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思潮 > 文艺新生

《奥斯维辛!奥斯维辛!》我向南周、凤凰致敬

聂政 · 2009-05-15 · 来源:
《南京!南京!》 收藏( 评论() 字体: / /

《奥斯维辛!奥斯维辛!》:“启蒙”还是“救亡”?  

近日,一篇凤凰网知名人物加藤嘉一的大作)——《南京!南京!》:“启蒙”还是“救亡”?令人“惊诧”地出现在“南周”。

本文采用最简单的方式山寨了这篇文章,斗胆“启蒙”那些善良、淳朴、富有爱心的人们,看看这篇貌似高深、华丽的文章里包含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祸心。

发表于 2009-05-11 12:24:43   

一个小时前,笔者刚刚在特拉维夫的电影院看完最近大家热烈讨论的一部电影《奥斯维辛!奥斯维辛!》。坐在笔者旁边的观众们都在哭着,感觉很沉重。笔者毕竟是德国人,评述当年二战中在奥斯维辛发生的故事,又是针对犹太导演拍摄的一部战争片,只好带着复杂的心态,也许不太合适。但作为目前在犹太生活的德国青年,笔者也不能有意避开讨论它,就站在会写希伯来文的普通德国人,而不是什么专业的影评者的角度,尽可能真实地表达看完这部电影后的直接感受。
首先,笔者不能不谈《奥斯维辛!奥斯维辛!》体现的“残暴性”。这部影片的大部分内容是由德国兵对犹太平民,包括妇女和孩子的残酷、强暴行为组成。开枪也好,屠杀也好,投弹也好,强奸也好,德国兵给观众们留下的印象几乎都是“绝对负面”的。看完这部电影的犹太观众必然加深对德国以及德国人的反感和厌恶。此外,从被强奸的妇女们的裸体反复出现的内容结构看,这部电影恐怕也不太适合儿童们去看,以色列国内舆论,尤其家长对此也会有意见。
关于XX导演对整个电影采取的立场,笔者是非常理解的。XX作为犹太籍导演,尤其对于抗日战争片的政治正确性要必须保证。在整个内容当中,描述奥斯维辛的残酷性是压倒一切、至高无上的政治任务,在这点上,他毫无别的选择,用笔者的语言说是一种“无奈”。而他的“意图”体现在海因茨(卡恩饰)的身上,XX对海因茨的塑造是这部电影的亮点,甚至可以说是区别于以往抗日战争片的创新。无奈与意图之间争取平衡,使得观众们观看、思考的过程中增加不同的视角,持有多层的观念,在笔者看来,这是XX的“高明”之处。
一目了然,XX对海因茨这位德国兵的塑造是“人化”。海因茨在这部电影里不是完全被机械化的魔鬼,而是跟大部分人类一样,带着性、情、心的人。人性、人情、人心,人有时动心、有时疯狂、有时脆弱,海因茨在战场上扮演着所谓“正常人”的角色。他听从上司屠杀的时候,命令部下投弹的时候,让晚辈“搞”百合子的时候……他的心是动的、摇的、乱的。之所以海因茨显得非常人化,一方面是因为他的言行和表情作为军人过于软弱(笔者仍不知XX为何这样做),另一方面是因为其他德国兵基本上都扮演非常“魔鬼”的角色。海因茨与其他德国兵之间明显存在的“对称性”是这部电影的看点之一,也是XX用意展开的塑造点之一。典型的场面应该是结局部分,它是很深刻的,XX故意采取“模糊法”,使得观众用自己的头脑探究当年奥斯维辛发生的真实究竟何在。
海因茨带着一位部下,还有小豆子和胖胖的中年男人走到周围什么都没有的草地里,把两个被害者放走,等于“解放”了他们。然后,他在沉思中跟部下说了一声“活着比死还难”这句意味深长的话,做了部队特有的“告别”姿势。部下大喊,“海因茨兄!”他应该是整个部队里或多或少明白海因茨痛苦的战友,海因茨也比较信任他。海因茨看到他和两个获释的犹太人都离开了一段距离后,忽然向自己头部开枪,自杀的瞬间,终于“解放”了自己。部下回头看,知道了事情的发生,感到悲伤。小豆子和大胖子听到开枪的声音,起初以为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等到发现没事儿,便感到放心,带着笑容走开了。
海因茨的选择是有理由的。海因茨选择自杀之前说,“活着比死还难”。关于这一点,或许不断向部下们发出无情命令,向战场的被害者们施行残酷暴力的那位海因茨的上司也有所认知,与海因茨同样坚信“活着比死掉艰难得多”。
坦率说,笔者在观看的过程中早就预料到海因茨最后会选择以自杀结束生命、解放自己的。这也许跟德国人的传统民族性有关。无论如何,一个人在一辈子里做了违背自己信念、原则的事的时候,他会想到以自杀的形式向社会请求谅解,以生命为代价向晚辈留下希望,以牺牲来寻求自己的安慰。在德国“纳粹”中,“对着脑袋开枪”是过去比较普遍的自杀方式。海因茨的行为也许可以与德国人的“纳粹”精神联系在一起加以理解。
笔者只是想相信,当年选择类似海因茨那样命运的德国兵应该不少,XX塑造的海因茨无论是在虚拟世界还是现实世界里,绝不是“个案”。笔者从当年被强迫遣送到犹太战场的长辈们那里,亲自听过他们在杀人的时候是带着什么样心态的……
笔者希望能够与大家一起正视的是,海因茨的言行、表情甚至选择是否真实?是不是富于真实性的角色?笔者很清楚,通过这部电影的公映,XX被观众以及舆论批评的,很有可能恰恰是围绕对海因茨这个“人”的塑造方面。犹太人会抱着反感指出:“德国兵怎么可能有人性?!德国兵不是魔鬼吗?!”XX有意塑造出的德国兵的“两面性”,也恰恰成为《奥斯维辛!奥斯维辛!》饱受争议的根本原因。
问题在于,犹太人甚至德国人如何理解XX对德国兵两面性的处理?根据笔者的猜测,犹太人会认为,XX描述德国兵不够客观、全面,不能有像海因茨那样的“人兵”,太给德国人面子了,对德国、对历史过于软弱,不能接受。德国人则会认为,XX描述德国兵不够客观、全面,把德国兵弄得一塌糊涂,过于残暴和无情,像海因茨那样的兵应该更多,不能接受。毕竟,犹太和德国在中日战争中的立场是两个极端,作为历史的遗产,心理上的相反将永远存在下去。正因如此,中日两国的观众看完这部电影后,都有可能产生一种逆反心理,无法满足各方的需求,疑虑自己吃亏,用日语的方式说,“后味”难免别扭,让谁都感到不舒服和难受。在笔者看来,这一点恰恰是XX经过精心策划体现出的创新和高明。
笔者的思考是,犹太和德国的观众应该如何理解XX给出的启示?他在电影中,有对德国兵、被害者、平民、难民、妇女、孩子、拉 贝 先生各色人等一举手一投足的描述,但对整个事件残暴的程度、覆盖的广度、表达的力度是会有争议的。有人会认为,描述残暴的程度有些过分;有人会认为,覆盖的面太狭窄;有人会认为,表达的力度不够强硬。尤其在犹太观众和德国观众之间,对这部电影的认识差异是根本性的。不过,笔者想说的是,除了对《奥斯维辛!奥斯维辛!》的截然不同的评价,产生两国民众之间的分歧,加剧相互不信任感之外,我们能不能拥有更加深层的感悟?犹太人和德国人了解到战争的残暴性、人类的共同性、人心的脆弱性、生命的可贵性、命运的不确定性后,能不能产生某种共鸣?犹太人和德国人的认知能不能发现一点点重叠的部分?得到某种共同感受是不可能的吗?难道历史认识是永远不会达成共识的吗?假如这部电影只是起到进一步加剧犹太人和德国人之间感情隔阂,深化相互不信任感的作用,笔者认为,XX的“愿望”不会反映于现实,艺术作品则只好沉淀于艺术本身。
但愿XX导演拍摄的,票房将达到一定数字的《奥斯维辛!奥斯维辛!》对公众来说是一种“启蒙”,而不是某种“救亡”。  

此文刊登于《耶路撒冷邮报》文化版2009年5月6日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heji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欧洲金靴|教育之乱,祸起萧墙
  2. 日本女优横宫七海自杀身亡——畸形的社会还要逼死多少人?
  3. 司马南:公开丑化河南人民,是可忍孰不可忍!
  4. 以前那么“穷”,为什么大家还怀念从前?
  5. 星话大白|越南
  6. 李昌平:我的困惑(五)
  7. 对菲律宾斗争的关键是,让它的挑衅得不偿失
  8. 是右就必须反,必须批
  9. 谭吉坷德|决战,或许正在悄然开始
  10. 胡锡进为什么总改不了阴阳怪气的老毛病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3.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弘毅:警醒!​魏加宁言论已严重违背《宪法》和《党章》
  5. 这是一股妖风
  6. 李昌平:县乡村最大的问题是:官越来越多,员越来越少!
  7.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8.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9. 朝鲜领导落泪
  10. 亵渎中华民族历史,易某天新书下架!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4.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5.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6.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7.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8.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9.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10.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泽东遭受了三次打击
  2. 大快人心,知名“电子宠物”在美落网
  3. 铁穆臻|今年,真正的共产主义者,要理直气壮纪念毛泽东!
  4. 《邓选》学习 (十一)发展速度
  5.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6.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