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亭之失的制度之弊
街亭之失,使得诸葛孔明的北伐大业失去了一次绝佳的历史性机会,历来人们都归咎于孔明的用人不当,或责难于马谡的刚愎自用、死守教条:这都是不得其要的。虽然事后诸葛亮依法挥泪斩了马谡,又上表请辞自降三级,似乎此次重大责任事故的制造者和决策者都得到了应有的法律制裁和政纪处分,但绝对避免不了以后的领导干部在同一地点同一事件上犯同一错误。
不存在用人不当和决策失误的问题。街亭之重要,孔明深知,因为此次中路大军进攻的成功与否,西路的街亭是举足轻重的。守住西路的街亭,可牵制曹魏一部分兵力,保证中路的顺利前进;中路成功了,西路可源源不断输送粮草;中路失败了,可从西路全军而退。所以,孔明说:“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所以在战前的战略部署上,首先提出的是街亭守将的人选问题。在此关键问题上,孔明也没有独断专行,搞暗箱操作,而是民主公开,机会均等。马谡自告奋勇,一请再请而三请。对部将这样的士气,孔明是不可能隳其气而泼冷水的。俗话说,气可鼓,不可泄,尤其大战之前。再说马谡在蜀国也不是籍籍无名之辈。“荆襄马氏,兄弟五人并有才名”,最长者马良,刘备用之为从事,即秘书长也。可见马氏兄弟在蜀政坛的地位、势力和声望。作为主帅的孔明不可能也不会借机打压“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而长期坐冷板凳的马谡,何况他与马谡本来就“吾与汝义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呢?
当然,孔明深知马谡读书之人,长于参谋策划,多年的冷板凳使他急于找到实践的机会来建功立业,何况这次又不是在前方斩将破城,所以,于公于私,给他一次机会,他应该会倍加珍惜的。且当其再三请求时,诸葛亮的三言两语,显得冷淡严肃,促其谨慎清醒,并以订立军令状来痛彻其五脏六腑。以诸葛多年行军用兵之实践来看,街亭守将只要按照自己的部署来落实,断无失败之虞。为防万一之失,诸葛还特派一有丰富实战经验且对自己言听计从的上将王平去帮助马谡,名为帮助,实为监督落实。诸葛爱将之心、严将之情、为国之忠皆溢于言表,可以说,战略、战术、识人、用人,皆无可挑剔。
但影响蜀国千秋大业的重大失误,怎么就还是发生了呢?问题就在身为副将的王平,虽“再三相劝”,但身为主将的马谡就是“大怒不从”。下级监督上级,副职监督正职,儿子监督老子,妻子监督丈夫,历史以来就是行不通的。特别是那些熟读兵法满腹经纶的精英,无论其怎么深情并茂地要为国为民,一旦独自掌权,绝对如脱缰野马一般,有天无日。
设若设立一个士兵委员会,把主将的重大决策置于全体士兵的监督之下,走大众民主之路,则街亭之失的千古之憾定可避免也。
诸葛亮不可能知道原因,后人知道了,但“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明知大众监督是利国利民的行之有效之最佳制度,却强行将其从最高法中修除,则结果就是千秋大业的“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sunz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