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应西安朋友之邀参加了主题为《患难中我们成长》的民间思想交流会。主要是对512汶川地震灾难前后的反思,涉及如下的问题:
其一,关于总理的愤怒“是人民养活你们,你们看着办”。背景是总理要求成都军区24小时到达汶川地震现场及抢修好公路,司令员没有说“我们尽全力完成任务”,而说因天气及地理环境原因,24小时难办到。争论分三个立场:一是技术派站在司令员立场,将可能的结果报告给总理是合理的,司令员并没有错;二是管理体制原因,总理无权指挥成都军区,这需要军委主席授权;三是关于救灾已经成立指挥部,要以举全国之力救灾。即使下刀子,作为军人你也要上,何况对方是司令员,怎么能有畏难情绪。尤其是你还不知道具体情况下谈想象中的难处。即使救灾总指挥不是司令的上级,作为四川地区的军事长官也应以救援本地辖区大灾主动全力应对,哪怕是几架直升机几个兵,你要到第一现场,给人民以信心。你在战争情况下有畏难情绪是不应该的,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军人就是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这是从技术层面从体制层面从伦理情感层面不同思考。
其二,关于技术层面,我们的航空技术到底如何。其中一位是英国斯特劳斯飞机发动机的技术支持人员,他谈到中国目前民航的发动机,他们已经占到50%的市场份额。象西航发动机还是按照七十年代前苏联专家留下的图纸设计生产的。技术相对还是粗糙,在精细程度上我们大概差三十年。在座几位从事军队政工的干部对直升机不能在雷雨天气作业给出非技术层面的说明,问题并不明了。
其三,谈到电视画面上军队到场,除了成都军区士兵,还有很快到达现场救援的沈阳军区和济南军区的将士。关于其他军区的人呢?有的解释为负责分工诸如台湾和西藏等,但实际一个军区派的兵力不是很多。
其四,关于地震预报,512地震事先有专家提出预报,尤其是中科院的耿庆国递交密件,关于大致区域时间及级别;还有陕西师大学生2006年论文就推断出2008年有7级以上地震;还有震区曾有民间说有地震,但当时政府辟谣了;还有说在地震前一小时有接到通知撤离。还有关于矿区和军队伤亡数字很少,究竟是否提前被通知。另外与会者有人指出目前地震不可预测,有人认为如果有人已经上报当局,政府处理信息应全面些,事先有些准备,尤其是物资及人员调配,有备无患,不能以多数专家淹没少数专家意见。那样政府就有失职之嫌。
其五,关注几座没有倒塌的希望小学,据说是有得力的人监管下的建筑。而大部分校舍倒塌,政府机关的楼倒塌程度也远远没有学校毁坏的程度。这里肯定有豆腐渣工程,应该严查。网上传言,有些教室的建筑里就没有钢筋只有些铁丝。
其六,关于网络媒体。这次发挥的作用很大,无论是对捐款还是对政府决策还是对一些部门的监督,确实网络舆论已经超越其他媒体,将公众的信息更加全面地展示给社会,这才是新闻而不只是宣传部门宣传的新闻。对我们未来政治体制的改革起到巨大推动作用。人民的力量在这次网络上展现得很有声势。连总理的愤怒都化成为全国性舆论压力促使军方及其他部门全面改观以往的工作作风。
其七,关于民间组织在灾难中的成长,尽管媒体没有报道,但诸如民间的志愿者确实这次也发挥了很大作用。如北京组织的志愿者到前线的情况就反映在其自己的网络媒体上。民间救援组织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军队虽然有组织,但救灾未必专业,我们需要大量的民间专业化组织的出现。这次救灾已经让一部分民间组织开始凸显,希望以后发展得更好。
其八,关于捐款问题。官方组织的捐款,以中宣部组织的晚会一晚15亿而引人注目,其后中组部也要求全体党员要交特殊党费,据说军队要交一个月基本工资。对于天津王老吉李嘉诚这些捐款大户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对于王石先期捐200万,民众群起攻之,王石说的:捐款应是常态。当然非常时期如何处理也应有紧急预案。对于普通百姓捐款,尤其是单位组织的捐款都把名单列出来并张贴出来的做法有些欠妥。这种比较,让想多捐的少捐,让少捐的心理有压力,只好大家都平等捐款。但实际是这些年贫富差距很大,不能要求整齐划一,那势必造成每个阶层的人心理负担。那爱心就变成了担心。
另外也谈到拒绝国际救援组织和接受国际救援组织等问题。这次灾难该让我们反思的东西太多,这只是民间刚开始的反思。明天会更好!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