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定创:如何评价四万亿的投资刺激方案
为对抗经济的快速不滑,国务院十分急切地拿出四万亿的投资刺激经济方案。由于角度不一,网上对这个方案的评价各有不同。我的意见,在现有的制度环境条件下,此不失为一个好方案。好处在于:①发挥已有产能的作用;②对抗经济下滑;③增强市场信心,从而带动整体经济增长;④同时也较大地增加了国民财富的总量。
不少人说,当前的内需不足是国民的消费不足,国家应将这些钱用于增发工资或投资于国民福利的最终消费方面,或是说这么大的投资贪官将划去一大块,最终消费增加不了多少。这种想法无疑是好的,而且从投资的实际效果来说,直接投资于国民福利的的方面(如我在《以中国“内需”引领世界经济发展》中所说的“专用于经济适用房建设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如教育、医疗、社保和提高职工的生活补贴”),但要考虑到当前的制度环境。当前的制度环境是市场经济,国家不可能象原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下那样直接于社会福利,更多的是采用“以工代赈”的方式向社会发钱。而就当前来说,严重的经济问题是原材料工业、制造业、房地业等方面产能全面过剩,而国家也十分需要在基础设施方面进一步进行投资。这次加急在基础设施方面投资4万亿,一方面进一步增强了国力,另一方面又解决了产能过剩,更主要还有增加就业,增加国民对经济、对股市的信心,间接增加了社会的有效需求。实际上社会产能过剩是一种更大的损失,不过一般人看不见而已。因此,从这个方面来说,4万亿投资剌激方案仍属于不错的选择。
当然,投资所产生的工资与利润比率,在当前分配格局没有发生根本变革前,是比较低一些,由此所产生的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倍数与对最终消费的转化率也确实会低一些。但也要看到,基础设施方面只有国家才会进行投资;国家投资所产生利润,如果是国民的政府仍有进行再次分配的可能,这种循环投资与分配的效果远大于直对国民进行最终的消费分配效果。何况国家基础设施的建设本身就是国力的体现,国强民富的基础。分配问题是一个生产关系问题,扩大内需,从根本上来说,是要从劳动与资本的分配比例上解决问题,没有国家的民主制度,劳动在与资本的分配份额上不可能获得满意的提高(请参看蔡定创《中国为何未能成为发达国家》),因此,仅在经济层面上讨论这个问题是没有作用的。至于国家通过财政的二次分配,一般不会包含在剌激经济的投资计划中。在这方面人大应该发挥些作用才行。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