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1958年谈粮食增长的话本身错了吗?
许玉杰
钱学森是新中国科学的巨匠和功臣,他逝世了,有良心的中国人都会追思他、纪念他。但是也有一些人,鸡蛋里挑骨头,拿钱老1958年关于论述粮食增长潜力的文章说事。并以此来诋毁他。
我要说的是,钱老的文章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当时的官僚利用钱老文章搞浮夸风。这些人的攻击是徒劳的,只能说明他们自己的无知,丝毫也无损钱老的光辉。
那么,我们看看钱老当时的文章是怎么说的。从现在找到的资料看,钱老在当时的《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和《知识就是力量》杂志上发表了题目是《粮食亩产会有多少?》的内容基本相同的文章,文章主要部分是:
“我们算了一下,一年中落在一亩地上的阳光,一共折合约94万斤碳水化合物。如果植物利用太阳光的效率真的是百分之百,那么单位面积干物质年产量就应该是这个数字,94万斤!自然,高等植物叶子利用太阳光的效率不可能是百分之百,估计最高也不过是1/6,这就是说,单位面积干物质的年产量大约是15.6万斤。但是植物生长中所积累的物质,只有一部分粮食,像稻、麦这一类作物的谷粒重量,约占重量的一半,所以照这样算来,单位面积的粮食的年产量应该是7.8万斤。这是说全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是晴天。如果因为阴天而损失25%,那么粮食的亩产量应该是5.85万斤。这是说,作物要在全年都生长,如果仅在暖季才长,也许要再打一个 2/3 的折扣,那么平均亩产量是3.9万斤了。”
在《中国青年报》的文章最后还说:
“所以,只要我们有必需的水利、肥料等等条件,加上人们的不断创造,产量的不断提高是没有问题的。今天条件不具备,明天就会创造出来,今天还没有,明天一定会有!”
从以上文字我们可以看出,钱老的论述没有什么不妥,不仅没有什么错误,而且是既尊重科学又尊重辩证法。
1、钱老的论证是科学的。生物学知识告诉我们,一切生物的能源主要是太阳光,在一定的条件下,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大小决定其产量的高低。钱老正是从这里从理论上来进行推算论证,而且论证十分严密,既讲了理论上的可能性,又讲了现实中的制约因素,如“利用太阳光的效率不可能是百分之百,估计最高也不过是1/6” ,“植物生长中所积累的物质,只有一部分粮食,像稻、麦这一类作物的谷粒重量,约占重量的一半”,“如果因为阴天而损失25%”,“作物要在全年都生长,如果仅在暖季才长,也许要再打一个 2/3 的折扣”等等。
整个论证过程有什么错误吗?没有!这样的论证是非常科学的,十分严谨的,没有任何逻辑上的错误和主观的随意性。
2、钱老的论证是有条件的。钱老的论证不仅讲了阳光对植物生长作用的客观条件,又讲了实现这种可能性的主观条件, “只要我们有必需的水利、肥料等等条件,加上人们的不断创造,产量的不断提高是没有问题的”。这说明钱老是尊重辩证法的条件论,在论述事物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不是随心所欲的,也不是不讲任何条件的。而是认为只有满足了一定的条件,是可以转化的。植物生长的主客观条件具备了,粮食就会增长。
3、钱老的论证是讲发展变化的。钱老的论证题目就是:《粮食亩产会有多少?》,这是用发展的观点来论述的。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科学也是没有止境的,粮食产量也是不断提高的,如果谁说粮食产量是一成不变的,那就违背了辩证法和事物的发展规律,就是静止不变的形而上学。过去认为不可能的事,现在就可能了,现在认为不可能的事,将来也有可能实现。比如过去我们说登天难,现在坐着飞船就很容易了。过去认为日行千里就够快了,现在卫星、火箭一分钟几千公里就出去了。所以钱老用发展的观点说:“今天条件不具备,明天就会创造出来,今天还没有,明天一定会有!”
4、实践证明钱老的论证是正确的。随着科学的发展,粮食的亩产量是不断提高的,我们国家50年代末确定的黄河以北400斤,黄河以南长江以北500斤,长江以南800斤的粮食单产目标早已突破了。由袁隆平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亩产已经达到1138.14公斤,也就是2276.28斤;目前美国及欧洲一些国家的土豆亩产量已达到了5吨,也就是10000斤;(见《新华每日电讯》 2008/03/11 )最近,我国杨凌农业示范区展出的红薯每株单产可达1000公斤,假若在666平方米的一亩地上栽种100株的话,那产量就是10万公斤。谁又能说这就是极限了呢?
从这些实践看,钱老亩产万斤粮食的话说错了吗?不仅没有错,而且证明钱老的论证是正确的。
那些企图挑钱老毛病的人,如果不是别有用心,就是无知,他们不懂得辩证法,不懂得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让他们停留在1958年吧!科学还要前进,人类还要发展!粮食产量还会不断地提高!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