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19点在北大理教107,著名学者戴锦华老师给我们剖析这部讲述下岗工人生活的影片。戴锦华老师作为学者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这个不用我们多作介绍,我们更敬重的是作为左翼批判知识分子的她:当天下学人大多热衷于用“自由”、“现代化”、“现代企业制度”、“发展”、“市场经济”等华丽文辞将一场对工人阶级的掠夺合法化的时候,唯戴锦华教授等少数学者面对它所造成的苦难保持着清醒的目光和敏锐的批判。
戴锦华老师以犀利的思考和雄辩的言辞给我们读解了这部使人耳目一新的影片。由于篇幅原因,我们这里仅讲述几点。一者,这部影片使用大量正面水平机位镜头,一种类似乐队指挥位置的充满舞台感的镜头,以高度风格化的“非现实”的镜头语言却带我们接近并触摸了现实。让人感动的是,这部影片在展示现实的时候,没有流于悲情控诉,也没有流于怀旧,更没有走向犬儒主义,因为编导者清楚工人阶级的价值需要自己的实践和思考才能证明,影片中的工友们就是这样做的。当桂林知道即使钢琴造好了女儿也不会跟他生活之后,他和工友们造钢琴的举动才真正的具有了一种崇高的意义,这既是一种反抗,也是一种证明,不是证明给别人看,而是证明给自己,证明中国工人阶级不是大锅饭养出来的懒汉,不是被前社会主义宠坏了的孩子,不是特权者,而是真正的能工巧匠,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中坚。再者,影片不仅强调工人阶级在生活上陷入困境,而且突出了他们在中国社会结构和价值系统中的变化,他们由原来公有制企业中的主人公变成了完全的弱势群体,社会的价值也由以前的以劳动为荣,完全变成资本的逻辑,雷锋、焦裕禄、王进喜等从榜上退去了,比尔·盖茨、乔布斯、李嘉诚等人成了时代的英雄。所以对于桂林他们,没落的不仅是经济地位,随之而去的还有他们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们在整个国家文化系统中的主人公地位。但是,影片在讲述故事的时候没有借助拜金主义、发展主义的主流逻辑,而是试图重新认同那种以劳动技能为荣,以创造力为荣的价值评判。如果说影片开头以局促的空间展示了这些下层人物的无力感,那么这些小人物在影片最后却完全地占据了舞台的中心位置,显得高大而可敬,上面我们提到的造钢琴的段落,就是工人力图再次享有未被异化的劳动的场景,力图重温那种既是劳动又是创造的生活,那种既创造物质产品也创造精神文化的生活,当陈桂林拉着手风琴在那里弹奏的时候,伴随着斗牛士的曲调淑娴等人在那里起舞的时候,整个世界仿佛只剩下了他们,只剩下了这些创造者。只有此刻,他们才摆脱了沉重的生活压力给他们带来的平庸和琐碎,他们的劳动不再是为了生存而不得不进行的异化劳动,他们不再是为资本增值的工具,因此他们的一笑一颦,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带上了一层诗意的光辉。
最后,戴老师提到了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以及全球的反抗资本主义的运动,很明显资本主义的危机已经来临,但是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的垃圾却依然占着霸权地位,它阻碍了我们对未来的更美好的世界的想象——当资本主义已经走不通的时候,一个完整的超越了古典社会主义方案的替代方案依然没有浮出水面。所以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未来道路进行艰苦探索,是摆在一切进步人士面前的严峻任务。
讲座过程非常精彩,听众不时报以热烈掌声。整个活动九点半左右顺利结束。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