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内需:减税政策难担重任
面对2008年中国经济的困难局面,现在有些人呼吁提出要大规模减税以刺激内需的政策,但是笔者认为小幅度的减税还可以推行,大规模的减税,不仅难以成行,而且其效果也是值得怀疑,因为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美国,曾经实行过以减税为中心的政策,结果并不理想。原因有以下几点:
1,大规模减税会导致政府财政收入锐减,财政赤字急剧增加,政府财力严重受损。面对大规模减税所造成的巨额财政赤字局面,那么该采取什么办法来弥补财政赤字,开动印钞机大量印钞票?毫无疑问后果将通货膨胀将会泛滥不可收拾,显然此路不通,大幅度削减政府开支?效果也不会尽如人意,其一政府开支的锐减,通过乘数效应,引起国民收入的一系列连锁性的缩减现象,对国民经济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其二会损害政府的对于宏观经济和社会福利的调控能力,在经济景气不好时期,政府需要增加政府投资,以刺激经济,同时也要保持必要的社会福利开支,维护低收入户的基本生活保障,从而维护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因为低收入人群往往是经济衰退的最大受害者。
2,大规模减税并不会自动导致经济改善,短期内对经济正面影响有限。与民休息,轻徭薄赋,从历史上看,是一个国家经济长期欣欣向荣的最好环境,但是这最好是在国家经济形势良好,政府财政收入雄厚的基础山,缓慢推行,而不应该在经济形势不佳的条件下,急速推行,这样短期内反而可能不得其利,而受其害。因为大规模减税的缘故,相等于政府把一部分收入由政府手中转到了居民和企业手中,人们的收入因此而增加了,但是居民消费支出和企业的投资支出不会因为减税而自动增加,他们可能会把这部分增加的收入不是用作支出而是储蓄起来,因此短期内居民消费需求和企业投资需求并没有明显增加,相反政府的财政支出肯定会因为减税而直接减少,这二者相结合的后果就是社会总需求可能因为减税而出现下降不良的居民,使得政府减税的一番苦心付诸东流。
3,大规模减税会严重损害基础政府的正常执行能力,有损政府形象和威信,基础政府为了履行正常的政府职能显然需要一定的财政收入作为基本保障,前几年由于房地产行业的繁荣,使地方政府每年收获了5000多亿的土地出让金,这些出售土地收入占据了很多基础政府财政收入的大头,也是基础政府有效运转的重要保障。现在随着房地产行业的衰退,基础政府中这块非常重要的财政收入肯定会大幅度下降,基础政府财政因此而会捉襟见肘,如果在这种形势下,政府再采取大规模减税的政策,基层政府的财政收入将会受到严重损害,从而会极大影响基层政府的正常运转和基本政府职能的有效履行,从而给社会利益和人们利益带来危害。
4,税负高并不是大规模减税的正当理由,欧洲的很多发达国家的税负高达40%以上,但依然是经济发达国家,很多亚非等国的税负相当较低,但是依然是经济最不发达的国家,比如瑞士的税负更是高达50%左右,但是瑞士的人均收入却是排行世界前列,属于世界上经济最为发达和人均福利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由此可见税负的高低并非是影响经济发展业绩的主要因素,税负高也并非就意味着经济发展能力受到损害,更主要的是取决于政府使用税收收入的方式和质量,如果政府使用得当,反而会有利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福利水平的改善。因此我们再关注企业税收负担轻重问题的同时,更应该关心政府使用税收的方式和质量问题。
由以上分析,笔者建议政府不应该采取大规模减税的措施,最好是对于中小企业和工商户采取小幅度的减税,以减少这些底层经济单位的税收负担,再加之以必要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比如增加土木工程建设,降低储备金率等等,从而有利保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