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万亿去哪儿了?
文/吕伟明
最近我们看到,国家发改委提供了一组振奋人心的数字:今年1-5月份,全国新开工项目123878个,施工项目216420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53300亿元,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275837亿元,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3520亿元。3项的投资同比增长率分别是:95.9%、33.8%和7.3%。并且,从6月末各地上报的数据看,4万亿元财政投入对整个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
然而,在这些统计指标全线飘红的时候,问题还是出现了。7月3日,审计署驻郑州特派员披露,他跟踪审计京沪高铁项目已经两个多月,施工单位都是铁道部的各个工程局,每个局设立了一个指挥部。由于投资主体比较多元化,每个铁路段既有地方政府入股、企业参股,还有保险公司和社保基金也分别入股。从目前情况来看,存在着地方参股资金不能及时到位、招标转承包和有些环节监督不尽力三个方面的问题。而真正存在严重问题的是地方项目。从2008年的审计结果看,有些项目需要招投标,但实际并没有通过招投标就进入项目施工。有的工程投资方又是施工方,等审计署查出之后,工程已经完成了一大半,只好不了了之,这种情况占招投标总量的比例相当严重。更为严重的情况是转承包,一家中标单位中标后,就把标的转给另一家单位,转二道手的现象很普遍,有的项目竟转手了4家单位。由于管理跟不上,越往底层问题越多。
这些问题说明了什么?这说明4万亿元财政投入到了基层实际操作的环节就变形了。按照老百姓的歇后语解释,这就是“上坟烧报纸——你糊弄鬼呢!”7月4日,江苏省某县审计局的审计员透露,在对该县的县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审计中发现,6000万的财政总投入共修建公路2000多公里,参与施工的20多家单位85%是民营企业,不少沥青马路修建得都是两边厚中间薄,即使是两边的厚度也达不到标准。按规定,马路宽度是3.5米,但有的相差几十厘米,总体的宽度和厚度都达不到标准。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马路是修给谁看的?这不明摆着是用豆腐渣工程来套取国家资金吗?如果全国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拉动内需,这样的内需不要也罢。可是,问题在于:既然财政拨款已经到位,为什么还是要出豆腐渣工程呢?这样的马路能不能通过验收?答案几乎是明摆着的:4万亿元在一定程度上豢养了一连串化公为私的潜规则享受者,施工方、验收方、乃至规划方都利益均沾,在这种局面下,一些地方政府缺了中央资金投入便无所作为,在中央与地方合作项目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履责不到位、资金不到位,据5月份审计署的数字披露,有的项目按工程进度地方配套资金到位仅为48%。中央不给钱,地方不办事;中央少给钱,地方不积极;地方申请项目要求中央投资,最后还是地方使用。因此,地方上报的账号和资金用途存在弄虚作假已经不是个别现象。
我们也许会问,难道这些地方政府真的是胆大包天,欺骗中央?其实,他们只是怀抱着侥幸心理,每年国家投资的项目多达十几万个,仅靠重大项目稽查办和审计署两家单位检查审计,每年只能查几百个项目,根本顾不过来。而查到了又能怎么样?这些决策者们完全可以抬出发展地方经济、有效拉动内需的金字招牌,博取舆论同情,让上层投鼠忌器。也正因为惩处无力,因此最近这些年地方政府自由裁量权无原则地增加,有些地方越来越胆大妄为,敢耗费几十亿建一座办公楼,有些国企也越来越挥霍无度,敢斥资千余万买一个吊灯。而与此同时,国家财政总收入身受金融危机所困,隐性失业人员猛增,这便不能只归结到行业垄断的原因,尽管各种不合理的、过分悬殊的收入差别产生和发展是与实行不合理的倾斜政策密切相关。政策落实的两极化以及由此形成的食利阶层和赤贫阶层,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意料之外的产物,这能不能证明改革开放过程中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呢?
从审计署披露的内容看,我们不能不怀疑4万亿财政收入的真实效果。4万亿拉动内需的初衷和政策设计都是好的,然而7月3日,央行行长周小川指出,中国储蓄率近年大幅攀升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和政府储蓄的激增,而据招商银行发布的报告显示,国内三成家庭负债率高达40%。下一步,我们靠什么来拉动内需?靠地方政府的水分数字,还是靠基于这些数字产生的过于乐观的估计?一方面,绝大部分的居民手里没有资金,另一方面,中央和地方的资金和项目又难以抵抗潜规则的侵蚀,那么,我们如何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案:4万亿投入最终会流向哪儿?
2009年7月16日1点45分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