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而左
有感于最近一些网友之间关于张宏良先生的讨论,我写了《体制内传统意义的左派……》的小文,放在博客里。几分钟后,小文就被网管删除了。,是左派的圣地,于是我就又把它提交给了。但直到今天,我也没有见到我的文字贴出来。我自然不会怪罪的版主。我只是觉得,我或许一不留神,把话就说到了实处。
我几年前在强国论坛写帖子,积累了一些人气。于是,我的文字就越来越发不出去了。很多时候,自审多遍不觉得有刺耳之言,便兴高采烈“投稿”,结果还是被版主私吞,又不给我“稿费”。后来久不久,就试写几个帖子,看看强国论坛的气候。不幸得很,右而左实在是像个灾星,不招人待见,仅是几个不痛不痒的帖子,得了一些“恩宠”,其中一些还被辟杀的拧了我的本意。再后来,就知道人民网“改制”了。于是,我这个左派,成了落水狗,到处流浪。有人说,新浪的氛围或许好一点,我就在一个月前,在那里注册了个博客。同时,也到来寻找组织了。说到这里,声明一点,我是去年在注册的。发的第一篇文字是,《略论我国社会的撕裂——兼释当前频发的妇幼犯罪》。此前,在以右而左名子出现的文字,不是我本人贴出的,而是喜欢我的文字的朋友转贴来的。但那些的确是我自己写的文字。因此,对这位朋友,我要表示特别的感谢。同时,还要感谢,把这些文字集中起来,题名《右而左文集》。我自己后来亲自发出的文字,也被录入了这个文集。对此,我没有异议。题外话,说了这多。打住。
《体制内传统意义的左派……》一文虽然无缘和大家见面,其中的一些内容,单独贴出,应该还是不违反论坛规则的。我这里做个大幅剪裁如下。
对于“什么是左派”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看法。但是,如果承认左派是一个有政治倾向的群体(这个群体,不一定有对应的政治组织),那么就应该承认存在有某种使左派成其为左派的共同的价值取向。
中国革命史意义上的左派的概念,是从法国大革命借鉴而来。法国大革命时期,国民议会讨论国家大政,代表贵族统治阶级的保守派不屑与平民阶级为伍,纷纷集中于议事厅右侧,而代表平民阶级的所谓第三等级的激进派,只好集中于议事厅左侧。这样,便有了左右之分。由于中国革命的特定性,中国革命史意义上的左派,内涵又不同于法国大革命的左派。中国自1840年以来,以救国为主题的变革,先有洋务运动,继有维新变法,后有辛亥革命,但经过这些革命之后,中国没有多大起色,于是开始文化反省,爆发“新文化运动”,以“五四运动”为最高峰。早期运动内部并无左右之分。当中国师俄,马列主义被引入,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相抗衡,并被广为接纳的时候,左右两翼开始分野。分野的标准是两个,一是反不反帝,二是信不信奉马列主义。反封建不反帝不信奉马列主义者,就是右翼,代表人物是胡适和梁簌溟;反封建又反帝并坚持马列主义者就是左翼,代表人物是陈独秀和李大钊。后期更多知识分子和进步文人加入到新文化运动行列,如鲁迅。
从上可知,1949年以前,革命史意义上的左派,主要是体现在进步知识分子的反封建反帝以及传播马列主义的价值取向和实际行动。鲁迅是个特例,他反封建也反帝,但不是马列主义信奉者,就严格的革命史意义来说,他还不是左派,只是左派同情者,但一般也被归于左翼,他也实际加入过“左联”(后来种种原因退出)。
1949年建国后,左派的政治含义,演绎出新的内容,更加具体化。左派的群体,也由知识分子扩展到普通民众。凡左派,不仅要延续以往的反封建反帝和信奉马列主义,还必须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到1956年前后,新中国政治生活,受当时在匈牙利波兰等东欧国家出现的各类非社会主义化思潮的影响,终于在1957年酿出一场至今争论不休的“反右”运动。此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成为我国政治生活中又一最刚性的原则,以至于毛泽东于1962年在全国发起了一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普及社会主义知识和价值观,强调共产主义信仰。当时,反封建,反帝,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已经成为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但在马列主义问题上,出现了认识分歧,有所谓“修正马列主义”,即“修正主义”的思潮;而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分歧更大。这样便有文化大革命的由来。至文化大革命的后期,“四个坚持”,虽然还没有在党的文件中体现出来,却实际成为了当时政治生活的最高原则,并由此从根本上区分出左派和右派。
1978年后,随着所谓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自由化思潮泛滥全国,党的指导思想也出现一定混乱并有恶化之势头。1979年,迫于党内左派的压力,出于压制自由化思潮,防止其进一步泛滥的目的,邓小平在当年3月的全国理论工作会议上,做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强调“四个坚持”:第一,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第二,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第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第四,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从此,“四个坚持”就开宗明义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最高行动原则和中国民众政治生活中一般指导原则。同时,是否奉行“四个坚持”,就成为判别是否左派的标准(现在有不少人说“四个坚持”不是邓小平的创造。是否他的创造,已不十分重要。相关论证不在本文考虑之中)。
几句题外话。
我对于张宏良的总的印象是,作为老愤青,他斗志昂扬,不萎靡,精神可贵;作为时代观察家,他把握社会乱象,洞见如烛;而作为方法论者,他开方子救治社会,或多或少有点患得患失。
右而左
2011-1-29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