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井冈山,革命之摇篮(上)
燕赵之戈
也许人们曾领略过武当山的幽静、黄山的秀美,也歌颂过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的确,这些祖国的锦绣山川,都值得我们每个炎黄子孙去欣赏、去赞叹。然而,在我的心中,却始终屹立着一座不朽的丰碑,一座英雄的大山,她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
井冈山,对于我来说,从小就有很多的光辉词语萌芽在心灵深处——星星之火、闪闪的红星、八角楼的灯光、朱德的扁担、井冈翠竹------无论是从我们的历史,还是文学、音乐,甚至电影、电视、戏剧,我们从中感知的是,这些富有传奇色彩的文字,谱写了多少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铭刻了多少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
带着一份虔诚,也带着一份敬意,8月1日上午十时,我们网站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包租了两辆旅游大巴车,从军旗升起的地方,踏上了前往井冈山的红色之旅。
车行五个小时,进入了井冈山地区。透过车窗,放眼望去,只见群山连绵,树木苍翠,层峦叠嶂、生机盎然。巍巍井冈山,革命之摇篮,这里不仅风光绮丽、景色怡人,而且气势磅礴、意境雄美。难怪当年 郭沫若 先生在畅游了绵延五百里井冈山后,曾挥笔写下了“井冈山下后,万岭不思游”的赞词。
下午三点半,我们到达了红色之旅的宿营地——位于茨坪天街对面的长城宾馆。安排好住宿后,我们很快就集合,前往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参观。
博物馆建在井冈山的茨坪镇红军南路。这是一座四层框架结构的宏大建筑,占地面积1.782公顷,总建筑面积达2003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达8436平方米。博物馆的一层为停车场、报告厅,二层为文物库房及办公用房,三、四层为展厅,馆名为红军之父朱德元帅所题。
博物馆的大门口矗立着一块碑,碑上写着毛泽东在一九六五年重上井冈山时所填写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一词,词曰:“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换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三十五年前,时为中学生的我读到这首刚发表的毛主席新词,就对革命圣地井冈山充满了无限的憧憬与向往。而今,终于实现了我少年时的美丽梦想。
我们跟随者导游,踏过长长的台阶,来到博物馆的展览厅。首先看到的是朱毛红军会师的巨幅绘画,接着是多屏影像演示,通过声光电组合成宽幅投影,把毛泽东、朱德、陈毅等红军会师宁冈的情景表现得唯美真实、淋漓尽致。
老实讲,由于平时喜欢阅读历史方面的书籍,我对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历史还是比较熟悉的。所以,在参观的时候,我并没有与大家一道跟随着导游听着讲解参观,而是独自观看那些实物和图片。虽然如此,我在参观的时候,还是被井冈山革命斗争的艰难困苦和不屈精神所震撼与感动。那些锈迹斑斑的大刀长矛,那些破旧的草鞋蓑衣,那些简陋的枪炮房舍,那些发黄的手稿誓词,已经不是简单的革命文物了,而是一个革命者的生命、信念和独特的情感了。来到井冈山的人们永远也无法成为一个纯粹的观光者,因为那么多的往事会触动你的心弦。我想,记住并且懂得我们祖国的那段不能泯灭的红色历史,也是后人最为朴素的缅怀先烈的一种方式。
井冈山,是我党创立的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见证中国历史伟大转折的一座不朽丰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为中国革命开辟了新的道路。在这里,中国共产党擎起了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第一面旗帜,开创了中国特色的革命新纪元,从井冈山开始,星星之火燃遍神州大地。
傍晚,我与我的室友——来自北京新华社的年轻记者小郑同志,来到茨坪的一家饭店,吃了一顿红军饭——红米饭、南瓜汤,畅饮了一瓶红军可乐——红米酿的酒。
第二天早晨,我们红色之旅全体团员,乘坐两辆大巴车前往朱毛红军会师的地点宁冈县的砻市龙江书院参观。
车行大约两个小时,我们到达了龙江书院。听导游讲解,龙江书院,建成于1840年(清道光庚子年)。是由原宁冈、酃县、茶陵三县的客籍绅民捐款集资修建的,是当年三县客籍人的最高学府。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等同志率领的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分部队和湘南暴动农军来到砻市,与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这就是著名的“井冈山会师”,毛泽东和朱德在龙江书院文星阁进行了亲切的会面和交谈。从此,朱毛共同领导指挥红军、八路军、解放军,长达四十八年之久。
书院的中厅,叫“明道堂”。井冈山根据地初创时期,为了培养工农革命军和地方武装的指挥员,1927年11月中旬,在这里创办了第一期军官教导队。教导队的学员由边界各县选派的工农分子和部队中的干部参加,共和国上将陈士榘、陈伯钧等曾在这里学习政治、军事、文化。毛泽东、朱德十分重视教导队的工作,经常给学员们讲课,指导学员进行军事训练。经过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学员们的素质有了很大提高。这期教导队原计划办三个月,由于斗争形势的发展,只办了二个多月就结业了。学员们回到各地后,积极投入了根据地的各项斗争,对发展边界的工农武装割据起了很大的作用。至今,在书院前栋的墙上,还保留着当年学员们写的两幅标语。
我们这期红色旅行团中,有一位北京来的姓熊的同志,他的父亲 熊寿祺 先生曾做过红四军第十师二十八团第一营的党代表,营长就是大名鼎鼎的林彪。在龙江书院纪念馆里,熊同志也找到了他父亲的资料和图片,对此,熊同志非常激动。
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称红四军)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也是在书院的中厅召开的。1928年4月底,朱毛两军胜利会师后,为了加强对两支革命武装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召开了四军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出席会议的有连以上干部一百多人。毛泽东、朱德、王尔琢等同志讲了话。会议决定:一、依照湘南特委关于“朱毛两部合编”的指示,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称红四军),并任命了连以上的干部。二、在四军中设立各级党代表和士兵委员会。三、选举产生了四军军委,毛泽东为书记。四、5月4日召开庆祝两军会师大会,并正式宣布成立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
我们参观完龙江书院,又到不远处的会师纪念碑前拍照合影后,乘车又去茅坪八角楼毛泽东旧居参观。
进入茅坪纪念馆后,首先看到了那块有名的枫石。两棵参天枫树从一块大石头缝里巍然屹立,象征着中国革命奋然冲破敌人的围剿和统治,以昂扬的斗志和不屈的精神直面苍穹。八角楼是井冈山茅坪村谢氏慎公祠后面的一座土砖结构的两层楼房,原系茅坪村名医师谢池香的住宅,因楼上装饰有八角天窗故而得名“八角楼”。 1927年10月7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从古城出发,当天到达茅坪。由于脚受伤,毛泽东被井冈山的绿林好汉袁文才安排居住在八角楼,以便疗伤。
写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交代一下井冈山的两位功臣袁文才和王佐。
袁文才与王佐,1898年10月和5月分别出生于井冈山下的宁冈县马源坑村和遂川县下庄村的两个贫苦农民家庭。袁文才因家境贫困,中学没有毕业就辍学回家。由于不愿接受当地豪绅地主的压迫和剥削,他带领群众与当地劣绅谢冠南作斗争,被官府通缉,家中房屋被烧,母亲被杀,新婚妻子被霸占。走投无路的他于1923年参加了当地绿林首领胡亚春的“马刀队”。由于袁文才的聪明才干,他很快就当上了“马刀队”的首领。1924年,袁文才率“马刀队”攻进宁冈县城,将县衙付之一炬。江西省政府派官兵一营分路“进剿”,袁文才凭借熟悉的地形,巧妙周旋,“进剿”之敌疲于奔命,无功而返。袁文才和“马刀队”于是在湘赣边山区声名大振。王佐幼年丧父,家里很穷,家中仅有的一块山林也被土豪劣绅强占,童年时的王佐靠给地主放牛和伐木烧炭维持生计。15岁时改学裁缝,学艺过程中,又投靠了当地有名的拳师王冬文,练就一身武艺。1923年,王佐加入井冈山的绿林头目朱聋子的队伍,打仗勇敢,深得朱聋子的喜爱。1924年,王佐脱离了朱聋子队伍,开始发展自己队伍,筹款买枪、招兵买马,以“劫富济贫,除暴安民”为口号。队伍分别在井冈山的南岭嶂和金狮面几座大山中安营扎寨,永新、遂川边陲一带的大小山村均在王佐的控制之下。王佐便成了井冈山上名副其实的山大王。遂川豪绅多次勾结官兵进山'进剿',都未能把王佐剿灭。1925年,王佐队伍发生内讧,遂投奔袁文才。袁文才帮王佐铲除了异己,重新巩固了队伍。袁文才与王佐系同年生人,两人慕名已久,志同道合,又都是客籍人,遂结拜为“老庚”(即同年出生的结拜兄弟)。从此,袁、王两人各竖一帜,双雄并立。袁文才在山下的茅坪,王佐在山上的大小五井,互为犄角,遥相呼应,成为湘赣边界威名赫赫的地方首领。
1927年9月,毛泽东带着秋收起义残部共计751人,无处藏身。经人介绍,知道井冈山这里有两个“绿林好汉”占山为王——袁文才和王佐。这两人都是贫苦出生,被逼上梁山。其中袁文才受当地共产党人的影响于1926年加入了共产党。毛泽东后来的夫人贺子珍就是当时袁文才手下的一个小头目。遂决定率领起义军余部向井冈山地区转移。袁王二人本来有顾虑,不想让红军占了自己的地盘。 10月3日 ,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到达宁冈古城,主持召开了前委扩大会议,确定了在井冈山立足和对袁文才、王佐这两支农民自卫军采取团结合作的方针,排除了某些人想把袁、王部队吃掉的主张。毛泽东说道:“他们是绿林军,我们是草头王,大家可以合为一家嘛!有机会我要去拜拜山。” 1927年10月6日 ,毛泽东单枪匹马赴鸿门宴,第一次会见了袁文才。毛泽东详细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形势,指明革命的道路和前途,并决定赠送100多支枪。毛泽东诚恳合作的态度打消了袁文才的顾虑,当即表示欢迎工农红军上山安营扎寨,让出了头把交椅。1928年2月中旬,在宁冈大陇的朱家祠前宽大的草坪上,毛泽东亲自主持大会,宣布袁文才、王佐部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二团,袁文才任团长,王佐任副团长。从此,原井冈山上的两支地方武装成为工农革命军的一部分,绿林军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可叹的是,1929年袁王二人因中共的六大决定清剿党内土匪被彭德怀错杀了。当时毛泽东是反对的,但是他不在井冈山。当袁文才、王佐被杀的消息传到赣南时,转战途中的毛泽东惋惜不已,顿足长叹:“这两个人杀错了”。直到 1965年5月22日 ,毛泽东重访38年前的故地――井冈山。在井冈山宾馆,毛泽东会见了袁文才的妻子谢梅香和王佐的结发夫人蓝喜莲,并深情地对她俩说:“你们的亲人,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是有功劳的,他们对中国的革命是做了贡献的。”并追认袁文才、王佐为革命烈士。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每朝每代被错杀的功臣都不可胜数。我想这二人虽然死得确实冤枉,如果活着也应该是开国元勋一级的人物了,但是还是算走对了路。如果一辈子当土匪,最多是无疾而终,没人会记住他们。现在历史会永远记住他们,他们对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所作出的贡献,将永载史册。
在八角楼,毛泽东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著名著作,不但第一次阐明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理,而且还第一次回答了中国革命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必由之路的问题。可以说,八角楼的灯光,在茫茫黑夜里给中国革命照亮了胜利的道路。(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