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病症在于:否定旧文化的新文化青年,在不是青年的时候,心灵都回归了旧文化.
五四运动有的称谓五四学潮,这个运动所起到的效果,和新文化革命--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文言革命相比不相上下.近代史上对于五四运动的评价是褒扬有加的,不可否定,这达到了某些不负责任的人士,摧毁旧的文化的目的.这却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至今给每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一个困惑的心节,仍需寻找属于所属的文化,一个适合每个中国人的心理情愫的文化.
五四或新文化革命的这些大大的学者,当然很想摧毁所谓的旧文化.因为,它们已经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相当熟悉了,用十几年的岁月诵经读经.当旧文化被摧毁以后,对于古典文化的熟悉,又成了它们作学问的资本.而后来的知识分子,只能接触被它们搅乱的文化的烂摊子,夹杂一些支离破碎的西方的一些根本不成熟的所谓西学的东西,知识分子除了困惑之外,无能为力.
五四病症:倡导文化革命的人,试图摆脱所谓旧文化束缚的人士们,把对于政府的不满,转嫁到了文化文学哲学国学学术之上,这是可悲的.更可悲的是,这完全是一次伪革命,其为拯救中华民族的形式,无可厚非,但是,这些运动者本身后来实践对于这次文化运动的否定,对于学术的反思,证明这次文学革命完全是不正当的.五四病症在于:否定旧文化的新文化青年,在不是青年的时候,心灵回归了旧文化.
傅孟真先生是五四运动现场,在运动队伍的最前面抗着游行大旗的那位,北大的学生,在北大创办了和<新青年>同样有名的刊物,一生致力于史学和教育,创办了中央研究院.早年对旧文化驳斥,但是到了后来虽然,用西方的方法研究历史民族史,但是仍然不能摆脱国学的束缚,对于河南殷虚的保护性挖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怎么西化,倡导西化,还是在传统文化的囫囵里.
胡适之和陈独秀,更是类似的情节了.无论<尝试集><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这些等等,还不是照样被有共识的知识分子认为是传统文化,套上了西学方法的外壳.这个留学美立坚的学生,在其晚年所思所谈都沉于有深厚内涵的国学范围之内.陈独秀隐居在四川江津的桃源圣地,所研究的也是其以前所不提倡的古典文化,不与它所提倡的,从日本留学而带来得所谓"科学""民主"的理念..
本文站在学术研究之立场2007-05-04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