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主义是在中国现实化的发展着的列宁斯大林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是提出了社会主义继续革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它包括毛泽东的哲学思想、政治经济学思想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等。
毛泽东哲学思想,在唯物论部分,树立了社会实践的新观念,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辩证法部分,系统和深刻地阐明了矛盾论唯物辩证法和军事辩证法思想。在历史观部分,创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区别与联系理论,国体政体和人民民主专政、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民族区域自治等民族理论,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理论,群众史观和群众运动理论,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理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在认识论部分,集中阐述了实践是认识论的基础,确立了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关于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真理发展的规律,把认识论和群众路线统一起来。创立了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理论。创立了毛泽东方法论思想,如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等理论。毛泽东哲学思想相对全面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毛泽东政治经济学思想,包括新民主主义经济及其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思想,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包含其正确认识和利用资本主义思想)。其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基本上属于斯大林和苏联式政治经济学范畴,但在个别方面有所补充完善,特别是在产业结构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生产关系的公有制的所有制问题——没有完全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分配关系及其企业管理制度——企业领导权在谁手中,商品经济范围,限制资产阶级法权和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矛盾分析方法等方面结合落后的社会现实和新社会要求都有所突破创新。论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经济界限、区别联系及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理论。毛泽东政治经济学思想比较明显地发展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上海市委写作组1970年代中期编辑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上可视作毛泽东式政治经济学。
毛泽东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包括其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如农村包围城市,农民为主体,统一战线,新民主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纲领等),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和社会主义社会建立的中国道路理论(如“一化三改”,文艺批判和思想改造学习运动),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新补充新特点理论(如社会主义社会既保留资产阶级法权又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社会主义社会在相当长历史时期还存在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时起时伏,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路线的斗争即“谁胜谁负”的阶级矛盾有时还会上升到社会的主要矛盾地位和当时工作重点位置等),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如其不发达阶段、发达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运动——发展动力理论(如其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运动理论等),群众运动方式理论(如群众式的水利建设运动,“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四大”运动等),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及其初期发展和强国的中国道路理论,包括其六大路径,即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农轻工重产业发展协调和城乡关系协调等生产力、科学技术和国防现代化之路,特别是其工农商学兵文医多业并举的人民公社的新农村建设理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建设理论,如其体制下放、分级管理、企业自治权,“两参一改三结合”,广泛界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存在着的资产阶级法权并适当限制理论;政党——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权——人民民主专政(无产阶级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政协制度,民族——民族区域自治和多民族合作制度等民主与法制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建设理论,如注重政治路线,干部队伍和接班人建设,坚持党和干部不脱离人民群众(如干部参加生产劳动等)的制度,培养“又红又专”的干部(含工农干部)和人才制度及整党整风;坚持马列主义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坚持社会主文化是社会主义内容与民族形式的统一,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和 “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等方针繁荣科学文化事业,开展文化教育革命,注重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与工农相结合),建立宏大的知识分子队伍,并与社会主义文化体制建设相结合理论;坚持爱国主义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相结合的外交和国际关系理论,勇敢坚决地捍卫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正确事业,如支持和参加早期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联合,敢于“中苏论战”,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方针,反对闭关自守,支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提出“三个世界”理论,打开中国对外交往大门;提出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新旧阶级状况、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提出了“官僚主义者阶级”及其“走资派”的新概括(还有其“两面派”),提出“修正主义上台,也就是资产阶级上台”的新论断等,最后不得已发动了上层建筑领域的革命——文化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揭示了反修防修和社会主义继续革命的新课题新使命。提出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区别与界限理论及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某些条件等理论。毛泽东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相对全面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毛泽东主义的核心是其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其形成和发展的分四个阶段:诞生阶段(起点:“五四运动”、1920年夏。1930年1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主义诞生的标志。革命道路的问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核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半是社会主义革命)——初步成熟阶段(1939年12月《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是毛泽东主义初步成熟的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或接续的应当是社会主义革命)——基本成熟阶段(1957年6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毛泽东主义基本成熟的标志。该文比较集中体现了毛泽东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反映了其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客观现实及发展趋向)——发展完整阶段(如其后期具有重要创新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包括1974年《关于理论问题谈话要点》和1976年《毛主席重要指示》)。
附录:
毛泽东晚年在阶级斗争扩大化、经济建设“左”倾冒进以及发动“文化 大革命”这种全局性长期性运动中的错误和历史责任?(毛泽东阶级斗争问题上的错误,那是阶级异己的说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等问题上的左倾错误,那是当时中央执行领导人后来逃避自己责任的说法,因为问题刚出现时毛泽东最早发现且极力纠正甚至直接把纠正信下发到基层而执行层却行动不力)
毛泽东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与斯大林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相比,是本质相同和一致的,但又具有自己的突出的特点和比较全面的创新性,其创新性主要体现在毛泽东的前期和晚年即其1957年之后。同时,斯大林和毛泽东等所建立的早期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也是大体相同,如“党政合一”(党的直接领导)、“政社合一”、“高度集权”等,它们是因革命战争年代的必然而遗留下来的,又是落后国家传统社会条件和初期发展的使然,是这些少数的社会主义国家所处的国际环境或劣势的某种使然。这些体制机制的效果是具有两重性的,其发展转变也是存在两种可能的。
2023.9.3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