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了一部优秀的人物传记样式战争片,影片讲述了一名在风云激荡的革命斗争岁月里,于中国农村解放区成长起来的人民英雄、军人楷模的革命生涯,对每一位观众而言,他都是照亮我们生命的一道温暖光芒。这部作品就是根据全国战斗英雄董存瑞的革命事迹创作的电影《董存瑞》。
(一)
作为该片编剧之一的赵寰在创作剧本《董存瑞》之前,曾采访过掩护董存瑞完成爆破任务、被评为全国特等战斗英雄的郅顺义。郅顺义到各单位作巡回报告时总是会强调董存瑞的英雄事迹。郅顺义的深情讲述,让赵寰萌生了将董存瑞炸碉堡的事迹搬上舞台的念头。在赵寰等人创作的歌剧《舍身炸碉堡》的演出大获成功后,为了让董存瑞的英雄壮举进一步深入人心,国家主管电影的相关部门决定将其英雄事迹搬上银幕。
片中的董存瑞甫一登场,映入观众眼帘的首先是一名迫切希望走上革命道路的农村少年,他紧追着队伍强烈地要求参军,却因年龄太小一再遭拒。那一颗滚烫的爱国心与坚韧的性格,在开场戏即已透过银幕众目具瞻。
终于如愿参军入伍,行军路上董存瑞发现战友们的子弹袋都鼓鼓囊囊的,据好友郅振标估计每人“足有二百发”,那为啥他跟郅振标只有十发子弹?董存瑞感到委屈。战士们将子弹袋纷纷解下来,给疑惑不已的两人看个明白,原来每人在战斗中都只有十发子弹,其余塞的都是高粱秆。糊弄鬼子的事,可把董存瑞给蒙住了。就这珍贵的十发子弹,董存瑞却在初次参战时打掉了其中的九发而一无所获,为此赵连长给予他严厉批评。此次经历及连长的严格要求、悉心教导让董存瑞深受教育,抗战条件异常艰苦,斗争要求成效、战斗务求战果,作为战士一定要经得起革命的锻炼与斗争的考验。
紧接着,就在一次战场瞬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的战斗的紧要关头,董存瑞以革命利益为重的大局观念与奉献精神,让他实现了人生中的重要成长——立功并入党。当国民党军队如潮水般涌向友邻阵地时,董存瑞建议火速出击支援;班长却认为没有接到上级命令,不能轻举妄动;战友王海山更以董存瑞“自作主张”的行为会影响其入党来提醒他认真考虑。董存瑞最终决定抛开个人得失,以战斗的全局利益为重,毅然带领战友们抓住战机、策应友邻,加速了全团战斗的胜利。
影片震撼人心的地方,除了大家熟悉的作为其高潮部分的舍身炸碉堡,还有此前隆化战役的誓师大会。在誓师大会上,董存瑞当选爆破队长,当他在人群中搜寻火力组长的人选,继而掷地有声地喊出与其闹过不愉快的战友王海山的名字时,王海山一时难以置信、热泪盈眶,他没有想到一个即将冲入密集的弹火中实施爆破的队长,把掩护生命的重要任务交给了自己。董存瑞在考虑革命的重大问题时,始终将革命与集体的全局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
经过誓师大会的铺垫,此后的舍身炸碉堡,便是合乎董存瑞性格的英雄壮举,惊心动魄又势所必然,这是任何一个编剧或导演都无法凭空生造出来的高潮部分与中心事件。此前影片层层铺垫与步步蓄势,是对人物在这一关键时刻所喷涌而出的巨大力量的深沉凝聚,因为那不止是电影情节的高潮,更是观众情感的高潮,无限悲壮与震撼,致敬在危难关头挺身而出的英雄。
(二)
导演郭维在1955年出品的电影《董存瑞》中对视听语言的运用和展示,体现出了超乎年代的惊艳。郭维表现出了对电影语言的原创性尝试:摄影机在多重空间中穿行拍摄、收放自如,镜头衔接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在片中呈现了完美的视听结构与丰沛的情感时刻。
镜头的运动感空间。为实现参军夙愿,董存瑞与同村好友郅振标分别找到赵连长和区党委书记王平,采取两头“蘑菇”、双线“进攻”的策略。影片运用交叉蒙太奇分头叙述、并行表现,将同一时间两个不同空间发生的相互关联的情节线迅速而频繁地交替剪接,使之相互烘托、彼此映衬。
如这边王平对郅振标解释道:“军队要的是战士,可不要小孩啊。”此时空间再度迅速转换,镜头对准了董存瑞那紧跟赵连长的执着步伐和农村少年那嘎劲十足的脸:“我给您当个勤务兵总行吧,给您当小鬼,先不发枪也干!”此处设计,使影片精炼地集中笔墨,并妙趣横生地彰显人物个性、强化作品韵律,从而突显了董存瑞对参军入伍这一理想信念的无比坚定与赤诚。
画面的纵深感空间。在黑白电影年代,影片《董存瑞》已十分注重表现银幕的空间深度与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最典型的是在连指挥部的一场戏,导演巧妙地将有限的银幕空间划分成前景、中景、后景三个不同层次,且充分利用门框这一构图技巧,丰富与拓展了既有空间。
在并不宽敞的指挥部内,处于中景的连长正在和上级通电话“什么,国民党又投入了一个空运团……战士们情绪很激昂……”处在前景的指导员正在读各班排送来的请战书。“报告!”董存瑞于后景门框突然出现,继而从画面深处逐渐走向前景。此处画面纵深感的营造,正是为了强调董存瑞是在前线炮火的呼啸声中、是在战事胶着的时刻要求入党。影片将董存瑞请求入党的关键时刻,置于一个颇富紧迫感与现场感的战时指挥部的场景之中,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音效的回荡感空间。影片大胆采用“瞬间静场+即刻释放”的处理方式,精巧地拉满了影片的张力感与回荡感,娴熟地把控了影片的韵律与节奏,有力地升华了人物的激昂斗志与高涨情绪。“瞬间静场”是为了以银幕的暂时停顿收住观众心神,犹如放箭时的回拉;而接下来的“即刻释放”则如手松箭放,立马在观众刚刚收紧的心灵中掀起狂澜。这样的设计可谓是无声胜有声。
特别是在影片的高潮,董存瑞高呼着“为了新中国,前进!”舍身炸碉堡后,战场的喧嚣迅速转为沉寂,影片静场数秒,随后战友们跃起高呼“为了新中国,前进!”则将董存瑞牺牲后战友们化悲痛为力量坚强而深厚的情感,推至高潮、推向极致。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董存瑞》中还成功塑造了一位从未出场的军属,即战士牛玉合的爱人。所有关于她的一切都是通过三封家书来讲述的,于细微处窥见精深,成功折射了这位军属思想上的进步与精神上的成长,并体现出举国上下个人命运与家国命运的紧密相连。
在解放战争爆发之前,玉合爱人曾两次来信望玉合回到家乡照顾孩子土地庄稼。解放战争爆发之后,农村经过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广大贫苦农民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在日子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事实面前,玉合爱人实现了思想观念的转变:“如今咱们家什么也不缺,就是在光荣军属的大门口上还缺你一张立功喜报”。三处描写虽着墨不多,却收到了让人印象深刻的效果,影片借暗写一个已翻身做主人且要求保卫胜利果实的军属典型,铺陈了全中国即将迎来彻底解放的大好形势。
电影《董存瑞》以纯熟的视听镜语,讲述了战斗英雄董存瑞短暂而光辉的革命生涯。党和国家就是要以永恒的银幕光影为英雄铭刻下永不褪色的生命荣光,并借此昭示我们将永远不会忘记党的优秀儿子、永远缅怀人民的革命英雄;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为了新中国,前进!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