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晋著的《独领风骚——毛泽东心路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以诗带史,带领我们重温那段艰苦而又豪迈的革命和建设史,再次感知毛泽东的事业和追求。
毛泽东的诗词是服从于他的革命理想的。革命理想高于天。个人有限的存在一旦融入无限的革命事业中,个体的生命也就实现了升华和超越,成为了“特殊材料”制成的人。毛泽东就是如此选择个人的事业的。在他那里,孤立个体的得失荣辱、肉体层面的艰难困苦似乎都已为这种更高的追求和理想所消融,从而能够在苦难中书写辉煌、在困顿中追求卓越。书中提及,年轻时的毛泽东与杨开慧坠入爱河后,也曾有过“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的相思凄苦。但经过了革命的洗礼,他已不再“为昵昵儿女语”,而为中国的革命事业、为这片土地上的万千工农去挥洒青春与热血。到了《蝶恋花·答李淑一》中“我失骄杨君失柳”,“寡情未必真豪杰”的儿女情长已为革命事业所升华,化作了上天入地的大境界、感天动地的大精神和“环球同此凉热”的大理想。
在毛泽东的诗词里,人民是始终不移的历史坐标。正如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安泰,由于始终不离开大地母亲,才拥有了无穷的力量。毛泽东正是大地之子,对此有着深深的领悟,并不时在字里行间挥洒他的这种人民史观。正是有了这一视野和高度,毛泽东才敢于藐视维护一家一姓之私业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成吉思汗,把目光转向了广大劳动人民,并大胆宣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从这一唯物史观出发,毛泽东还将作为方法论的群众路线发挥得淋漓尽致。“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能够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学会组织群众和发动群众,也就掌握了克敌制胜的看家本领和不二法门。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的:“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毛泽东的诗词显露的是一种力量,一种能让物质充满灵性、能让历史进程加快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一旦服从于理想、扎根于人民、结合于实践,就会以天河倒泻之势,转化为他和战友们领导人民群众创造的最富有激情和想象力的伟大奋斗。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毛泽东的诗词才能独领风骚,成为他心路历程的写照。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