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建立医药代表市场之后,一大批外资药品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他们培训了一大批的中国籍的医药代表。但是这些医药代表都有一个很大的通病,他们只是外资药品企业一个大环节链条上的镙丝钉,但是在现今这个讲究学历和资历的时代,在外资企业工作过的人就如同镀过金一样,转到本土企业往往就身居高位,可是他们离开了外资药品企业,然后进入一个本土的药品企业,甚至一个中小型的外资或者合资药品企业工作,往往却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最后得由本土员工出来收拾残局。本土人员多数是万金油,工作一肩挑,是多面手,但是在外资企业眼中,这些人懂得太杂,管得太杂,企业提升的空间慢。
但问题是,本土企业本来就在爬坡阶段,太过精钻的人材并不符合本土企业的拓展。这就像现在的医院越来越向西医改变一样,学科分得太过精细,不但令医院的医生在医学知识层面上变得狭窄,也无形中隔膜了中国医生与中国病人之间的医患关系,因为很多医生由于过于专科,很多时候变得面对病人提问时一问三不知。
本来中医属于全科医学一类。从中医,中药,中医手法,针灸,按摩,针刀,甚至到配药,煎药的所有与中医有关的事情,都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中医的性质又在于预防和保健,而中国人传统的追求也向来是希望无疾而终,或者少病而终,但偏偏现在的中医学教育方法是按西式的教育方法教育出来,用西式理论教育中医,这就有如用教女人立世为人的方法来教育男人一样,根本就南辕北辙了。所以中医现在式微,无以为继。
中医变得不能为中国人所用,而西医又令中国人越来越看不起病,不敢生病,中国的医学出路到底在哪里?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