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起虎皮做大旗——且看小岗村三十年之变迁
“扯起虎皮做大旗”——此间的意思,说白了就是下岗村的大包干带头人三十年来打着土地改革的旗号来吓唬人、蒙骗人的意思。
谁如果质疑小岗村,谁就是反对农村的改革;不仅如此,还有诸多政客、媒体在跟着摇旗呐喊。
不妨咱们再看看今日新闻是怎么说的。
“中新社凤阳十月十日电 题:安徽小岗村:“分田到户”到“土地流转”的三十年变迁”(详见附件)。
白纸黑字,说的是“分田到户”、谈的是“土地流转”。
但是,人家小岗村农民就是不一般地幸福。三十年里,时时处处都有着中央领导的关心和照顾,且看“当年万里等老一辈革命家来到凤阳小岗支撑农村发展,今天,胡锦涛来到凤阳小岗,为中共农村发展又绘蓝图”。
那么,小岗村的、在中央领导正确指引下的、关心下的、称之为全国典型的“分田到户”又取得了啥结果呢?借用外界的评论,小岗村得到的成果是“一年越过温饱线,二十年没过富裕坎”。把其原因归咎为“因为卖粮难、‘三提五统’等因素的影响,上世纪九十年代左右小岗土地出现‘抛荒’现象,发展的脚步停留在‘吃饱穿暖’的阶段”,真的是煞费苦心啊。
咱们不是说“分田到户”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么?不是个个抱上了“金娃娃”么?这么好的制度怎么会产生“三农”问题呢?粮食收购价逐年涨,总不能涨成“黄金”价吧!涨成和黄金一样的价格,卖粮是不难了,但是城市居民、工人兄弟吃不起啊。这两年,国家取消了农业税、砍了不少费,按理小岗村的带头人更加应该继续耕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当然也应该为自己当初“分田到户”光荣举措争一口气、添一点儿彩头。可见,“分田到户”已经走上了绝路。
过去,共产党依靠土地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推翻了旧制度。没想到,1978年的一场“分田到户”的把戏却把集体的财产象打地主老财一样“分光吃尽”了,家家户户守着一亩三分地做着发财梦。小岗村还能达到“吃饱穿暖”的水平,而更多的、不能受领导们关心的地方连温饱都是梦!人民公社积累起来的财产分光了不算,很多水利设施荒废的荒废,农民又回到靠天收的人拉牛耕原始劳作的水平。
“分田到户”科学吗?不尽科学;“分田到户”合理么?不尽合理。因为,科学的、合理的制度应该坚持下去。难怪,三农问题成了重大的现实问题。
改革三十年,全靠拍脑袋、拍屁股来决策。且看:
“生活要有改变,要好上加好,就必须要‘想点子’、‘动脑子’。在饥饿、贫困年代时,想如何吃饱穿暖,要想要动;在吃穿不用愁了,口袋里也有钱了的时候,也要想要动。”
“就是因为这一‘想’一‘动’,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的小岗,掀起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两次热潮。第一次热潮是一九七八年的‘大包干’、‘分田到户’已成经典。第二次热潮就是如今普遍关注的‘土地流转’”。
呵呵,“大包干”“分田到户”已成经典,什么经典?发财致富的经典还是“一年越过温饱线,二十年没过富裕坎”的经典?三十年未能致富,就是对邓公的批判,还好意思拿出来招摇?!依老顽童看,此发源地还是甭提了的好,省得丢人现眼的。
哼哼,小岗村的人毕竟有通天的本领,居然让制作出如此之漂亮的花冠“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的小岗,掀起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两次热潮……第二次热潮就是如今普遍关注的‘土地流转’”。
“土地流转”或能够称上经典的,论资排辈怎么也摊不上小岗村啊!掀起了第二次热潮?难道就是因为咱胡总书记刚光临过小岗村?!该记者拍马屁也不能这样不择手段嘛。要找“土地流转”成功的典型,全国到处有,处处都比小岗强。
文章的结尾说到“九月三十日的胡锦涛总书记的小岗之行,对小岗‘土地流转’的肯定,为小岗困惑多年的农业生产、发展问题明确方向,为农村的发展送来‘金钥匙’,为农民的‘创新农业’注入‘定心丸’。”
“金钥匙”开什么锁?依旧摸石头过河?也不问白猫黑猫?
土地流转科学吗?土地流转合理吗?面对历史教训,我们的确要多想多动,靠实践来检验真理,而不是不分白猫黑猫的瞎搞!
某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里说,对人民公社盖棺论定尚早。依老顽童的观点,对“大包干”“分田到户”倒是可以盖棺论定了!
一刀切式的“大包干”“分田到户”就是“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村贫穷的根源。不承认这一点就不能从根本解决三农的问题。
江湖人称老顽童
2008/10/11于南京
附件:
安徽小岗村:“分田到户”到“土地流转”的三十年变迁
中新社记者 顾立军 吴兰
这些天,安徽凤阳小岗村沉浸在一片喜悦之中。
九月三十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到此间,到田间、访农户、问农事,关心中国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情形成为此间田间地头、村头院内农民谈话的焦点。
当年万里等老一辈革命家来到凤阳小岗支撑农村发展,今天,胡锦涛来到凤阳小岗,为中共农村发展又绘蓝图。
“生活要有改变,要好上加好,就必须要"想点子"、"动脑子"。在饥饿、贫困年代时,想如何吃饱穿暖,要想要动;在吃穿不用愁了,口袋里也有钱了的时候,也要想要动。”当年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的严金昌在接受本社记者采访时,回顾这三十年的小岗土地变迁时如是说。
就是因为这一“想”一“动”,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的小岗,掀起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两次热潮。第一次热潮是一九七八年的“大包干”、“分田到户”已成经典。第二次热潮就是如今普遍关注的“土地流转”。
严金昌介绍说,三十年前,饥饿、困苦,让十八户农民按下手印,将土地分田到户,实行单干,小岗人从此过上“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日子。但因为卖粮难、“三提五统”等因素的影响,上世纪九十年代左右小岗土地出现“抛荒”现象,发展的脚步停留在“吃饱穿暖”的阶段,而被外界尖刻的评为“一年越过温饱线,二十年没过富裕坎”。
在经过短暂停滞的发展后,三十年后的今天,敢为人先的小岗人摸索一条新路,重新在黄土地上做文章,搞试验,让昔日分到各户的田部分进行整合“土地流转”。
小岗村委书记史学亮说,土地流转始于当初的“反包倒租”,就是鼓励土地向种田大户、能手流转,进行适度规模经营,通过组织协调改变土地现转,从而发挥其应有效应,已获得更大的利润。通过新农村规划,加大投入,大力支持中心村的发展,将村民向中心村集中。这样可以节约土地,减少国家财政对公共设施的投入,促进村民素质的提高,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最初的试验地,就是小岗村的八十亩葡萄园。
在小岗村的村西头,作为第二代小岗人,现在葡萄园园主的严德友介绍说,二00一年江苏省张家港市长江村投资一百七十万元,以每亩年租金五百元的标准从农民手中转包农户集中连片的土地,建起的小岗葡萄示范园,引导农民种植葡萄。今年,通过租赁和串换来一百二十亩,使葡萄园的面积达到二百亩。算算今年纯收入,有三十来万元呢。
在小岗村的村东头,在成片的双孢菇大棚前,二十三岁的苗娟向记者介绍说,她来小岗已有三个年头了,刚来的时候建三个双孢菇大棚作为试验,当年就收回成本。目前拥有十四个大棚,每个棚可产菇九千斤左右,年纯收入十来万元。大棚的土地就是从当地农民那租赁的,目前面积已达一百五十亩。
同样,土地流转的受益者还有大包干的带头人严金昌。作为当年秘密在“分田到户”协议上摁下红手印的“大包干”带头人,他和几户农民一起,按照葡萄园的模式,于二00四年自愿把自己当年冒着坐牢风险分到自家的田地租出去,交由外来的一家养殖公司发展种猪扩繁基地。老严如今成了小岗村现代养殖场的饲养管理者,每月有八百元左右的固定工资。
记者在小岗村采访发现,从大包干带头人到小岗村民,从世界各地而来的媒体记者到此间的出租车司机,都在谈论着小岗掀起的新一轮的土地热潮。
大包干带头人、小岗村委会副主任关有江说,村民把土地租给种田大户、专业能手,不仅可以得到租赁费,还可以在葡萄园、蘑菇大棚等忙时打工获得每日三十到四十元不等的工资,这样就等于一块田有了两份收入,因此很多村民愿意进行这样的流转,与种田相比效益高得太多。
关有江说,土地流转给农民带来了更多的发展空间,黄土地又有新文章可做。九月三十日的胡锦涛总书记的小岗之行,对小岗“土地流转”的肯定,为小岗困惑多年的农业生产、发展问题明确方向,为农村的发展送来“金钥匙”,为农民的“创新农业”注入“定心丸”。今后,小岗还将继续探索土地流转形式和各种作物品种的选择,使土地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