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年,中国金融市场乃至世界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给我们带来了看清很多经济问题的好机会。中国的股票融资市场一直是老百姓最为关心的金融市场之一。自从2006年底股票交易价格开始飙升一直到2008年初,无论是城市中的原有股民还是农村富裕户的新型股民都对股票市场充满了一种期待——希望能在股票交易市场猛赚一笔或者至少能够保证盈利跟上物价上涨。可是好景不长,2008年的春天开始股市一步一个台阶的下滑,一个接着又一个的失望敲碎了几千万投资者的心,几万亿的股票市值灰飞烟灭。这不得不让我们去思考,中国股票市场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为了解决股市的问题我们得先了解一下股市的基本构成。股票是和债券一样的直接融资工具,是一定公司所有权的凭证。股东通过股票代表的所有权获得收益,以自己购买股票的价格作为最大亏损额。在我国,股票市场分为第一次发行的IPO市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首次公开募集资金的初级市场。股票发行后,按照相关规定在上海或者深圳交易所进行交易。公司之所以能够公开发行股票,需要公司有规范的企业治理结构、良好的盈利能力,按照上市要求企业必须有一定的规模、连续三年的盈利表现。当股票首次发行后,在二级市场上股民们可以自由的买卖可上市流通的股票。二级市场的存在是为了满足股票的流动性,这样可以满足可流通股票变现的需要。股票作为一种有价证券在变现能力增强后,可以作为一种抵押资产,这种便利性吸引了更多的人进入股市投资。
我国股市除了具有上述的一般性规范以外,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还产生了一些特殊的规定。我国股市的建立是伴随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而产生的。在股份制改造初期设立了不同权限的股票,习惯根据所有者主体划分为国家股、法人股、个人股,又根据是否可以在二级市场交易区分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由于上市企业大部分是国有企业,国家股占到整个股市的80%以上。由于国有股所占比重较大不符合西方的公司治理结构,二十世纪末开始的理论一致的呼声要求国有股减持。但是,百姓手中闲散资金较少并且观念较为落后,股票交易市场上流动资金很少,国有股减持要想成功就得贱卖,于是不适当的理论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在这个阶段上市的民营企业股权比较分散,并且上市灵活能够利用现代的营销术销售股份,股价相对于盈利能力一般较高。然而这个时段的监管几乎不存在,利益驱使一些企业不正当上市,一些列的股市丑闻——财务报表弄虚作假、内幕交易等影响了股民的投资信心。
问题积攒到必须解决的时候,当局适当的进行了调整,为股市立法、为股民作保证。为了贯彻“不让中小股东受损”原则,利用国家资金购买或注资的简单方式改善问题上市公司。从几个改造的例子看,几乎相当于利用财政为问题企业擦屁股。尽管国有股大量减持,仍然满足不了所谓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当局考虑到需要股权分置改革。股权分置改革的第一步就是让所有的股票都进入二级市场流通。但是不同种类的股票在初次的购买过程中价格不同,这样就需要让那些购买价位较低的股票通过置换、对价、现金补偿等方式进入二级市场流通。
以上所议的股市改革看似合乎逻辑,然而就是这样的改革引起了中国股市的一场空前的灾难。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股市问题症结所在。
股市的建立和改革没有基于中国的现实经济矛盾。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统制经济体制,一切的资源属于国家所有,个人手里几乎没有多少闲散资金。改革开放以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些先富起来的人并没有掌握科学的生产、管理等企业家必备的条件。先富起来的人毕竟是少数,并且即使手里有闲散资金的人也不会或不敢投入到股市。股票是用来直接融资的工具,依靠公司盈利后的利润分配获得收益,购买股票后拥有相应的所有权。初期的股票市场,曾经实行股票固定收益(其实就是相当于债券的功能),这完全背离了股票的本质作用。从股市建立初期政策的盲目性我们可以看到,这段时间,信贷、债券完全可以满足金融市场的融资需求,股市的存在根本就是多余。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民营企业开始规范化规模化,企业再建融资扩股等需要有大量融资;同时个人拥有的闲散资金增多,并且开始要求新的保值增值方式,这个时候股票市场才有存在的必要。这个时候的股票市场并不能承受很大的规模,而且需要优质企业带动更多的个人加入这个投资场所。事实上,国家、企业、个人所做恰恰相反,国家把上市当成了摆脱包袱的好选择,私营企业把股市当成了圈钱的场所,个人投资者把股市当作了赌博的好去处。这些现象说明了直到二十世纪末,从政府高层到平民百姓对股市的作用还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政府因此也没有能够进行及时宣传和教育,这就必然导致我国股市先天不足。
经济体制变革较快,股市政策不能保证连贯性,投资者难以对股票正确估值。在股票市场上,对于上市企业股价的估值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根据现在的资产状况,净资产均分估值每股的股价;一种是根据未来企业的现金流贴现值评估股价。1998年后的经济体制改革直指股市,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速度加快,迅速增加了股票市场的市值,大量的闲散资金向股市汇集。可是,针对股市的政策也成为了改革的一部分,由于政策的多边性,投资者难以利用上述两种方法估值。股票的价格不是按照一定估值区间变化,而是围绕政策变动,以至于股民称中国股市是“政策市”,所有的股价起落都跟政策相关。经济体制改革,引起政策变化,股市得不到连续性政策的保护,一切依靠估值进行的投资也就随之失效,股市进一步的混乱。
投资主体资金和社会地位差距较大,导致对利好政策的需求不同,股市创新、操作和监管都很艰难。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后,贫富差距和企业差距拉大,股市投资主体的资金实力、管理能力、投资目的等差距拉大。各个投资主体所希望的政策方向各不相同,同一政策诉求的投资主体形成了利益集团,不同利益集团之间通过博弈影响政策的制定。大致形成了以下四个利益集团:由官僚为主导带动的国内亲朋形成的官僚资本利益集团,由官僚勾结外资形成的买办资本利益集团,由国内新兴企业家组成的自由资本利益集团,由个人投资者形成的利益集团。这四种利益集团最为坚固的联合是官僚资本和买办资本,自由资本在这两者的缝隙中生存,个人投资者是最松散的集团也是其他三个集团超额利润的来源。改革开放后,最先富裕的人群中很大一部分是官僚或者官僚的亲朋。在股市初步建立时,这些人其实也只有这些人拥有闲散资金,他们通过股市将非法收入合法化,将合法收入继续增值。为了进一步的控制国家资本攫取利益,官僚资本和买办资本形成合力,通过影响政策,将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贱卖,至此在股市上这两种资本已经形成了控制股市的能力。在此过程中,自由资本在夹缝中生存,想方设法分到了一杯羹。利益集团利用政策攫取利益的最好例证就是股权分置改革。利益集团首先制定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分别定价出售,然后推动股权分置改革,利用各种方法把市场股价拉到一定的高度,套现出售。以至于股市从2005年开始经过持续的增长,在2007年11月后又一路下坡,2008年8月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中国股市几乎失去了融资能力。大面积的个人投资者资金和信心双双崩溃,新股募集严重受损,中国股市名存失亡。
政策相对稳定时期,上市公司利润水平低、利润分配少,导致股民只能靠投机盈利。2000年前,上市公司很多经营业绩不好,上市公司利润水平很低,即便股价很低的情况下,很多股票的收益率赶不上银行存款的利率。股民要想盈利,就需要不停的投机活动,这也是为什么个人投资者能够受控于官僚资本和买办资本的原因之一——他们别我选择。2000年后,大型优质的国有企业、小的成长型企业逐渐上市,上市公司的整体水平提高。过去经常亏损的上市公司,要么退市要么有所改变,除了一些政策性亏损的国有企业外,上市公司整体盈利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上市公司利润分配水平很低,很多公司几个会计年度都不分配利润,股民的股票只有倒手才可能获得回报。再者我国股票交易市场没有做空机制,股民在遇到利空政策时不能及时出仓,导致中国股市只有上涨时候股民才能盈利。因此,很多股民进入股市后身不由己,跟随各个利益集团的政策导向和市场操作摆动,最终血本无归。2007年的股市大涨,吸引了无数的个人投资者进入股市,到现在为止不知有多少人倾家荡产。股票成为了利益集团圈钱的如意法宝。直到现在面临空前的危机时人们才变得清醒,可惜已经晚了。
如何解决我国股市面临的困境。我认为必须认清我国当前经济的主要矛盾,在制度层面和体制层面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基于这样的理论指导建立一套与之适应的金融架构,并且保持针对金融的根本政策的一贯性和基于突发问题的可变性。我国目前还没有摆脱,精英统治和集团统治的影响,政策的决定仍然是利益集团中的精英代表们自上而下的推行。各个精英代表,在以保护所在集团利益为目标的基础上,不能够制定出适合广大群众的政策来。之所以偶尔有利于人民大众政策的出现,只是为了不把矛盾进一步激化影响其利益而已。建立一种由人民大众参与的政治体制,制定一项能够稳定推行的政策,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合股市运行的规则。我认为股市的基本框架是:一是主干行业的企业退市完全由国家控制,例如军工、能源、高端技术企业等;二是垄断行业企业国家绝对控股,仍然实行股权分置,由国家控股部分退出市场流动,但是增加流通股的董事会席位,保证利润的发放;三是竞争性行业企业全部流通,完善监管制度,引进做市商平衡流通过程资金对比。基于这样较为稳定的股票市场框架,才能够有合理的股票股价方法,投资者才能够从投机转向投资,保证股票市场的融资畅通。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