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两篇里,笔者主要对祝华新近段时间在中青政治学院的论坛演讲以及其过往的一些突出观点作了分析与反驳,而本篇笔者将尝试深度解读此人于当下国家民调与网络意识形态中的作用。
一、祝华新何许人也?
其公开的身份是人民网副总编辑以及舆情监控室的秘书长。副总编辑之性质不必多说,而在舆情监控监控方面,可理解为依托于官方喉舌的基础上,以及作为对外的大众媒体平台,监控室通过自建的信息收集系统,展开社会舆论监控工作,主要通过常态舆论监测、如每天的网络信息类型统计、主流话题等;动态监测方面则应是社会大事件,官办民办的一些盛大社会活动和群体性事件。监测这些信息是了解民生、民意的重要手段,因此,祝华新所带领的团队可以说是国家相关部门、领导的“第三只眼”,这一点祝华新早在2012年的《打捞沉没的声音》已确认过:“有些领导想了解真实民意就来找我们”。
除此以外,祝华新还活跃于各党、政机关,给党员们讲述舆情监控理论和民意调查分析等等。这么看来,祝是一位有份量的人物,作为我党的第一喉舌——人民日报人民网的舆情监控室负责人,其地位亦不言而喻也。
二、祝华新到底监控那些舆情信息?
“都是负面舆情(《打捞沉没的声音》)”——说明他是监控社会负能量为主的,故有《给地方政府10条建议》与《公信力如何重夺麦克风》(大意)等著述,祝对他的工作的体会有一句让我印象十分深刻:“每次看网上的信息(负面)总觉得天要塌下来了,可是走进菜市场却发现其实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他还补充说到:“大部分人民还是十分拥护党和政府的,网络民意并不能代表主流(大意)”。
这个的确是一个事实,这也是为什么网上已极度严重割裂的意识形态阵营始终“斗而不破”的原因,不管左派还是右派,在网上吵得你死我活,可下了网便也各自安生去了。
三、祝华新的目标
在前不久的《知识界还有底盘,是两个》里他说到了他的目标,总结无非有二:
1、使“消除职业网友,吸附边缘化”;
2、“收编新型知识分子,向‘网阀’学习”
从标题看,这的确是十分好的建议,因为线下虽暂时风平浪静、歌舞升平,可是毕竟也是愈演愈烈,把一些专注于网络论政的网友“业余化”是使得意识形态风气弱化的一种手段,使其渐渐回归平静与常态化。对此,祝还开出了具体的药方——“保留博客(不要唯微博、唯微信化),因为博客才适合理性讨论(大意)”,一言以蔽之,祝是希望保留、保护好一些理性的公众讨论平台,以避免过短、过快的对话造成了左右间一些不必要的误解和摩擦、进而抱团互相攻讦的局面,这的确是一条好计。
那么,第二点呢?
既然要“去职业化”,为何却要“收编新型知识分子”且“向他们学习”呢?
四、祝华新葫芦里卖的药到底是什么?
第一与第二明显是个自相矛盾的悖论,祝用他自己的言行自证了自己的偏失立场。祝对左右的态度是旗帜鲜明的,他对所谓的“新型知识分子”充满同情和支持, 以下择取一些祝的言论:
祝华新在演讲中表扬薛蛮子
对@薛蛮子,他说:“他对国事的坦诚,对弱势无助群体的热心,是微博上一道温馨的风景”。
对被全民打假的文化骗子@韩寒 的方韩大战他又说:“我一直觉得有人总结一下方韩大战留下的负资产,这是非常有价值的,不说哪个人好哪个人坏,甚至可以说得严厉点,这是我们民族的劣根性,在今天的网络狂欢中暴露无遗”。
对于当下的所谓社会名流,如明星大腕等祝又说:“在43位微博“粉丝”超过240万的演员明星中,有36位对动车事故表达了关注,关注率达83.7%。“微博女王”姚晨(粉丝1203.9万),为遇难司机辩护,向坚持追问事故责任的媒体致敬,分析政府的危机应对得失,探讨国家科技进步与国民精神温暖的辩证关系。她在动车舆情中的“议程设置”角色,已经相当于“公共知识分子”。连风花雪月型的女歌手伊能静(微博粉丝262.2万),也一反常态地对动车事故善后处置表达了愤怒”。
对于一贯极端反毛,经常叫嚣“感谢蛋炒饭”的袁腾飞,他又说:“他是一个历史启蒙者,他的课打破了学生上课睡觉的坏习惯,有着深远意义”。
对一贯插科打诨又不着边际的@作业本他又说:“让我对这个时代不会失望”。
对于造谣成性的《炎黄春秋》他又说(如图):
以上林林种种,再对比他在最新的主讲话中对左翼和草根民众的鄙夷,我们完全看不到有他所倡导的公正立场,其立场明显偏右,而且明显站在了“话语权贵”的一边,若说他一惯力捧的于建嵘、柴静等学院派此类属于知识分子,这无可厚非,可是被全民打假的韩寒、作业本、姚晨、伊能静又算哪门子的知识分子?在《知识界有更大的民意底盘,而且是两个》里祝把草根网友说成“专业化程度极低”的低学识人群,可是请问祝所推荐的这些人又有什么专业性?他们可曾发表过有代表性的理论和知识点吗?
没有。
祝的观点不仅十分偏颇,而且以一叶障目而局限狭隘,例如把“方韩大战”说成“劣根狂欢”其意似十分为韩寒打抱不平,一味为反韩与挺韩所导致的群体割裂而扼腕叹息,却丝毫无视打假求真所带来的正能量和民智的觉醒。因此,讲到这里,我们不公看出,祝这个所谓的“去职业化”说难听点根本就是挂羊头卖狗肉。
五、祝华新的“可怕”之处
在《打捞沉没的声音》中,《南方人物周刊》的记者问:“舆情监测是另一种形式的内参吗?”
祝答:“我们不是内参,也不愿意成为内参”,结合此前他说到的:“有些领导想了解真实民意就来找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监测室)的确是相关领导与部门的一个窗口,很多平时不能常常上网的领导如果听信了祝的一面之辞,其后果有可能很不堪设想。
收编公知“安抚”是假,打压左派抑制民意才是真。
另外一点,祝华新还是一个“双面人物”,表面上看,其官方身份看似“为党为国”,然而在《打捞沉没的声音》的采访里却透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信息:“人民网舆情监控室是由人民日报全资公司的“北京人民在线网络有限公司”运作,去年经营收入达到数千万元。从这一点看,人民网的舆情监测不仅具有把握民意的社会政治效应,也是一个巨大的商业利益所在”,对于由该监控室内部出版、售价3800元的《舆情监控》,祝华新这样解释道:“这些信息90%都能从网络查到,但是你却不会收集,情报是有价格的。”
显然,这是一个收钱办事的机构,我不能确定他们到底“办”什么事,但是一方面高举“打捞真实”,另一方面又说“情报是有价格”的一个机构,一个人,任谁也不能相信它的纯粹性,更何况其已明显无误的表现出了误导政府、误导民众与栽赃左派与吹捧右派的意图。
六、所谓“还原”?
祝华新说:“内参有舆论导向,我们的舆情监测讲求“还原”,而不是“导向”,但反过来恰恰由此赢得了声誉,有些领导想了解真实民意就来找我们。内参和整个政府内部的对策研究,80年代和90年代相比还是有所变化。80年代,比较敢说真话。90年代以后,有所退化,包括专业性下降和不敢说真话。内参更多的是找领导人喜欢的话去说,甚至提出内参也要有舆论导向。我觉得这个口号是错的。内参怎么能有舆论导向,内参就是越真实越好,有利于政府了解前方的危险在哪。”
听其言、观其行,祝华新嘴上说得多么“真实”,但其做出来的事(统编知识分子)却完全是背道而驰的,此人如此虚伪狡诈,当然是有历史原因的,1987年,有一篇文章叫《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文中提出了三大观点:
1、中国政府为何对银行的控制率达到几乎100%?
2、中国为何不开放金融管制?
3、国企为何不全面改革。
此人,是谁?来自哪里?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