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改革开放三十年,是个大课题。三十年的成败得失,重在让现实告诉未来,给发展加以启示。就回眸的过程而言,本身是对解放思想解放表达的客观检验,进而应当作为科学发展面向实际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或者里程碑。
十三亿的民众,基本都是三十年的亲历者和见证人,必然对改革开放三十年,有各不相同的深切体会和无限感慨。由此看来,如何客观、真实、全面评价改革开放三十年,并不是一种简单程式就能完成的特殊使命,而是需要所有评价者,具有地区、行业、阶层、学识等方面,最为普遍的代表性。否则,结论可能就有片面性、局限性、甚至误导性。
个人以为,回眸三十年,要由几个阶段组成。一般说来,第一阶段的评价主体,首先要由十三亿人的随机抽样加以确定。让那些随机抽取的评价者,在公众媒体讲述自己的生活变迁、工作经历、身边事例和个人体会;第二阶段的评价主体,应当由处在不同层面不同地位的知识分子,以多种方式阐述自己对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不同认知。第三阶段再由多个专业体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并在一定时间内,向社会公诸分析报告。
这里主要谈谈第一阶段的随机抽样。名义上,随机抽样是十三亿人,但必然要有年龄限制:十八岁以下当然缺乏评价能力,学生群体主要作为旁观者,应当以大课堂的形式,组织接受社会教育(属于素质教育和社会实践范畴);十八岁至三十岁由于经历不够,应当限制抽样比例,减少的人数则相应增加到六十岁以上的群体中。
在一般抽样的基础上,应当公布初选名单,经社会评议后,对相关人员适度调整,主要是职业敏感、信誉较差的,不宜成为客观评价主体。这个道理很简单,一个缺少诚信度的熟人,无论他在市场如何叫卖,总也让人难以接受,很可能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我看还是避嫌好。
如此一来,我们就有一种新型民主,就完全能够全面获得三十年的经验教训,进而增加理论积累,并为艰难转型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