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我打开dvd观赏了一部电影叫做《乡情》。这部电影内容是这样的,在1935年的红军时期,两个红军的游击队员(一对夫妇)为了革命事业,把自已刚出生的孩子(三个月)送到一家地下党的家中去扶养。这个家后来被国民党反动派给抄了,家庭成员夫妇和这个孩子都被抓了去,两个地下党被处死,孩子被国民党团长的二奶田****要去当了儿子,幸免一死。后来国民党团长的二奶田被赶出家门带着这个孩子回到老家,在路上又捡到一个小女儿,国民党团长的二奶田也是个苦命的人,20多年过去了,全国解放了,两个红军的游击队员(一对夫妇)在民政部门的帮助下找到了自已的孩子田壮壮,这个故事就是从这开始的。
我瞧到这,往下的情节就有点让人伤心。在这里我说句不应当说的话,当年的两个红军战士,已经是****地区的警备司令和****主任。从孩子父亲的军装来说,应当是一个大校军阶了。相当于师长一级了。(55式军服)孩子父亲是一个保持了革命本色的革命军人。
孩子的母亲,也是从革命战争中的硝烟中走出来的。把田壮壮一接到城里,就想去掉他身上的泥巴味,也就是去掉他身上劳动人民的纯朴情调,她自视自已高人一等,可能这种人打天下的时候,就想的是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是为了自已而不是为了劳苦大众,自已成为新的统治阶级,而不是真心真意的为人民服务的。也就是说进了城就忘记了本来的出身,时位可移人也!!!这种情况决不是个别现象,当时参加革命的人中恐怕有很多人都是这样想的。
多少革命先烈都在革命战争中牺牲了,活下来的人应当说都是幸存者。《谁是最可爱的人》里的李玉安,就这样说过,多少战友都倒在我的身边,活下来还向党和政府要这要那,我们是为人民打天下的,政府给了我一个工作,和死去的烈士相比我知足了!
田壮壮(匡少华)的妈妈,和匡华(父亲)说,要给自已的儿子安排一个好的前途,安排一个安的工作,这样做才对得起孩子。她阻止匡少华和田翠翠的婚事,让他进了干部子弟学样去深造,给匡少华设计了另一个人生道路。匡少华本人是一个正派的年轻人,他顶住了妈妈的做法,是一个真正的、好的革命青年!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这部电影很让人深思,这和现在给那些汉奸美容的电影、电视剧相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这部电影拍于1980年代,这证明当时的社会风气比现在要好,如果现在拍这部电影,导演一定要在匡少华和田翠翠的婚事那次戏中安排一个床上镜头,用低级的感官刺激来迎合一部分观众的低级趣味,只要瞧一瞧现在的电视剧,不是婚外情、就是包二奶,真不象话。低级趣味的东东多了,人的思想在自然而然的过程中就落后了。现在的电视剧很多都是很俗不可耐的,比如《亮剑》有一个戏,田宇到军部去见李云龙,李云龙在军部办公室就想和田宇如何如何,这到底是歌颂革命军人还是讽刺革命军人呢?
这部电影很让人深思,在当时和现在都很有现实意义,这是一个文艺到底是为谁服务的问题。这部电影对社会现实并不回避,而是直接对准了当时的现实生活,这说明导演是有社会责任感的。我们的文风真的是应当好好的搞一搞了。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