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种意义上我们要感谢中美贸易战,如果不是残酷的现实把过去犹如祖宗家法一般的“国际观瞻”击得粉碎,对抗美援朝历史的大规模高规格宣传纪念恐怕还要在主流媒体中缺位很久。近年,越来越多的抗美援朝主题的文艺作品开始出现在各类媒体之上。
受限于各种客观条件,文艺作品的质量良莠不齐本是正常现象,但在抗美援朝这个主题上,却出现了媒体平台影响力、投资规模与作品质量倒挂的奇特现象,一方面是电视剧和流媒体上低成本的《能文能武李延年》、《熔炉》等优秀作品,另一方面则是院线里大投入大制作《金刚川》这类不知所云的差劲之作。最近,又一部抗美援朝主题的《志愿军-雄兵出击》在院线上映,那么这部电影表现又如何呢?
电影的时间线从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开始,到38军335团3连松骨峰阻击战结束,再现了抗美援朝从入朝到二次战役结束的这段历史。首先我要说,电影是一部好电影,但它又是非常矛盾的,一部分内容称得上优秀,撑起了整个电影的气质,另一部分内容则显得不知所云而又不知所措,像极了学生不情愿的命题作文。但总体来说,电影的亮点远远压倒了那部分不情愿,在很多方面比陈凯歌之前导演的《长津湖》好太多。
先说优点。
电影回归了《大决战》的决策层视角,事实证明,对于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来说,只有从决策层视角出发,才能把历史讲清楚。历史讲清楚了,战争的意义才能讲清楚,战争的意义讲清楚了,战争的伟大才能讲清楚,这是整个电影提纲挈领的妙笔。
在这个基础上,影片的优秀之处才能顺利的表达出来。如果还是像《金刚川》这样的烂作把视角放在普通一兵身上,而导演自身的能力和意愿又无法以小见大,那么电影整体的走向必然会出现偏差。
电影整体上采取了正剧经典的二元对立叙事,对于一场毫无争议的反帝反侵略战争来说,正义与邪恶的对立是毋庸置疑的,在这里,没有什么“人性”“反思”存在的空间,这也是这部电影相对于陈凯歌之前的《长津湖》进步最大的地方。
这种对立最鲜明的表现是志愿军与美/韩军的对立。《长津湖》我最反感的剧情就是冰雕连那一部分。反感的原因也很简单——这部分剧情充分说明导演根本不懂美军是一只什么样的军队,所以才会在那里意淫不存在的骑士精神。陈凯歌和管虎这些导演,或许是因为对自己精神祖国的思想钢印,或许是受到抗日战争中日军武士道精神传说的影响,总是要给美军加入一些亮点。
但事实上,美军就是一只不折不扣的匪军。在笔者以前的文章《为什么新冠疫情下的美国民众如此反智》就简单介绍过美国国家暴力机器的源起,这就是一只由豪强私兵冒险家黑社会组成的人渣集团,从1892年霍姆斯泰德罢工屠杀工人,到1932年华盛顿镇压老兵,再到1970年肯特州立大学屠杀学生,这只军队充分证明了自己完全是大资产阶级的忠实打手,也是美国这个极权联盟社会的忠诚捍卫者。
在美国全球侵略的过程中,这个毫无军纪可言的匪帮给全世界人民带去了无数的苦难,无论是在朝鲜还是在越南,美军的反人类罪行都是罄竹难书,这样的军队哪来的骑士精神?而南韩伪军就更不用说了,本身就是改头换面的日伪军。
电影从开篇就再现了美韩军屠杀平民的历史,在后续的剧情中也没有画蛇添足的体现对手的不存在的正面表现,应该说,这是一部抗美援朝电影起码应该做到的工作,在这一点上,电影是完全合格的。
电影对抗美援朝精神的底色把握也没有出现偏差。真实的历史中,中国人是不想打这场仗的,无论是毛泽东,还是已经准备回家拥抱和平生活的解放军战士,没有人想打这场仗。时任335团团长范天恩有过一段采访,他是这么说的:“哪有愿意打仗的?这么残酷,老死人,咱们好好的生产不行吗?”
那为什么要打这场仗?
因为“敌人不让我们安稳,那既然不让,我们就干了吧。”
这就是抗美援朝精神的底色,这是一场为了捍卫和平生活不得不去打的仗,这是无奈的选择,正因为无奈,正因为我们热爱和平,所以才能爆发出无与伦比的英雄主义。
在电影里,彭总与梁兴初的那场对手戏虽然有些夸张,但却充满了张力,这种张力便来源于此。梁兴初因为为了减少牺牲希望多做准备而贻误了战机,彭总认可他的动机,但从更高的层次告诉了他,牺牲在所难免,要流血,就让他们这一代人把血流够。
在松骨峰战斗的剧情中,战斗间隙战士们进行动员,连长指导员的两句话也对应了这个主题,第一,我们打仗是为了全国人民的和平,第二,战士们要保存自己,而不是无谓牺牲。
说到这里又不得不把《金刚川》和《长津湖》两部片子拉出来鞭尸。《金刚川》里搞笑的“要立功受奖”,《长津湖》里八竿子打不着的“军人的荣耀”,都准确的反映了两个大导演的草包程度,显然他们既没有看过《谁是最可爱的人》,也没有唱过《我的祖国》,把抗美援朝想象成了一场追名逐利的冒险。
电影重建叙事的努力也是值得称道的。在过去关于二战的叙事中,日美太平洋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是正义的,在这个叙事框架里,中国被边缘化的,是同盟国-轴心国对抗的配角,中国人民遭受的苦难,中国人付出的巨大牺牲,都被消解在这个宏大的背景里了。
但如果我们从自身的主体视角出发,是这样吗?一些历史事实是我们需要明确的,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前,美国是日本最大的石油与工业制成品供给国,日本侵华战争的大部分消耗是来源于美国,在二战结束后,美国也并未清算日本法西斯,而是立马将其纳为己用,成为在东亚侵略朝鲜和中国的帮凶。
对于世界上的其他地方来说,反法西斯战争或许在45年已经结束了,但对中国来说,反对帝国主义的战争到53年落下帷幕。这也就是电影中伍修权在联合国讲话所要表达的意义:美国击败日本,只是一个帝国主义代替了另一个帝国主义,从这个基础出发,太平洋战争并没有什么正义性可言,只是两个帝国主义狗咬狗的战争罢了,东亚真正的反法西斯战争是抗美援朝。
这也是主旋律电影应该承担的义务,我们必须以自身为主体,以真实的历史为基础去看待、去了解、去定义我们的世界观。从我个人的视角,我认为这段剧情是这部电影最有价值也是最闪亮的地方,其背后的意义不言而喻。
再说缺点。
首先是电影本身的结构问题,观众能很明显的感受到叙事的割裂感和莫名其妙的蒙太奇运用,在松骨峰战斗间隙穿插联合国大会的目的,大概就是为了把两个举手的场景时空交织在一起,但对比《奥本海默》里对时空穿插的蒙太奇的运用,只能说差距太大了。
第二是战斗场景的表现问题,受限于对战争的理解,电影里的一些战争场景依然一言难尽。其中最夸张甚至有点搞笑的是三所里阻击战打美军坦克。扔出去的燃烧瓶被美军直接在空中打爆,导演是不是以为这坦克是迷你055?把机枪当近防炮用呢?倒是被很多人诟病的松骨峰战斗我觉得拍的还可以接受,电影里挖了战壕,历史上的3连比电影里更夸张,是在无预设阵地的山头上以百人之力阻挡美九军十几个小时,期间还多次组织反冲锋打进山下的车队里,电影里已经拍的很保守了。
第三自然是陈导那些个人特色鲜明但又浅薄的煽情,这个实在是没有太多分析的必要。
总体上讲,我认为这是一部值得进电影院的电影,而电影中肉眼可见的割裂感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着这场伟大斗争的延续。在以往无数次证明,不管主题如何,制的偏好总能决定作品的走向,就像管虎与《金刚川》。这次的《雄兵出击》在之前的宣传中也出现过小丑海报这样的操作,引发网友大量批评抵制,这很难说是电影方的无心之失。而剧情给主角安排的名字也饱受争议。显然管虎和陈凯歌们对他们精神祖国的顶礼膜拜,与了解和崇敬抗美援朝伟大精神的人们的理念必然有着激烈的碰撞。
而这次影片呈现的结果却和《金刚川》之流不同,把抗美援朝精神的底色和美军的侵略者性质展现的非常清楚。是显然从《金刚川》到现在的《雄兵出击》,不论管导陈导们个人意志如何,很多事情彼消此涨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了。
当然,作为观众,我希望的还是让真正热爱并且有能力的导演来完成这样的作品,而不是那些从能力到心态都是挂羊头卖狗肉的所谓大导来浪费时间。
最后我要说的是,所有人都应该意识到,对中国人来说,这是范式转变的时代,是这个古老国家重回舞台中心的时代,也是中国人重拾自身主体性重新审视历史的时代。
过去一百多年来不屈的人民在血火中抗争的历史不能继续停留在西方中心叙事的阴暗角落里,无论是抗日战争,还是抗美援朝,都不应该是发生在遥远的欧陆或是遥远的太平洋上的战争的注脚,它们都必须从中国人的视角进行重新塑造和解读。
国家的力量是由软硬件共同构成的,我们的工业生产力已经几乎等于人类有史以来生产力的总和,我们的科技水平也到了望其项背的水平,人民军队的力量也已经足以承担重大的历史任务,甚至是娱乐商品,也已经在全世界攻城略地,但遗憾的是,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的文化领域,都好像被甩到了时代变化的吊车尾,尤其是以陈凯歌们为代表的群体,呈现出一种强烈的“他者”的气质,他们既无能力也无意愿为这个时代人民的渴望服务。
这也是我标题题中之义,无论是正在鏖战的俄乌,实现和解谋求发展的中东,还是强硬驱逐法国殖民者的西非诸国,都昭示出山雨欲来的气氛,重大的变革是我们这一代人必然会经历的,未来的世界跟今天肯定会大为不同。
这是变化的前夜,也是战壕里蓄势出击的战士们等待冲锋的前夜,而以我为主重构世界的文艺作品,就是这样的冲锋号。《流浪地球2》的出彩,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创作团队高度自觉的主体性意识。但一部《流浪地球》还不够,我们需要从科幻走向现实,从未来回到历史,这也是未来抗美援朝文艺作品必须承担起的责任。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