战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面临的重大斗争不会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国防军队建设、港澳台工作、外交工作、党的建设等方面都有,而且越来越复杂。”他号召全党:“要丢掉幻想,勇于斗争。”“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寸土不让,以前所未有的意志品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这个讲话,表达了我们的党在重大原则问题上的态度和意志。
人们创造历史的主观愿望与实际效果之间往往存在着差异。正如恩格斯所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1890年恩格斯致约.布洛赫的信;1894年恩格斯致瓦.博尔基乌斯的信)这就是说,重大历史事件的最终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人或集体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所决定的。这样就有无数个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由于任何个人或集体的愿望都会受到另一些个人或集体的愿望的妨碍,所以最后出现的结果就会与每个人或集体的愿望都存在差异,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结果。恩格斯晚年提出的这个观点,对解释很多重大历史事件都有方法论的意义,被人们称为“历史合力论”。当年,有人用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解释“文化大革命”的初衷与结果的差异,让人觉得很有道理。今天,我们也可以用恩格斯“历史合力论”的观点和方法来看待“改革开放”。这也就是说,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左派、右派、中间派势力,在主观愿望上都想以我为主,按照自己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及其主观愿望进行改革开放,但实际上却是历史的“合力”在起作用,产生的最后结果可能与任何一派的愿望都不完全相同,而是一个混杂着多种元素的现实。应该说,左右中等各派力量都对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产生着影响,但总体情况是中间派路线占居着主流地位。
2022-02-06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