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1000元相当于30年前的20元
高境先生
时常在论坛上或者生活中听到有人喜欢探讨诸如“现在的1000元相当于30年前的多少元”之类的话题,见仁见智,各抒己见。特别是在每次的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之际,例如在目前物价飙升的时候,人们就会出于各种的心情而感叹手里的货币是越来越不值钱了,换句话说——贬值了,风雪之中,日月逊色,唉!
说是结构性的调整也好,说是通货膨胀也罢,反正都是一个“涨”字了得,其余的理论的研究和宣传的策划,不是老百姓可以管得了的,也不是老百姓可以听得懂的。反正从来都是道理,此一时,彼一时,后者否定前者,后代菲薄前代,甚至每每还都是以报喜的形式来曲折的表示过去的种种的不是,不过一不留神的却透露出了自己栽下的苦果的情况。
如果说人们都是收入的钱超过了支出的钱,而不是入不敷出的每况愈下,那么人们就不会为涨价而忧愁,而是应该为涨价而喜悦的,水涨船高,涨得越多,进得更多,何以以忧?大把捞钱的人们每次都是拿个所谓的“平均”的说词作为武器,嗒嗒几声之后也就旗开得胜的凯旋而归了,一骑绝尘,功盖云霄。
例如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的曹长庆先生,他说的各类数据,谁说得过他啊?天南海北的说话,南辕北辙的讲理,人们不敢跟他辩论,也不想跟他辩论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所有的数据都是他提供的,而其他的人们还怎么说得过他?显失公允,所以不战而溃。至于其它的担心也就不去说它了。不论怎样的热闹,其实几千年来养成的一言堂的习惯也是“改也难”也。
请问曹长庆先生的是,居民存在人民银行里的钱总算是在贬值了吧?银行都在赚钱,那是不用证明的;而银行赚钱的本钱则是居民的储蓄,那么,老百姓不是当了冤大头了?按照曹先生的“平均”理论来说,银行的赚钱数和居民的亏钱数平均一下,是否就可以叫老百姓们都喜逐颜开,高枕无忧了呢?
还是回到主题把。一位叫作“叶之秋”的先生说:“让我告诉你2006年的1000元相当于1978年多少钱”,他通过比较广义货币M2的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来进行分析,他因此而得出的结论是“2006年的1000元就相当于1978年的1000/5.1 =196元”,于是,人们愤而慨之,口诛笔伐。
而一位叫“韭菜”的先生也是问“现在的1000元相当于30年前的多少元?” 他显然与“叶之秋”先生的意见向左,他以为“当年50元一个月的人,现在要拿2500元,才能维持差不多的生活水平。今天拿1000元一个月的人,相当于当年拿20元一个月的生活水平。”当然他还说了许多的理由。
笔者以为真正要科学的回答这个问题,在排除了政治等等方面的干扰的前提下,需要专业的人员对于所有的数据加以综合的统计才会得出比较客观的结论,任何个人仅仅凭借一己之见,一偶之感而作出的判断都是谬之大矣,即便近乎真实也是难以被证明是正确的,这个观点想必也是可以被接受的。
笔者又是怎样以为呢?笔者则是从两个客观的事例出发来加以判断:本人所在的城市目前居民的低保金是350 元,而30年前的救济金(笔者以为当年的“救济金”相当于现在的“低保金”)是8元,虽然表述不一,但是它们都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民政府对于维持当地居民最低生活水平的统筹考虑以后定下来的标准,两者的名义货币约有44倍之差,
还有一个可以参照的数据则是关于最低工资的标准。在我们这里,目前的最低工资标准是840元,而30前是16元(学徒工工资),两者的名义货币约有52倍之差。上述的两组数字是否有些说服力呢?如此,则可以推算出目前的1000元大概相当于30年前的多少了。人们之所以有此争论,觉得感慨之中混杂着某些的怀旧之情。笔者偶见,诚望指教为荷!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