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东是刘继明长篇小说《黑与白》中的一个人物,长相英俊,受当砖瓦厂厂长父亲的影响,从小就有做生意的兴趣,读中学时靠父亲的关系,替人作中介卖煤,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从此立下成为百万富翁的宏愿,无奈读书成绩不佳,复读好几年也没有考上大学,最后只好花钱进了一所“野鸡大学”。大学期间,巴东也不好好学习,经常贩卖流行歌带,还爱上了学校广播台播音员许可,许可移情别恋抛弃了他,一气之下,巴东离开大江市,北上首都求职,四处碰壁,后来还是投奔在火车上认识的军工企业飓风厂厂长路胜平,谋得了一份推销员的工作。从此,巴东好运连连,先是在飓风厂因销售业绩出色,赢得了路厂长的赏识,后来又被称为“京城洪爷”的高干子弟洪太行看中,和他妹妹雁北结婚,当上飓风投资公司的老总。
巴东这个人物,使我想到了法国作家司汤达的《红与黑》。该小说的主人公于连是一个木匠的儿子,长着少女似的清秀面孔,天资聪颖,记忆超群,有着非凡的意志力。他受父兄虐待,也深以微贱的出身为耻。他凭借熟记拉丁文圣经的资本在维立叶尔市长德·瑞那尔夫人家里当上了家庭教师,并悄悄和德·瑞那尔夫人恋爱。他们的秘密恋情被市长知道后,于连不得不远走贝尚松神学院,一心希望能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此出人头地。因为院长主教之间的勾心斗角,于连离开神学院去了巴黎的木尔侯爵府,他非同寻常的才能与骄傲征服了侯爵家的小姐玛特尔,于是与玛特尔小姐恋爱,于连的跻身上流社会的梦想似乎就要实现了。此时侯爵收到德·瑞那尔夫人被迫誊写的一封揭发信,于连的梦想破灭。他到了维立叶尔的教堂向德·瑞那尔夫人开了两枪。于连被捕入狱。德·瑞那尔夫人买通狱吏,使于连免受虐待。得知原委,于连疯狂地爱上了德·瑞那尔夫人。于连被判死刑,他拒绝玛特尔和德·瑞那尔夫人为他上诉。于连受刑后,玛特尔亲手埋葬了他的头颅。德·瑞那尔夫人三天后也离开了人世。
《红与黑》被誉为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族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小说虽以于连的爱情生活作为主线,但并不是爱情小说,而是一部“政治小说”。小说描写的于连个人奋斗的悲剧,在波旁王朝复辟时期是极为惯见的社会现象。波旁王朝复辟后,许多小资产阶级青年失去了拿破仑时代靠个人天赋晋官加爵的机会。他们去等级森严的巴黎进行个人奋斗,但只有少数人成功了。大多数人却失败了。这就是王朝复辟后整整一代小资产阶级平民的现实遭遇,于连的悲剧也正是这样一出富于时代特征的悲剧。
回头看《黑与白》和巴东这个人物形象。如同《红与黑》一样,《黑与白》也不是一部成长小说,用作家刘继明自己的话说,是为人民歌哭,为时代作证。作品写了许多人物,巴东只是其中的一位,但从这个人物身上,却能让人看到改开以来中国社会的真实面向,如同我们从于连身上看到了十九世纪法国社会的真实生活那样。正如滠水农夫分析的,“于连是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典型。作为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形象,反映的是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底层知识青年的思想意识。而于连产生的时代,与当今时代对应,也似乎有某种重合之处,因而在这个时代产生一批于连式的杜威、巴东就毫不奇怪。他们两人虽说都崇尚不择手段的个人奋斗,在性格里有共同之处,但又有所不同……巴东为了出人头地,尽管也是千方百计地钻营讨好,但其骨子里还有一点小镇青年的自尊自爱。”
再进一步分析,巴东和于连的性格和命运也存在一些区别。《红与黑》中,于连虽然是想借德瑞拉夫人实现往上爬的野心,但他毕竟是爱德瑞拉夫人的,但在《黑与白》中,巴东并不爱雁北,他和雁北的关系与其说是夫妻,倒不说像主人和仆人。两人的结局也不同,于连被送上了断头台,巴东则被雁北原谅,后来很可能带着老上级路厂长的女儿杏莉润到美国去了。
巴东貌似成为了梦寐以求的权贵阶层的一员,但不过是“大舅哥”洪太行的一只白手套,他的命运乃至爱情婚姻都被牢牢掌握在对方手里,表面上看,巴东是一个成功人士,但骨子里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如同《红与黑》中的于连一样。《黑与白》对巴东这个人物的塑造,也无情地撕破了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虚伪神话。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