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已成为引人共鸣的警句在网上反复转发,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上广泛流传。它切中肯綮,直指当下文艺创作的弊病所在。
说起文艺创作中的乱象,电视剧的制作、播出领域大概最为集中。这个全国受众最多的文化娱乐项目,逐渐失去了应有的教化与审美功能,实际上已经沦为一桩充满了铜臭气、以低俗为导向的金钱交易。一位从业多年的资深编剧即这样总结:“十五年前电视剧行业还是创作,十前年转成娱乐,现在直接变成了买卖。”
然而,它又不是一般的“买卖”。正常的买卖都需遵循公平严谨的商业规律和交易原则,电视剧这桩买卖却自有一套似是而非的潜规则。它以本来就十分可疑的收视率为圭臬,毫无道理地评定作品优劣,设立市场准入门槛。
收视率的高低决定了广告收入的多少,这看起来好像挺符合商业逻辑。事实上,所谓“收视率”之所以广受诟病,正是由于其数据的真实性与代表性一直备受置疑。据说,几家数据公司的收视样板户多布点在城乡结合部,这几千个样板户就垄断了全国亿万观众的选择权,也左右了中国电视剧的价值取向。
“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然而,是否有利可图才是决定电视剧命运的关键因素。既然是买卖,就想保赚不赔。在商业利益面前,电视剧形成了一套“机械化生产”的固定流程:先按照想象中的收视率为市场把脉,再与买方充分沟通,花大成本搭上几位能“卖”的明星,其核心目的只有两个字:赚钱。至于“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追求,都成了不合时宜的奢望,甚至在“行里人”看来根本就是不懂得行规的毛病。
电视剧进入了一个“卖脸”时代。什么剧情不重要,反映了什么思想内含不重要,什么样的制作品质不重要,只有谁演的最重要。因为作为收购方的电视台已经把收视率简化成了明星效应。在他们看来,有明星就有广告,也就有了赢利保障。
电视剧进入了一个蔑视经典、追求低俗的时代。根据那个真实性与代表性都很可疑的收视率,似乎是越低俗越为观众喜闻乐见。于是,以低俗为美,以低俗为荣在行业内蔚然成风。
通过制作、播出电视剧获取经济利益自有其天然的正当性,但是,它应不应该变为一桩低俗的交易,毫无下限地就此沉沦下去,却是一个需要人们正视的问题。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