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精神领袖毛泽东
——民间视野中的毛泽东时代
潘老师
一、搭客仔和毛泽东时代
暑假,到海边一座县城的一所学校,辅导成年人们的进修学习。上完课后,刚走出校门,一位中年摩托车载客人员(当地俗称“搭客仔”)招呼我:“到哪里?”我坐上了他的摩托车:“车站。”
他问:“下午这里都不上课了吧?”
“大家都上完了。”我很奇怪他们为什么这样了解我们的情况,就问:“以前这里很少摩托车搭客,现在怎么这么多?”
他回答:“我们打听到这几天这里人多,就来了。”然后他叹息了一声:“搵食艰难呀。”
我一下子不知道怎么回应。他又扭头对着校门说了一句:“这些个校长们,谁没有……捞个上百万身家呢!”我没有听明白他说校长们是一任捞上百万还是一年捞上百万,但中国教育界的腐败黑暗我是了解的。
车过一座小桥,他忽然话头一转:“从毛泽东时代到现在,越改革社会风气越差。”我没想到一个为社会所轻视的普普通通的摩托车“搭客仔”,竟然会主动跟陌生人议论起国家大事来,一时愕然。他又继续说:“×××一说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他就知道错了。”我不曾认真考证过×××说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后是否有过后悔,但我听得出这位“搭客仔”师傅可能是考虑到在我这位“知识分子”面前批判×××是否显得过于唐突,也可能考虑到在陌生人面前批判×××要“理性”一些,才放缓语气说得这么委婉的。我察觉到这个“搭客仔”水平不一般,为了表示自己完全能够理解他委婉用语背后的真实内心,我接过他的话头说了一句:“毛泽东时代的社会风气是比现在好。”
“对!”他说话一下子提起了劲头,语气十分肯定。
车过一条街道,他的语气忽然变得激切,转头对着右边的一座建筑,愤懑地说:“这就是老百货大楼,好好的,大家的,被经理抢走了。”我意识到这位“搭客仔”的背后或许有着什么辛酸的故事,也一下子联想到了刚刚发生在东北的通钢事件。
“这不合理,国家的、集体的财产怎么可以就让人私吞了呢?”我表示对他的支持。
车近车站。他继续跟我述说了当地许多私人吞夺国家、集体财产的事例。他会用很多的很专门的政治、经济术语,这令我惊奇。
车到车站了。我一边付钱一边告诉他:“我在网络上看到很多呼声,要求清算侵吞国有、集体财产的罪行。你们为什么不把自己的合法权益追讨回来呢?”他的语气却变得颇不自信:“不可能的……”大概他意识到自己说得过于绝对,又改口说:“很难……”
尽管我心头轻轻掠过一丝失望,但还是满怀鼓励地说:“只要大家愿意努力,事情就不难。网络上要求清算侵吞国有、集体财产的罪行的呼声那么高,大家都醒悟过来了,事情怎么会难呢!”
我端详了一下他的面容,头盔里是一张圆形的脸,很多皱纹,一脸沧桑,眼睛疲惫、迷茫而又隐隐透露出活力。我就要转身了,他忽然若有所思而充满憧憬地对我说:“期盼着那一天的早日到来吧。”
二、大学校长和毛泽东时代
有些“左翼”人士和“右翼”人士,已然形成了一种定见,认为底层的工农大众是拥护毛泽东的,知识分子们是排斥毛泽东的。而我所耳闻目睹的许多事情,却完全可以证明这根本不符合事实。只要是有良知、有正气且有社会阅历的人,不管是工农群众还是知识分子,都会真诚地赞美毛泽东时代。
一位中年大学校长,有教授职称、博士学位,曾获得过全国性的工作荣誉,为研究生导师,为人朴实率直。在一次反学术腐败的讲座上,讲到情不自禁处,他忽然脱稿,对着二百多位高级知识分子感叹说:“大家都知道,在毛主席的时代,哪里会有这些现象,那时候社会风气多好。”他举例:“那个时代,没有那么多法律法规,但只要你在单位里贪污了一块钱,你看看周围的人会拿什么眼光看你,你就无地自容了,混不下去了,你就自动自觉要走人了。”后来他好像忽然意识到了自己的身份,又不太情愿地补充了一句:“当然,文革除外,文革开头三年有些武斗,有点乱。”
相类似地,这位大学校长的两位手下——两位中老年教师兼中层干部,出差途中聊起另一位中层干部,也“体制性”地认为如果不是1966年文革开始高考暂停,这位干部有可能考取重点大学而不至于出来工作那么早。但当他们聊到毛泽东时代的社会风气时,竟然也情不自禁地对年轻老师们大赞那时候的干群关系、同事关系、同学关系是多么单纯、美好,称赞那时候是真正的和谐社会。
新中国60年的治乱激起了全社会对新中国历史的省思。我发现,尽管所处社会阶层不同,所从事职业不同,但不约而同地说毛泽东时代好话的人的确越来越多。原先不了解毛泽东的,现在逐渐理解了;原先迫于政治压力不敢公开肯定毛泽东时代的,现在迫于社会现实不得不开口赞美毛泽东时代了。
这些体制内的知识分子就很有代表性,其政治意识结构很有意思。从表层政治意识来看,他们为了照顾现实政治的“正确性”,不得不按照体制的要求“体制性”地对毛泽东时代有所“攻击”,但从内在的政治良知来看,他们为了对社会进行拨乱反正,又不得不表露出对毛泽东时代的肯定和怀念。
由此观之,知识分子和毛泽东、毛泽东时代没有任何矛盾。那些在知识分子和毛泽东、毛泽东时代之间人为制造矛盾的左派右派,不是糊涂就是别有用心。
三、老知青和毛泽东时代
我的身边,包括我的家庭,有不少毛泽东时代的下乡知青。他们的境遇大多不好,下岗的下岗,打工的打工,做小生意的做小生意,地位卑微。
然而令人惊奇的是,尽管生计艰难,他们竟然也有“雅兴”定期相约,回到当初下乡落户的农民家庭里欢聚一堂。这是怀旧情绪,还是另一种神奇的精神力量?这些生活世界里的小小事情,总爱触动我的思考。
有时候我也会认真研究右派人士质疑毛泽东时代的问题:毛泽东时代的上山下乡政策,是否的确耽误了这些知青的前途?
但我从未听过这些老知青们说过毛泽东时代的坏话,倒是经常听到他们总拿毛泽东时代的社会好风气来对比、指责现在的社会坏风气。我也惊奇地看到,这些艰于生计的老知青们,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同落户老乡之间的关系,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历史变迁,竟然仍然保持得这么亲密、温暖、纯真。有时候,他们轻轻哼起那些纯洁的老歌,整个人就卸下了沉重的生活压力,焕发出了青春的活力,仿佛变了一个人。
这是多么宝贵的素质。只有那纯真的年代,才能培养出知青们这宝贵的素质。虽历经社会变乱、人生跌宕,而仍然掩埋不了其内在的光辉。这光辉,给当前这个冷冰冰的社会带来一丝温暖、一丝启迪。对比当今那些进退彷徨无处安身的大学生村官们,以及那些花了大钱培养其“人文素质”但不会做人缺乏灵气的青年男女们,我们就会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素质教育,什么是人的真正素质。毛泽东时代真是一个素质教育的大课堂。
看来,毛泽东时代有着某种尚未破解的神秘的精神高度,潜移默化中能够把一种健康的精神力量灌注到人们的身心生命中,使他们在灵魂深处永远难忘。也可以这么说,毛泽东时代是一个精神的天堂,它不是让你挥霍物质和感官,但能让你尽情挥洒心灵和汗水。知青们怀念毛泽东时代是有理由的。
因此我可以下一个结论了:不是毛泽东时代耽误了知青们的前途,而是毛泽东时代之后的时代耽误了知青们的前途。一个相亲相爱、互相帮助的社会,不会耽误任何人的前途;只有私利至上、弱肉强食的社会,才会耽误人们的前途。一个以做好人好事为风尚的社会,不会耽误好人的前途;只有坏人当道的社会,才会耽误好人的前途。如果当初不是由于政治权力和社会体制突变的原因,这些勤劳善良的知青们会在广阔的天地中经历锻炼,大显身手,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代新人,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成为中国儿女永远的道德典范和学习榜样。那样,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和整个中国大地的社会风气将会是另外一番大气象,何至于如今日之萎靡怯懦、诡异畸曲。
不管现实社会如何,勤劳善良的人们,心灵早已回归纯洁而有活力的毛泽东时代。
2009、8、17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