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内需不如直接拉动投资!
从2007年初以来,面对中国的通货膨胀现象,不少的中国经济学家简单以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新自由主义和货币主义理论为指导,将之归于货币供应量的过快增长,认为是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产出的增长而引发的,是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产品的结果,认为通货膨胀简单的就是一种货币现象,因此他们强烈建议政府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不断上涨的人民币汇率来控制物价上涨。俺强烈反对这样的观点,认为此次通货膨胀主要是成本推动型的,不是货币拉动型的,不应该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来对付,而应该是维持稳健的货币政策辅以积极的财政政策,以维持经济的平稳增长,不然中国可能会发生经济衰退的不良局面。因为历史经验证明,紧缩性的货币政策,高汇率政策不但无益于阻止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反而历来就是导致经济衰退的最大杀手。
目前美国的次贷危机越演越烈,已经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了。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会产生多大冲击,目前尚难以预料,但在其影响下,国际研究机构已纷纷预测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0月8号发表半年度《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也称,美国经济事实上可能已经陷入了衰退,全球经济也正在面临七十年来最危险的经济危机。该报告说,自二00七年八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全球发生了金融危机,在过去的六个月中,这种危机不断恶化,危机在九月进入“动荡新阶段”。报告特别指出,这是一场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冲击,当前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经济状况“已经或接近于衰退”。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进入衰退周期,将会造成我国外部需求减弱,将不可避免地对中国经济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进入9月份之后,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逐渐呈现,我国的经济增长率出现了明显下滑的迹象,而以全国最大的印染企业浙江江龙控股公司和国内最大玩具代加工厂广东合俊玩具公司为代表的企业倒闭浪潮,进一步加深人们对中国经济前景的担忧。为了维持经济的平稳发展,防止经济出现大幅度下滑风险,很多的学者又像当初提出可笑的紧缩货币论来控制通货膨胀一样,郑重其事地提出了刺激消费论,认为目前政府需要采取不断扩大内需,特别是刺激消费内需的做法,又开始鼓吹各式各样的减税论、鼓吹促进消费论、调节佩服差距论等等诸如此类观点。可面对这些无知言论,俺实在忍不住,愤怒了,不得不大声疾呼:促进内需不如直接拉动投资!
俺不禁想要质问这些提出要扩大内需的学者,要扩大内需,怎么来扩大?理性的经济人,需要政府来教导自己如何消费吗?需要政府来指导自己如何安排收入支出吗?难道自己对自己的了解还不如高高在上的政府吗?而且哪一个理性的经济人会愚蠢到把自己的收入存藏起来,埋在地下或束之高阁,而不是用来满足自己的欲望需求吗?还有,你要老百姓增加消费,可是要靠什么才能来扩大内需呢?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分析消费支出来源什么?消费支出还不是来源于收入,没有收入,何来消费,收入不提高的话,老百姓的总消费支出怎么可能会提高呢?要是总收入没有增加的话,你要老百姓增加日常消费支出,只不过是意味着对耐久消费支出的缩减;你鼓励老百姓提前消费、负债消费,难道还没有吃过美国鼓励超前消费所导致的次贷危机的苦头吗?还有老百姓的收入来源于什么?毫无疑问收入来于产出,收入来于生产要素的供给和产品的生产,而在短期内,生产总供给显然不会明显增长,这在经济衰退之中尤其明显。
美国的经济学家杨格,强调了所有个体在经济生产体系中的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重角色,认为每个人的需求支出是由其供给决定的,他称之为倒数需求定理。也就是说,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的两个侧面,我们不能在完全脱离供给的情况下来谈论需求的决定理论,如果在根本不考虑供给的情况下,来讨论分析如何扩大需求的问题,就会得出非常片面,非常错误的结论。而在新古典主义经济理论中,消费需求却时几乎独立于供给之外的,它的变动是完全外生于供给的,它的大小取决边际消费倾向,需求曲线的移动决定了均衡产出的数值,而完全没有考虑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关系,也完全忽略了杨格的需求倒数定理,极大地忽视了生产对需求的制约分析。就好像了考察分析一个农户的消费需求支出,如果他的供给没有增加,收入没有增加,那么他的消费需求支出所需要的钱财从什么地方来呢?可见,离开了供给来讨论需求,只会是水中月,镜中花,根本就是虚妄的。因此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由于邓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使得农民的人均农产品产出大大增加,结果农民才有了多余的收入来购买电视机等工业品,农村消费市场才得以启动,需求才开始旺盛,否则,在农民没有增收的情况下,不论讨论如何来提高农民消费需求支出,促进农村市场的发展,促进内需的发展,都只会是一句空话,一句套话而言。也就说,在老百姓的收入没有增加的情况下,老百姓怎么会把可怜巴巴的几块钱都花出去呢?在经济下滑的时候,在老百姓人心惶惶,更加愿意看紧自己的钱包的时候,谈论如何扩大内需,极不现实,只能是纸上谈兵,画饼充饥而已。
针对很多人鼓吹的减税论,俺只能说,想法很好,有利于减轻经济参与者的交易成本,对经济的长期增长相当有利,但是用来对付经济衰退,恐怕是药不对症了。因为大规模减税并不会自动导致经济改善,尤其短期内对经济正面影响有限。与民休息,轻徭薄赋,从历史上看,是一个国家经济长期欣欣向荣的最好环境,但这最好是在国家经济形势良好,政府财政收入雄厚的基础上,缓慢推行,而不应该在经济形势不佳的条件下,急速推行,这样做的结果短期内反而可能不得其利,而受其害。因为大规模减税的缘故,相等于政府把一部分收入由政府手中转到了居民和企业手中,人们的收入因此而增加了,但是居民消费支出和企业的投资支出不会因为减税而自动增加,他们可能会把这部分增加的收入不是用作支出而是储蓄起来,因此短期内居民消费需求和企业投资需求并没有明显增加,相反政府的财政支出肯定会因为减税而直接急剧减少,这二者相结合的后果就是社会总需求可能因为减税而出现暂时下降不良的局面,使得政府减税的一番苦心付诸东流。
由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政府不应该采取大规模减税的措施,也不要对那些鼓吹促进内需的言论过于看重,更不要把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刺激内需措施上。历史经验证明,最好的反经济衰退政策依然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辅以宽松的货币政策。当然现在政府可以采取应对经济衰退的措施,除了对于中小企业和工商户采取小幅度的减税,以减少这些底层经济单位的税收负担之外,更重要的是再加之以必要的积极财政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严格的金融风险防范政策,从而有利保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由于在经济衰退中,受影响最大的是诸如钢铁、建材、重型机械制造等重资本行业,因此笔者建议政府下一步要考虑启动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建设,直接扩大公共投资,增加对资本行业的市场需求,减少市场波动风险,维持经济平稳增长。
总之,目前来看,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经济影响依然是有限的、可控的,中国的金融体系依然是安全、稳健、可靠的。只要我们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积极做好各项应对工作,落实灵活审慎经济政策,增强各项宏观经济政策的预见性、灵活性、有效性,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及严格的金融安全监管政策,直接扩大公共投资,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抵消美国经济衰退对中国经济的负面作用,力保中国经济的稳定运行。毕竟像我们这样一个国土面积辽阔的发展程度低的大国里,亟需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设施还相当多,它们也往往具有很好的公共利益,资本利用效率也相对较高,比如建设全国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水源及管道建设工程、环境改善工程、农村农业基础设施以及公共卫生教育设施等等。在美国次贷危机的阴影下,中国的金融体系是否能够稳定,是否能够保持我国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金融体系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局面呢?对此,笔者的回答正如央行发言人所说:“我们对中国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充满信心。”
政府大概可以参考的公共工程:
1, 建设全国的高速铁路网,这点政府已经有所讨论了,建议及早实施。
2, 全面启动3代第三代通信计划以及新一代的通信光缆网络建设,这有利于保持对高科技行业的需求。
3, 大力完善我国的各项供水公共设施,继续修建完善大型水库及供水管道,切实保护我国的水资源,保障未来的我国社会公众对干净自来水的要求,由于水资源在未来世界可预见的无可置疑的重要性,再加上我国人均水资源的短缺局面。这一项基础设施的成功实施,完全可以说是一件利在当代、利惠千秋的大好事。
4, 继续完善我国的公路网、城市的基础建设以及农村农业的各项基础设施以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反正诸如此类吧。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