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思潮 > 文艺新生

央视走转改活动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王冰洋  李凯 · 2012-05-18 ·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收藏( 评论() 字体: / /

  “走转改”活动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以中央电视台“走转改”系列专题报道为例

  王冰洋 李凯

  2012年05月17日09:08 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摘要:本文以中央电视台2011年8月下旬至2012年2月下旬关于“走基层”、“新春走基层”系列专题报道为研究样本,从新闻报道的选题内容、表现方式、影响和评价等角度,总结分析央视“走转改”系列专题报道的表现特征,对“走转改”的新闻实践作出理论思考和阐释,揭示“走转改”活动对新闻工作带来的观念性改变,深化对新闻工作的规律性认识。

 

  2011年8月中旬,根据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等五部门的要求和部署,新闻战线广泛深入地开展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这是新闻战线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践行群众路线,坚持党的新闻事业性质宗旨,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提升新闻队伍能力素养的一次重要新闻实践活动。这项活动开展以来,广大新闻工带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

 

  走出高楼大院、文山会海,深入厂矿社区、田间地头、沿海边疆,用真情倾听百姓心声,用镜头捕捉时代变迁,采写了大量鲜活生动、感人至深的报道,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引起强烈社会反响。

 

  为总结分析“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取得的显著成效和重要经验,挖掘“走转改”活动的精神内涵和实践意义,我们以央视“走基层”和“新春走基层”两组系列专题报道为研究对象,力求对“走转改”的新闻实践做出理论思考和阐释,揭示“走转改”活动对新闻工作带来的观念性改变,深化对新闻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更好地用以指导新闻宣传工作实践。

 

  一、“走转改”活动是坚持党的新闻事业性质宗旨,推动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各新闻单位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打造富有特色的活动载体,领导带头全员参与,走基层蔚然成风

 

  自2011年8月下旬“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各新闻单位积极响应,纷纷建立基层联系点;主要负责同志带头到基层蹲点调研、采写新闻,广大编辑记者踊跃参加,给新闻战线带来一股清新务实之风。与此同时,各新闻单位在重要版面、重要时段开设专栏,推出系列专题报道,一大批来自一线的新闻作品深深打动了读者、听众和观众,引起广泛共鸣。

 

  中央电视台在“走转改”活动中精心组织策划,于2011年8月下旬和2012年春节期间,分别推出“走基层”和“新春走基层”两组系列专题报道。“走转改”活动中共派出560多路报道团队、1600多名编辑记者深入基层一线,开展了一系列形式新颖、有声有色的调研采访活动,足迹遍及全国31个省区市上百个县乡村,播发相关报道近3000条。

 

  中央电视台多位台领导分别率队进行调研采访。副台长魏地春率财经频道“走基层”报道组到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采访报道了当地苗木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农民致富的经验事例。副台长高峰到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深入当地麻风病村和佤族群众当中,实地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听取他们的愿望和要求。副总编辑程宏赴福建晋江安踏体育用品公司开展调研,深入车间与工人师傅一同劳动、座谈,为企业解决发展问题出谋划策。副总编辑黄传芳以普通记者身份,深入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对该市生态移民安置情况进行调研采访,并前往南川乡菊花台村报道当地生态移民中的残疾人生活情况。

 

  各部门积极行动,推进“走转改”活动深入开展。综合频道、新闻频道、财经频道等多个频道,《新闻联播》、《朝闻天下》、《东方时空》等十几个栏目联合启动“走转改”宣传报道活动,推出了一大批充满浓郁生活气息、描绘壮阔社会实践、反映时代发展脉搏的精品佳作。

 

  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广泛参与。他们满怀热忱奔赴全国各地,走遍大江南北,上高原、下矿井、访农家、进社区,将镜头对准普通百姓,从群众的创新创造中汲取智慧营养。他们走过的地方,有人迹罕至的新疆喀什皮里村,有祖祖辈辈依靠索道出行的云南怒江拉马底村,有陷入销售困境的内蒙古达茂旗土豆大田,有人满为患的北京同仁医院、儿童医院,有海拔4000多米、零下20摄氏度的西藏江孜,有距离陆地最远的福建台山岛,还有山西、江苏、湖北、湖南的煤炭运输线……既记录城乡基层的可喜变化、展示各族人民的崭新风貌,也反映来自基层的各种矛盾和困难,推动了群众实际困难和问题的解决,发挥了媒体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职责和作用,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搭建了理解、沟通的桥梁。

 

  央视的新闻实践表明,“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开展,是对中国新闻界担当的社会责任的重新审视,它提醒广大新闻工面对中国转型期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变化,深入思考新闻媒体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内涵和意义,清醒认识实现这一社会责任的途径和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不是一般性教育活动,而是对历史的传承,对传统的发扬,更是面对现实的与时俱进,是改进新闻工作的根本途径,代表着新闻宣传的正确方向,应当成为广大新闻工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

 

  新闻事业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媒体被视为党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和手段,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职责。当今时代,信息传播技术空前发达,群众获取新闻的途径十分便捷,借助媒体表达利益诉求的意识逐渐增强。党的新闻工作必须成为新闻传播的主干道,在更大的范围、更深的程度上影响群众、引领群众。

 

  深化“走转改”活动,广大新闻工要自觉贯彻党的新闻工作方针原则,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多反映振奋人心的变迁变化,多展示改革发展的成果成就;要准确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新闻宣传导向、基调和内容上充分体现大局意识;要加强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引导,从社会关注点入手,多做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工作,多做平衡心理、促进和谐的工作。深化“走转改”活动,要不断探索有效办法,推动更多新闻工奔赴基层一线;要确立领导干部示范带动机制,各新闻单位负责同志要定期深入基层蹲点调研、采访报道;要建立版面时段保障机制,舍得拿出重要版面、黄金时段刊播“走转改”报道。

  二、“走转改”活动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增进党与人民群众感情的本质要求,各新闻单位把笔触、话筒和镜头对准群众,把版面和时段留给群众,强化报道的百姓视角,彰显民生情怀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是新闻宣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能不能以深厚的感情对待人民群众、以高度的自觉服务人民群众,是新闻工作的根本问题。

 

  在“走转改”活动中,广大新闻工同人民群众融为一体、打成一片,把笔触、话筒和镜头对准基层,把版面、荧屏和时段留给百姓,真实反映社情民意,真诚倾听群众呼声,满腔热情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增进了与群众的感情。

 

  中央电视台在“走转改”节目报道中,始终遵循镜头朝下、视角朝下的原则,让群众成为画面的主角,让草根成为报道的主人公,已成为央视“走转改”报道的一个鲜明特色。许多普通百姓成为荧屏的主角,面对亿万观众,他们真情述说心中的喜悦和烦恼、生活的创造与变化,大大增强了节目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比如,围绕近期民生热点问题,新闻频道、中文国际频道等先后推出“北京交通治堵”、“北方供暖问题”、“贵州旱区群众吃水难”等节目。尤其是今年的“新春走基层”栏目,着重关注普通人的命运,把报道的触角深入到社会最小细胞,呈现最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观念。

 

  与此同时,央视将黄金时段留给普通百姓,规定春节期间要把“新春走基层”活动作为新闻报道的重中之重。如《酿酒敬家人的夫妇》等报道,开创了《新闻联播》在头条位置播发“新春走基层”的先河。在此期间,《新闻联播》还播出了《小花的除夕》、《小央金:我去北京只有一个心愿》、《老兵王继腾15年的新春心愿》、《邵全杰的回家路》、《秦岭打冰人的苦与甜》等“新春走基层”报道,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据统计,春节期间《新闻联播》共播发“新春走基层”50余条,收视率比去年同期提高27%。这些节目在制作上打破了眼睛向上的选材习惯,镜头100%都是瞄准基层百姓。这一贯穿始终的创作理念,使今年央视“新春走基层”成为民生题材最密集、基层报道最丰富、故事化表达最彻底、百姓视角最到位、服务群众最贴心、屏幕效果最生动的一次大规模新闻实践。

 

  央视的新闻实践表明,“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开展,是对中国新闻界在全新的社会环境中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深刻体认。新闻工作传播党的主张,反映人民心声,通达社情民意,是党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新闻工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不仅有利于提高新闻宣传工作水平,而且有利于密切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党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基层一线是新闻工作的源头活水,深入基层才能把握时代脉搏、拓宽视野胸襟,回答好“依靠谁”的问题;才能以群众为师、向群众学习,回答好“我是谁”的问题;才能让新闻生动鲜活、群众喜闻乐见,回答好“为了谁”的问题。

 

  深化“走转改”活动,广大新闻工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理念,更好地反映人民心声、服务人民群众;要强化大众视野、感知群众冷暖、关注群众诉求,多宣传群众的生产生活,多报道群众的创新创造,多反映群众的愿望要求,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体现新闻工作的价值。

 

  接地气才能有灵气,俯下身才能心贴心。新闻工只有真正走向基层,才能获得真实、鲜活的新闻素材;新闻工只有与群众走得近、交流得多,才能感同身受、产生共鸣,才能真正解决为大众还是为小众、走上层还是走基层、跑热门还是跑冷门的问题;新闻工只有深入基层实践,才能不断回应时代的新要求、满足群众的新期待,真正体现新闻工作的社会责任。

  三、“走转改”活动是反映群众愿望呼声,切实维护群众利益,提高服务群众能力的迫切要求,各新闻单位准确把握社会脉动和群众脉搏,强化服务意识,为民排忧解难

 

  “走转改”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是新闻媒体深刻体察民情、真诚服务群众的有效途径,也是及时发现问题、推动解决问题的过程,重在联系实际,贵在取得实效。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期、发展关键期,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多维度看问题、多角度解难题,关注群众需求、维护群众利益,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反映,把群众的诉求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意愿作为第一要求,是新闻工作的价值所在,更是新闻工作的责任和使命。

 

  在“走转改”活动中,各新闻单位带着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准确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不断发掘与时代的契合点、与群众的共鸣点,加强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引导,服务群众更及时更贴心。相关报道在宣传导向和基调上充分体现大局意识,在纷繁复杂时局中把握社会脉动,引导人们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多元利益诉求中把握群众脉搏,满腔热情地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以党和人民赋予的新闻报道权、舆论监督权,为党立言、为国尽责、为民造福。

 

  中央电视台在“走转改”节目报道中,着力反映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仅触及问题,而且促进问题的解决。比如,针对内蒙古达茂旗马铃薯滞销问题,央视在多个频道和栏目进行集中报道,引起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最终帮助马铃薯主产区打开了市场销路。针对甘肃榆中“尾菜”堆积问题,央视对事实真相做出了探索追问,报道播出之后,启发当地解开了困扰多年的“尾菜”处理难题。“蹲点儿童医院”对长期困扰群众的号贩子问题做出深入调查,既全面揭示了看病难、看病贵的深层次原因,又展示了医生、医院和政府在解决看病就医问题上所做的种种努力。在有关春运的报道中,注重引入多元化题材,既推出“直击春运”、“春运服务台”等节目,直接为返乡过年的旅客提供资讯服务,也反映买票难、行路难等实际问题,同时也对有关部门探索解决问题的努力做了充分报道,赢得了公众的认可和理解。针对抗生素滥用问题,记者在多家医院持续蹲守,实地观察各地的整顿措施效果,同时邀请主管部门和业界专家探讨进一步解决问题的思路。针对“黑心棉”问题,记者深入多地窝点,暗访其原料回收、加工销售等环节,揭露了“黑心棉”的生产流通链条。针对北方城市供暖问题,央视采用“样本剖析”手法,为相关地区更好地解决冬季供暖难题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案例和思路。这些报道有的注重为解决民生难题提供服务,带着人文关怀,积极为政府解决问题提供思路和建议;有的注重揭露社会生活中的不良行为和消极现象,但不是站在对立面,而是以建设性的态度推动实际问题的解决。

 

  央视的新闻实践表明,“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开展,是中国新闻界面对现阶段我国发展新形势新要求,深入了解和正确认识现实国情的实践体验和深刻观察。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多发期,面对新变化新情况,新闻媒体应该担负起社会进程描述、社会进程观察和社会进程监督的重大责任。如何做好正面宣传,进行热点引导,开展舆论监督,是新闻工作实践中需要准确把握的现实命题。面对多元多样的公众需求和社会需求,需要媒体提供有价值的服务信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与精神追求;面对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需要媒体提供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的方法和经验,以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面对社会生活中的缺陷和弊端,需要媒体开展舆论监督,揭露侵害社会、危害人民、毒化环境的种种不端行为,向公众传递文明观念和健康理念。

 

  深化“走转改”活动,要以高度的自觉服务群众,以深厚的感情对待群众,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心系人民、服务人民,把人民群众作为服务的主体,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尺,应当成为新闻工作不变的坚守。

 

  要推动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着力排民忧、解民难。要深入了解各地在执行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出现的问题,以及基层群众的疾苦、要求和呼声,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回应群众关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阻隔可能发生的燃点,从而化解矛盾,消除隐患。要加大对热点难点问题的阐释力度,不回避矛盾和问题,帮助群众厘清思路,不避重就轻,也不刻意拔高,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进一步强化新闻报道的建设性作用。要注意把握好报道基调,既要正视基层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又要充分反映各级党委政府做出的积极努力,科学地反映社会发展进步的本质和主流,辩证地看待问题,发展地看待问题,防止片面单纯地揭示问题、凸显矛盾,避免产生负面影响的报道出现。

  四、“走转改”活动是落实“三贴近”要求,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和感染力的重要途径,大批编辑记者深入基层拜人民为师,向实践学习,注重使用群众语言,新闻表达鲜活生动

 

  作风和文风历来是新闻工作的重要问题,不仅涉及新闻工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涉及新闻语言与文字的风格,而且还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效果,影响着受众对新闻媒介的认同与评价。新闻的生命力在于真实,新闻的感染力在于鲜活。新闻报道只有围绕群众关心的话题,说实事求是的话,说富有生活气息的话,说老百姓自己的话,才能更加生动鲜活、更有激情、更有感染力。

 

  在这次“走转改”活动中,各新闻单位积极引导编辑记者深入一线“接地气、抓活鱼”,在新闻报道中充分使用群众语言,写老百姓感兴趣的事,提高了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

 

  中央电视台在“走转改”节目报道中,善于从群众语言中获取智慧,得到启发,在与群众的交流互动中,不断探索群众容易接受的方式,努力适应群众的习惯要求,通过调整节目语态,为群众提供了真实可信的新闻作品,抓住了观众的关注点和兴奋点。比如,“新春走基层”专栏播出的《回家的礼物》、《邵全杰的回家路》等报道,以“春节礼物”为载体,通过原生态的朴实表达,提升节日报道的情感张力、体现温暖感人的幸福力量。其中,《回家,才是给亲人最好的礼物》节目中,农民工夫妻通过镜头对家人说话时哽咽流泪的场景,呈现了他们辗转千里只为陪父母过年的动人情节。节目播出后,许多观众来电来信表示,这种充满亲情的声音,最真实最感人。在对贵州旱情的报道中,不仅展现了“村中老人辗转山路挑水”等细节,而且记录了当地民众就“吃水难”编唱的小调,以“原生态”表达增强了报道的感染力。许多参加“走转改”报道的编辑记者反映,只有走进基层、走进群众,才能听到百姓的心里话,从而在采编报道中激发灵感,使报道变得清新朴实、鲜活生动,让观众产生共鸣。

 

  央视的新闻实践表明,“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开展,是中国新闻界面对复杂社会环境加强思想作风建设的时代命题和有力抓手,是广大新闻工响应时代召唤、履行崇高职责的必然要求,是对“三贴近”的进一步深化落实和创新报道的重要途径。“走转改”的落脚点就是反映群众意见和呼声,弘扬正气、针砭时弊,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维护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走转改”既是对“三贴近”要求的具体化和深入践行,也是新闻工履行职责使命的生动实践,尤其对年轻记者拉近与群众距离、找回清新务实的文风大有裨益。新闻工只有从社会实践的丰厚土壤中获取养料养分,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汲取智慧力量,才能提高新闻素养,砥砺意志,强化作风,改进文风。

 

  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是衡量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标准。新闻工作说到底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心系人民、服务群众,应当成为新闻工不变的追求。随着“走转改”的深入进行,人们欣喜地发现,媒体上群众的语言多了,身边的人和事多了,基层的真实情况多了。有观众反映,看了最近的媒体报道,感觉空话套话少了,文风越来越清新自然了。

 

  深化“走转改”活动,要学好群众语言,多些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多些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增强新闻语言的时代感、现实感,使新闻报道让人爱读爱听爱看;要善用群众语言,变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活泼,少些说教式、远离八股腔、避免假大空;要不断创新语言表达方式,努力形成说实话、说新话、说短话的报道风格;要用群众容易接受的方式,说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拉近与群众的距离。

  五、“走转改”活动是新闻工体验基层实际,找准坐标定位,履行岗位职责的内在要求,大批编辑记者自觉奔赴新闻现场,展现群众的实践创造和精神风貌,捕捉真实场景,记录感人故事

 

  新闻工作是对实践创造的真实记录,是对社会现实的客观反映。基层是国家和社会的毛细血管,无数基层构成新闻工作的时代景深。新闻工只有扎根基层群众的实践沃土,才能感知群众冷暖,体察群众诉求,将现实生活生动地刻画出来,把群众呼声真切地表达出来。

 

  在“走转改”活动中,广大编辑记者深入广袤大地,“一身汗、两腿泥”,奔走在新闻现场,通过“零距离”接触、面对面采访,捕捉生动场景、记录感人故事,创作出大量带着泥土芳香和现场温度的作品。这些报道以讲故事的方式展现场景和细节,生动描绘基层群众绚丽多彩的创新创造,真实展示普通劳动者的风采风貌,充分反映基层社会发生的变革变化。这些报道将记者的亲身体验和亲身感受传达给受众,充满真情实感,深深吸引了受众的目光。

 

  中央电视台在“走转改”节目报道中,充分发挥视觉功能优势,强化镜头表现特长,以生动的情节和画面,富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营造了浓厚的现场氛围,强化了报道的表现力,深深地吸引了观众的目光。为了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编辑记者强化新闻报道的体验性和融入感,在节目中大量采用同期声和现场声,还原新闻真实场景,展现人物鲜活形象。比如,在《皮里村蹲点日记》节目中,为表现孩子上学的艰难,陡峭惊险的悬崖路、寒冷刺骨的马尔洋河、滑行艰难的铁索桥等,都在电视画面中得到真实展现。《如果有可能 带你去远行》以杨成军为妻子写诗为主线,真实记录了他为妻子读诗、妻子掩面微笑落泪等富有感染力的生动细节,反映了农民工更深层面的精神追求。对广西农民工春节回家的报道,以空中俯拍表现“摩托车返乡大军”的壮观景象,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折射出浓重的“归乡”情结。这些报道抛弃概念化与程式化模式,画外音少、同期声多,不用播音员配音解说,善于讲故事、抓细节,善于抓现场、用画面,呈现给观众的都是当事人的现场讲述和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图景,强化了报道的情感张力和现场感受。

 

  央视的新闻实践表明,“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开展,是中国新闻界关注社会发展和人民命运,坚守职业责任、明确坐标定位所遵循的深层理念。新闻报道的根基和源头在社会实践中,新闻工作的途径和方法是深入实际、感受生活,新闻工的常态应当在路上、在基层、在现场。只有在路上才能把握时代脉搏,只有在基层才能体验民生冷暖,只有在现场才能见证生活创造。作为岗位坐标和职业理念,奔走在路上、扎根在基层、活跃在现场应当是新闻工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

 

  当前,浮躁之气和低俗之风在新闻界时有出现。有些人满足于浮在上面,整天“跑机关、泡会议、抄材料”,东拼西凑、敷衍了事。有些人满足于闭门造车,坐在办公室内搜肠刮肚,在互联网上复制粘贴,任意炮制各类花哨、应景的作品。还有些人罔顾社会道德,迎合低级趣味,喜欢煽情炒作,经常堆砌格调低下的庸俗文字。更有甚者,有些人为了贪图名利,编撰虚假报道,从事“有偿新闻”,大大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这些现象严重背离了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规范,败坏了新闻工的形象。“走转改”活动让广大新闻工增强了对社情民意的了解,加深了与群众的感情,在思想作风、报道理念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切实提高了抵御不良思潮影响、抵御庸俗风气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走转改”活动的确不失为克服浮躁、抵制低俗的一剂良方。

 

  深化“走转改”活动,广大新闻工要亲临基层一线,挖掘新闻素材,现在虽然交通和通讯条件大为改善,但不论客观环境怎样变化,都代替不了亲眼目睹、亲身感受,这也是新闻报道真实性原则的内在要求;要带着感情和责任去了解基层的真实情况,通过生动场景的展现和现场氛围的营造,吸引受众的关注;要克服对电脑、网络的过度依赖,避免“大报抄小报、小报抄网络、网络抄微博”的不良倾向,提倡体验式和调查性报道,强化只有在基层在现场才能抓独家、出精品的意识;要克服对文山会海和新闻发布渠道的依赖,改变“文来文去”的工作状态,倡导俯下身、沉下去寻找线索,追求“发现式”新闻。

  六、“走转改”活动是适应传播技术发展和媒体格局变化,积极探索信息化条件下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有效途径,各新闻单位发挥自身特长,创新表达方式,注重跟踪采访,主打连续报道

 

  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新闻工作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任务越来越重。在多元多变的社会思潮中,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任务更加突出;在改革攻坚、矛盾凸显的社会转型期,引导舆论的难度不断加大;在新媒体异军突起的媒体格局中,主流舆论把握话语权的挑战日益增大。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和复杂的舆论环境,广大新闻工只有深入基层,才能正确认识国情党情民情,只有植根人民,才能准确把握群众所思所愿所盼,在新闻宣传中坚持主心骨,唱响主旋律,掌握主动权,更好地服务中心、服务大局。

 

  中央电视台在“走转改”节目报道中,充分发挥电视特长,在许多节目报道中,采用了全程跟踪、连续报道的方式,充分展现人物命运起伏或事件发展脉络,既有现象的扫描和观察,也有根源的探讨和思考,大都从一个普通人的切身感受进行情感投射,从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折射全局性问题。这种报道方式与事态发展同步,具有时效性和社会动态性,它所强调的是某一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及其结果,重在推进某一新闻事件向好的方面发展,重在表现对单一新闻事件的主动参与和干预过程,因此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引发公众关注。比如,“拉马底村索道医生”从2011年1月首次播出到11月直播结束,共投入几十人持续跟踪报道,共播出新闻和专题60多条。“儿童医院蹲点日记”历经两个多月,连续跟拍了20多个孩子看病求医的过程,记者对近百位医生做出调查采访,制作了七集系列专题报道。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杨立学讨薪记》创造了《新闻联播》以“新闻连续剧”形式进行跟踪报道的新纪录。这些报道类似于“现场版电视剧”,但比电视连续剧更能引起关注,因为电视剧是虚构的,而新闻报道是实实在在的。

 

  央视的新闻实践表明,“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开展,是中国新闻界适应社会多元变化和现代传播发展趋势的主动担当和积极应对。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和新传播技术的运用,我国新闻工作的环境不断变化,广大新闻工为适应这种变化,不断调整工作理念、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以努力满足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公众的需要。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变化,新闻媒体需要向群众真实描述社会的发展进步,同时需要在充斥各种矛盾的社会运行中,披露事件真相、解释变动原因、剖析环境影响、说明发展趋势,阐述社会意义。如果将媒体报道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考量,它就不能只是一个浅层次、表面化的呈现过程,而是要将自身置于社会运行实践当中,置于群众生活实际当中,为公众提供更全面更深入更具因果逻辑关联的深层次、多维度、立体化的新闻发展过程。

 

  新闻工不仅是社会变化过程的反映者、记录者,而且是社会进步的呼吁者、推动者。新闻传播工作的终极目标是促进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政治昌明、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新闻工深入了解国情和民情,深刻认识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复杂性与特殊性。

 

  深化“走转改”活动,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受众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准确把握群众需求、贴近群众心理;要善于掌握和运用新载体、新技术,不断改进新闻报道的方式方法;要善于捕捉和描述社会进程的细节变化和动态过程,帮助群众了解客观变动,适应环境变化;要强化对社会进程的深入观察和深刻了解,体察社会转型期的现实国情,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抛弃道听途说和浮光掠影,抛弃不求甚解和浅尝辄止,掌握新闻工作的专业方法,提高新闻工作的职业水平。

  七、“走转改”活动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新闻工综合素质的必由之路,广大新闻工以饱满的热情深入基层一线,在与群众交流中获得滋养,锤炼了意志品质,提升了能力素养

 

  “走转改”活动是新闻工了解基层、增进与群众感情的有效形式,对于加强新闻队伍建设,提高新闻工的综合素质具有直接影响,有助于新闻战线转变作风、改进文风、锻炼队伍和改善形象,促进新闻事业健康发展。以往的实践表明,新闻工的综合素质和优良作风必须经过长期历练,新闻战线涌现的领军人物、名篇佳作都有着丰厚的生活实践体验。

 

  在“走转改”活动中,各新闻单位大批编辑记者满怀热情深入到基层群众当中,思想观念、新闻理念悄然发生变化。他们不是居高临下,而是与群众平等相处、真诚沟通,通过与群众的零距离、面对面采访,采写创作了大量感人报道,经受了艰苦环境和困难条件的考验,提升了意志品质和能力素质。许多编辑记者反映,越是走进厂矿农村、田间地头,越会被群众的真诚质朴所感染,越能得到心灵的净化、思想的震撼,才明白了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真正的老师,才明白了新闻源于群众、源于实践、源于基层。

 

  中央电视台在“走转改”节目报道中,制作了一大批备受关注的精品佳作。伴随着节目的采访制作,一大批编辑记者、播音员和主持人在基层工作实践中受到了熏陶、磨砺和锻炼,思想意识、新闻观念、政治业务素质发生了明显改变,得到了全面提升,集中涌现出一个具有理想精神、责任意识和职业追求的优秀新闻群体。比如,“皮里村蹲点”报道组为真实反映当地农牧民孩子的艰难上学路,经过多日徒步跋涉,攀悬崖、趟河流,克服高寒缺氧等不利条件,才进入采访现场,抓到了第一手新闻素材,拍摄的画面险象环生,令人惊心动魄,播出后深深地吸引了观众。参与采访报道的记者何盈谈到此行深有感触,她说:“我觉得我是走基层的获益者,对我的职业生涯有特别好的帮助。走基层不是一场运动,而是中央的一份苦心,是在为我们年轻记者补一堂课。走基层不是一项任务,而是一种自我选择、是一种回归,像蹲点这种方式,很多新闻前辈就是这样做的。走基层不光是采访方式的改变,更是思维方式的改变。皮里村采访之后,我就给自己立下了一个目标,要做一个裤腿上永远沾着泥巴的记者,因为我觉得一个合格的记者应该就是这样。”

 

  许多报道对象也对央视记者不畏艰辛、深入扎实的作风给予了高度评价。《直击煤炭冬运》播出后,铁道部发来感谢信,称央视以现场直播的方式对冬季煤炭运输作出集中报道,深刻感受到“走转改”活动中新闻工深入一线、严谨的工作作风。宁夏邕宁宣传部门在来信中说:“央视记者能在老乡家真的住下来,真实感受农村的变化,这种一头扎进村里,真正和农民吃住在一起,一心一意搞采访的作风非常让人感动。”

 

  央视的新闻实践表明,“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开展,是中国新闻界在新形势下加强队伍建设、转变作风形象的现实需要。近年来,我国新闻工的队伍构成发生了深刻变化,众多青年记者编辑投身于新闻事业,他们专业背景不同,成长经历不同,很多人缺少作为党的新闻工密切联系群众的“基本功”,需要补上群众观点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一课。另一方面,有些媒体和采编人员在以往的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缺乏责任感、作风漂浮、虚假报道、有偿新闻等,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影响,损害了新闻工的形象。造成这些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职业道德等方面出了问题。

 

  深化“走转改”活动,要深刻理解新闻工作的目的所在、动力所在,明确认识新闻工的根基所在、价值所在。广大新闻工要坚守正确人生坐标、秉持崇高职业理想,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自己的理想追求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紧密联系起来,努力为党的新闻事业增光添彩。要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中,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认清自己的角色,找准努力的方向,回答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基本问题,在接受群众的教育中得到锻炼提高,做人民群众认可和欢迎的新闻工。要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坚持新闻从业基本准则,把握导向基调,追求品位格调,注意考量新闻报道的社会效果,自觉抵制错误观点、虚假新闻,维护健康的新闻传播秩序。要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和职业道德修养,强化新闻理论和专业技能的教育培训,在学习实践中锤炼思想品质,强化职业精神、职业道德,提升综合素养、增强工作本领。新闻单位要重视在深化“走转改”活动中为人才成长搭建平台,通过推动新闻工走出去、沉下去、融进去,在基层这片沃土中造就人才、使用人才,使新闻战线形成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

  八、“走转改”活动以特有的表现形式、丰富的精神内涵和实践意义,引发了新闻界观念性变革,深化了规律性认识,为做好新形势下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

 

  “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全国各新闻单位结合自身特点,采取多种形式扎实推进,短时间内一大批鲜活生动的新闻作品便涌现在各类媒体上。从各新闻单位“走转改”的实践特征看,虽然其表现为一种“活动”方式,但实际上是对中国新闻界的一项重大实践议程设置,是党的新闻工作传统在新形势下的再现。面对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的现实国情,“走转改”的提出,是基于对国内外形势变化做出的正确判断,是新闻战线发挥“治国理政重要资源和手段”的战略性选择,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发展改革深入进行的舆论保障,是缓解转型过程中各类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媒体公信力、巩固社会主义舆论阵地的核心诉求。

 

  总结分析“走转改”活动的表现形式和实践特征,可以看出,这项活动顺应了时代发展和群众需求,产生了强烈反响,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新闻界带来了深远影响和深刻启示。

 

  1、“走转改”活动使新闻界产生了观念性变革。“走转改”活动是新时期新闻战线对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践行,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群众性原则的时代遵循和实践表述。在新闻工作中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加强职业修养和作风建设,保持鲜活生动的新闻文风,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原则和内在要求。但近年来,少数媒体和从业人员由于缺乏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又受到当前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在新闻宣传工作中过于强调主观先行、炒作社会热点、刻意制造舆论卖点、回避矛盾问题,职业道德水平与党和人民群众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走转改”活动为改变这些不良现象和思想观念,做出了成功探索,找到了有效办法。

 

  “走转改”并非是一个全新命题,早在上世纪40年代整风过程中,为鼓励新闻工加强思想修养,树立良好作风,毛泽东同志就给《解放日报》题词“深入群众,不尚空谈”,要求采编人员深入实际,实事求是地反映现实生活。这期间,新闻工响应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号召,深入根据地农村、工厂和部队,采写了大批反映军民生产生活和对敌斗争事迹的鲜活报道。邓小平同志也很重视作风和文风建设,强调必须杜绝“说空话、说大话、说假话的恶习”。在他看来,文风与作风是相互联系的,形式主义的文风其实反映的是一种虚浮不实的思想作风。江泽民同志在视察人民日报社讲话时指出,新闻工要坚持“六大作风”,即“敬业的作风”、“实事求是的作风”、“艰苦奋斗的作风”、“清正廉洁的作风”、“严谨细致的作风”、“勇于创新的作风”,为新闻工转变作风,加强思想和作风修养指明了方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反复强调的重要观点,体现了党中央指导新闻工作的基本思想。根据这一思想,新闻工只有坚持做到“三贴近”,才能真正体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完成肩负的职责和使命。

 

  由此可见,“走转改”活动其实是党对新闻工作的一贯要求,是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的继承和发扬,是对党的几代领导人经典论述的一个很好的实践印证。

 

  通过“走转改”活动,中国新闻界和新闻工对新闻事业的性质宗旨和责任使命进行了重新审视,更加明确了工作方向定位和人生价值坐标,对新闻工作理念和新闻工的思想观念产生了积极影响和深刻变化。广大新闻工进一步加深了对国情的了解和对社会进程复杂性与特殊性的理解;进一步认识到基层是最广泛最丰富的报道源泉,是新闻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闻富矿;进一步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增进了与群众的感情,真正让人民群众成为新闻报道的主体和主角;进一步体会到好新闻是用脚板跑出来的,只有深入基层群众,直接感受实际生活,才能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佳作;进一步认识到基层是个人成长成才的沃土,只有经过基层实践的磨砺和锻炼,才能有效提升意志品质和职业素养。

 

  2、“走转改”活动深化了对新闻工作的规律性认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一个有机整体,它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体现了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和提高舆论引导艺术的思想认识。新闻战线要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来统领宣传工作,使新闻宣传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把体现党的意志和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统一起来,把思想性、指导性和可读性结合起来,打造新时期符合时代要求的新闻品格。目前媒体格局、舆论生态、新闻队伍结构都出现许多新变化、新情况,如何深化对新闻工作的规律性认识,“走转改”活动对此做出了有效探索,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这一问题。

 

  新闻规律存在于新闻活动和新闻事业之中,对新闻活动的运行和新闻事业的发展起支配作用。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坚持用时代要求审视新闻宣传工作,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按新闻规律办事,已成为党领导新闻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

 

  在长期新闻实践中,人们逐渐探索出新闻活动的两条基本规律--事实决定律和尊重受众律,新闻工作只有在尊重事实和尊重受众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完成新闻活动,实现自己的特定诉求。

 

  “走转改”活动之所以引发强烈反响,受到广泛赞誉,其原因正在于这项活动坚持和遵循了新闻工作的基本规律,真实反映了群众生活,充分体现了群众意愿。

 

  分析“走转改”活动的报道形式和表现特征,从中可以看出,“走转改”活动是新闻战线遵循和实践新闻规律,加强和改进新闻报道工作的有效手段。各新闻单位主动设置议题,强化报道的百姓视角、民生情怀;注意把握舆论引导的时机、节奏和力度,强化报道的服务意识,为民排忧解难,在析事明理中体现正确导向;坚持真实性原则,强化报道的现场展示、亲身感受;深入研究受众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注重使用群众语言,鲜活表达;不断创新表达方式,注重跟踪采访、连续报道;从群众的关注点和兴奋点入手,在同群众交流中形成共识,增强了报道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大批编辑记者在基层采访中获得滋养,锤炼了意志品质、能力素养。这些实践表明,“走转改”活动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各新闻单位在活动中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对新闻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3、“走转改”活动为新时期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指明了方向。新闻战线肩负着正确宣传党和国家政策、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切实反映群众呼声的重任。“走转改”活动为新闻界在新形势下做好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提供了遵循,能够进一步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坚持把党性原则、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当前的新形势及基层群众的生活实践密切结合起来,让新闻单位高效率运转起来,把宝贵的新闻资源利用好,真正使新闻事业得到发展壮大。

 

  新闻工作实践性最强,脱离了实际生活则一事无成。胡锦涛同志指出:“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深入实际,多报道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多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多宣传人民群众中涌现的先进典型,激励全体人民信心百倍地创造美好生活”,这是中国新闻工的精神养分和行为驱动力。新闻记者的天职就是用自己的双脚走进火热的生活,用自己的慧眼捕捉瞬息万变的信息,用自己的智慧和思考为时代扬善抑恶。唯有立足基层,脚踏实地,才会有真实生动的新闻佳作。

 

  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一些媒体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和原则立场有所淡漠,摒弃了新闻工作的光荣传统;有的媒体把收视率、广告收入看的高于一切,不注重社会效益,只注重“眼球效应”和经济利益;一些新闻工眼光朝上、品味低下,疏远群众、远离基层。“走转改”活动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宏大的实践气魄推动广大新闻工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对于秉承新闻工作的光荣传统,永葆新闻战线的政治本色具有十分深远的重大意义;对于新时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切实提高抵御不良思潮和低俗之风影响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走转改”活动也是一次正本清源的思想教育,有着丰厚精神内涵和重大实践作用,为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指明了正确方向。

 

  4、“走转改”活动要建立长效机制,成为工作常态。当前,“走转改”活动正在向纵深推进,它给中国新闻界带来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要使其成为新闻工作的一种理念、一种机制,使其成为广大新闻工的自觉坚守和工作常态,让基层意识和群众观点始终成为新闻报道的不竭源泉和思想动力。为使这项活动能够长期坚持下去,各新闻单位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继续精心组织实施,同时要结合媒体自身特点,建立完善有利于新闻工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制度机制,推动“走转改”活动成为新闻战线的自觉行动和新闻工的职业追求,成为推动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

 

  继续深化“走转改”活动,要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树立“人民至上”的理念。提高采编队伍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能力,真正把这项活动由客观要求转化为内在动力,促进编辑记者树立群众观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让“走转改”带来的好作风、好文风内化于心、落实于行,不断强化服务群众的意识。二是要与重大主题宣传相结合。要善于处理群众关切和舆论引导,解决好当前与长远问题,把握主流思想、突出主题宣传;要把“走转改”与日常报道结合起来,善于从基层实践中、从群众感受中挖掘深刻内涵,提升思想含量、体现重大主题。三是要健全长效机制。“走转改”不是短期之策、权宜之计,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避免忽冷忽热、虎头蛇尾;要建立完善考核、考评机制,调动采编人员深入基层的积极性,使他们的个人成长与“走转改”紧密结合,使走基层成为造就新闻人才的必由之路。四是要建立保障机制。确保版面和时段,让“走转改”的精品佳作能够在重要版面和黄金时段刊播;要建立领导干部示范带动机制,对走基层的人员次数、时间安排、任务要求等作出具体规定;要完善激励机制,对那些常走基层、扎根基层、业绩突出的新闻工,给予表彰奖励。

 

  (单位:人民日报社新闻研究中心)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buge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2.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3. 亵渎中华民族历史,易某天新书下架!
  4.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5. 我对胡锡进和司马南两个网络大V的不同看法
  6. 菲律宾冲撞中国海警船,中国会打吗?
  7. 公开投毒!多个重大事变的真相!
  8. 否定了错误,并不代表问题不存在了
  9. 2001年就贪污23亿后出逃,如今被抓回国内,也叫认罪悔罪减刑?
  10. 张志坤|“先富”起来的那些人将向何处去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送完一万亿,再送一万亿?
  3.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紫虬:从通钢、联想到华为,平等的颠覆与柳暗花明
  5. 李昌平:县乡村最大的问题是:官越来越多,员越来越少!
  6. 朝鲜领导落泪
  7. 读卫茂华文章:“联想柳传志事件”大讨论没有结果,不能划句号
  8.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9. 司马南|南京市政府通告里面没讲的内容
  10. 房地产崩盘,对经济的影响超出你的想象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郝贵生|如何科学认识毛主席的晚年实践活动? ——纪念130周年
  3.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4.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5.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6.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8.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9.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0.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1. 77年前,2583名英雄儿女踏上北撤之路
  2. 大蒜威胁国家安全不重要,重点是他为什么会那样说
  3. 相约12月26日,共赴韶山!
  4. 关于推出纸质阅读资料的公告
  5. 欧洲金靴|“一切标准向毛主席看齐!” | 欣闻柯庆施落像上海福寿园
  6.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