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争鸣 > 网友杂谈

真相存于良知

右而左 · 2011-02-10 · 来源:
收藏( 评论() 字体: / /

钱云会案终于尘埃落定了!不出我《钱云会案本质:替老百姓办事,还是xxxx》所料:“无论是老百姓下跪,还是民间独立观察团深入调查,或者是某些良知尚存的媒体人穷追不舍,最终都不可能改变案子的基本定性:一起正常的交通事故”。这个案子的重中之重,压根就不在于谋杀还是正常的交通事故,而在于其政治敏感性。所以,案子的最终判决结果,没有什么奇怪的。

 

奇怪的倒是:1)判决的时机选择在春节前夕又正值埃及街头革命如火如荼;2)国家官媒新华社高调推销判决结果,并发文痛击所谓“网络推手”。谋政者能掌握好如此时机,滴水不漏,就把一颗也可能引发街头事端的星星之火掐灭,显见他们并不愚蠢。可是,要说他们聪明无比,恐怕也谈不上。如此反常的速度,如此反常的时机把握,意味着什么,可谓此地无银三百两。此其一。其二,要结案,人证可以买到的,物证也并不昂贵,大可不必拿出“最有说服力”的受害者钱云会本人的手表录得的视屏,以至于引发更广泛更更深入的质疑。其三,官媒之前保持着非同一般的“淡定和超然”。可是,判决宣布后,就大失淡定和超然的风采,一边为判决结果作信用背书,一边杀气腾腾剑指所谓的“网络推手”。行如此迫不及待维稳举措,反是弄巧成拙,令不生疑的人,反也要多个心眼了。联想到比钱云会案更早更轰动的李启铭案,也在几乎同时判决,伴随着案子的判决,高校里的维稳积极分子如网名檀帅者之流,大肆攻击所谓李案上的愤青为粪土,钱云会案法律服从政治的迹象,是那么的一目了然。既然如此,民众是不必要去寻求什么真相的。所谓真相,只存于良知,是决不见于法律的。

 

较早前看过一部电影,叫做《The  Reader》(朗读者)。故事是这样开始的:中年妇女汉娜•史密斯(以下简称汉娜)是公交车上的检票员,一天下班回家,看到一个少年突发什么病,在雨中蜷缩在自己的公寓楼角,便把他扶到家救治。少年只有15岁,叫迈克尔•伯格。他事后拿了鲜花来表达感谢,并就此迷上了可以做自己妈妈的汉娜。于是,一段不伦恋情就此诞生。两人相处期间,迈克尔每次都要给汉娜朗读文学作品,包括荷马史诗《奥德赛》和一部罗曼斯《牵着小狗的女士》,而汉娜常常听着听着就依偎在迈克尔怀里泪流满面。一次,迈克尔突发奇想,要单独和汉娜出去一两天。他们骑自行车出去了。迈克尔把汉娜带进了一个教堂,里面孩子们在唱圣歌。汉娜见眼前景象,暗自伤感,泪水滚到了眼窝。但迈克尔对此一点没有留意。不久汉娜不见了。

 

六年后,迈克尔成了法律系的学生。老教授组织一次研讨会,带他们去旁听一个庭审。迈克尔本来对旁听,漫不经心,只顾低着头坐在那里,若有所思。当法官向被告确认身份的时候,汉娜的名字传进了迈克尔的耳朵。他循声抬起头朝被告席看去。的确就是她,那个他深爱过的可以做他母亲的中年妇女汉娜。此时,她面目憔悴,头发灰白。显然,她过去的几年应该是在某个看守所。

 

(第一次开庭续)

 

法官:“你1943年加入党卫军”

汉娜:是的

法官:你加入党卫军,理由是什么,你当时不是在西门子工作吗?

汉娜:是的,我当时在西门子工作。

法官:那你为什么又宁愿加入党卫军?

律师:反对!
法官:我不过是要确定,被告人是自愿加入党卫军。

汉娜:我听说那里有工作。我在西门子工作的时候,听说党卫军在招募新成员。

法官:那么你是否知道你将要从事的工作是什么性质?

汉娜:他们在招聘看守,我在寻找一份工作。

法官:你先在奥斯威辛工作,直到1944年。然后,迁到靠近克拉科夫的一个小型集中营。然后,在1944年冬天,你在那里协助从事所谓的死亡行军,是不是?

……

 

(第二次开庭)

 

法官:史密斯女士,你熟悉这本书吗?

汉娜:是的,我熟悉。

法官:本书的部分内容,已在本庭念过。它是一位幸存者写的。她当时就在集中营,是个孩子,是不是?她和她的妈妈在一起,是不是?

汉娜:是的。

法官:在这本书里,描述了挑选死亡者的过程。每个月的月底,60名犯人,被挑选出来。他们从你们的集中营送回到奥斯威辛集中营,是不是,是不是这样?

汉娜:是的。

法官:目前,你的同案被告,都具体的否定了是这一死亡挑选过程的参与者。现在,本庭问你,你是这一过程的参与者吗?你帮助挑选出人来?

(其他5个同案被告,珠光宝气,各个坐在法庭不同的位置,其中一个还在庭上织毛衣。从穿着打扮和仪态神气看,该是都有不同一般的背景 ,此时她们彼此暗中交换眼色)

汉娜:是的

(满庭一阵骚动)

法官:你是说你承认。那么,你告诉法庭,挑选死亡者的过程是怎样的?

汉娜:我们一共6个看守。我们决定每个人每个月挑出10人。我们每个人都挑出10人,就这样。

法官:你是说你的同案被告,也都参与了这个过程?

汉娜:我们都参与了(说着,汉娜转身手指听众席上其他被告)

法官:即使他们已经否定了,你也这样认为?说“我们都”,比说“我一个人”,可要容易得多?是不是,史密斯女士?

汉娜:(镜头中茫然,不知道怎么回答)。

法官:你当时是否知道,你们是把那些妇女送去杀死的?

汉娜:是的。我们知道。但是,不断有新的妇女被送来。新来者总是源源不断。所以,老的就要给新的腾出空间。

法官:(叹气,然后)我不知道你是不是明白我的问话。

汉娜:我们无法把每个人都留住。空间不够。

法官:但是,我是说。让我换个说法吧,(法官气愤地)为了腾出空间,你们就挑出一些妇女,对她们说“你,你, 你,还有你,必须送回去杀掉”(法官抬高声音)。

汉娜:那么,你说该怎么办?(汉娜的反问,引来满庭骚动)。要是我没有在西门子报名就好了?

 

(第三次庭审)(作家出庭作证):

 

法官:在你的书里,你描写了挑选死亡者的过程。

作家:是的。你生来为别人做事,然后,你对他们没有用了。他们就把你送回到奥斯威辛去杀掉。

法官:那么,今天法庭上,有没有谁是当时事件的参与者?

作家:有。

法官:我需要你指认她们。你能够指出她们吗?

作家:她,她,还有她;她,她,还有她(六个人无一遗漏)

法官:请继续说下去。

作家:每一个保安都要挑选一定数量的妇女去杀掉。汉娜挑选的方法与人不同。

法官:怎么不同

作家:她有偏向。大都是年轻女孩,我们大家议论过这事。她给她们吃的,给她们地方睡觉。傍晚,还要她们和她一起玩。我们那时都觉得,是的,你可以想象我们都怎么想,我们还发现……,她让那些妇女给她朗读。她们朗读给她听。起初,我们觉得,这个看守……更脆弱,更有人性。她更善良。她总是选择那些身体弱的,有病的。她把她们挑出来。她看上去好像是保护他们似的。但是,她还是把她们送走了。她真的是更善良吗?

(作家越说越激动,镜头中的汉娜,表情坦然,似乎在听与自己无关的事)

 

(第四次庭审)(作家母亲作证):

 

法官:现在我想问问行军的事。据我所知,你和你女儿行军了多月。

作家母亲:那是1944年冬天。我们的集中营关闭了。我们被告知,必须行军。但是,计划总是每天变化。我们身边的妇女,一个个死在大雪中。在行军中,我们一半的人都死了。我的女儿在她的书里说,“与其说是死亡行军,不如说是死亡奔跑”

法官:那么,请向法庭说说教堂的那个夜晚。

作家母亲:那个夜晚,我们本来还觉得幸运,因为总算头上有个屋顶。

法官:请继续讲

作家母亲:我们到了村里。与往常一样,看守们住着最好的房屋。她们住了牧师住的房子,但是,却让我们睡在教堂。那天深夜,发生了飞机轰炸,教堂中了弹。起初,我们只是听到有火的声音,是在教堂的尖顶上。然后,我们就看到烧着的木梁,坠落在教堂地板上。每个人都往外冲,冲到门口,但是门从外面反锁着。

法官:教堂烧塌了。没有人来开门。是这样吗?

作家母亲:没有人来开门

法官:即使你们都快要烧死?一共多少人烧死了?

作家母亲:每个人都烧死了。

法官:你活了下来。

(法庭长时间沉默)

法官:谢谢。谢谢你(从美国)来到德国,向法庭作证。

 

(第五次庭审):

 

法官:你们为什么不开门 (法庭上一片沉默)。(法官激动起来)我在问你们所有人,可是我没有得到回答。两个受害者就在法庭上,她们应该得到回答。这是一份党卫军的报告。你们手里都有副本。这份报告是事件发生后不久你们大家书写、同意并会签的。在这份书面报告里,你们声称你们是事后才知道有大火的。可是,这不是实情。对不对?这不是实情!

(所有人都沉默,过了一阵后,汉娜自己回答)

汉娜:我不知道你问的是什么。

法官:首先,我问的是,为什么你们不打开门。

汉娜:明显的,明显的理由的是,我们不能。

法官:为什么不能?

汉娜:我们是看守。我们的职责是看住犯人。我们不能就让他们逃跑。

法官:如果他们逃跑了,你们就要受到责难。你们要受到指控。

汉娜:(激动的打断法官的话)不是!

法官:那么,是什么?

汉娜:如果我们开了门,就会出现大混乱。我们怎么恢复秩序?

(此时,镜头给了同案的其它妇女,她们彼此眼神交流)。大火发生的太快,天还正在下雪。炸弹,火焰,整个村子到处都是火焰。人们在尖叫,情况越来越糟糕。如果让她们冲出来,我们不只是让她们逃跑那么简单,我们要对她们负责(汉娜说到这里,激动地拍了一下桌子)

法官:那么你实际上知道正在发生什么?你实际上知道?你是做出的选择,你宁愿让她们死,也不冒让她们逃走的风险。其他的同案犯做出了一项不利于你的指控。你是否听说了这项指控。她们说你当时是负责人。

汉娜:不对。我只是…… 我只是看守之一而已。

其他同案犯众口:(信誓旦旦,言之凿凿)她是负责人,她是。是她的主意。她当然是负责人。

法官:是你写了这份报告是吗?

汉娜:(坚决地)不,不是。我们大家讨论怎样写。我们大家一起写的。

同案犯齐声:她写的。她写的报告。就是她。

法官:是这样吗?

汉娜:不是!

同案犯齐声:是她,是她写的。

汉娜:(无可奈何地)谁写的现在重要吗?

同案犯齐声:她写的。是她!

法官:我需要看看你的笔迹!

汉娜:(表情凄然断断续续缓慢地)我的…, 我的… 我的笔迹?

法官:是的。我需要验证谁写的报告。

律师:我不认为这样做合适。差不多20年过去了。

法官:给她一张纸。律师请把纸笔递给被告席。

律师:您真要核对20年前的笔记?

法官:(不容置疑)律师请给她纸笔。

(纸笔摊在汉娜眼前的桌子上。法庭长时间沉默)。

汉娜:(先是惊讶,随后沉默,最后镇定自若的说)不必要了。报告是我写的。

同案被告之一:(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我早就说了报告是她写的。

迈克尔:(激动地愤而离席,引发一阵骚动)

法官:安静,请安静,秩序!

 

 

这部电影,表面上是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实际则是质疑法律正义性的哲学思辨,暗含着对犹太人的冷嘲。蒙太奇手法在电影中运用得十分娴熟,但故事还是有一个清晰的由三个部分构成的逻辑组合。第一部分是汉娜和迈克尔的不伦恋情。借此,导演把一把可以掌握汉娜命运之门的钥匙交给迈克尔;第二部分是庭审汉娜的细节,众生像,包括汉娜的5名同案犯的无耻嘴脸,跃然银屏。全程旁听庭审的年轻的迈克尔,则备受煎熬,但最终还是没有勇气,运用那把可以拯救汉娜的钥匙;第三部分是迈克尔心灵的忏悔和忏悔中的行为。借此,导演告诉观众,迈克尔捏着的那把钥匙到底是什么。

 

这里还需要介绍的是,迈克尔的学术讨论小组在听过庭审后,讨论会上学生和教授之间的言论交锋。这些是这部电影画龙点睛之笔。

 

(听过第一次庭审后,在讨论会)。

 

教授(一字一句地):各个社会,都认为,它们是按道德,运行。但不是。他们是按照法律,运行。一个人,不能仅仅,是因为在奥斯威辛工作,就有罪。奥斯威辛,那时有8000人工作。不多不少,19个人受到指控,而其中,只有6个人,因为谋杀罪,受到指控。要证明谋杀,你必须证明,有谋杀的动机。这,就是法律。问题,决不在于“什么是错”,而在于,“什么是合法”。而且,不是合于,我们现在的法。不,不是。 而是合于,当时的法!

学生:并不如此。

教授:你说什么?

学生:狭隘!

教授:呃,是的。法律是狭隘。不过,另一方面,我怀疑,是不是杀人的人,都知道杀人是错的。

 

(听过第二次庭审之后,在迈克尔的讨论会上)

 

学生:(激动地)我不明白,我不明白,我们现在还留在这里干什么。

教授:你说什么?

学生:你不断告诉我们说,要像律师那样思考。但是,这件事是这样的恶心。

教授:怎么恶心?

学生:它不是发生在德国人身上。它恰巧是发生在犹太人身上。我们该怎么办?

迈克尔:我们要努力去理解。

学生(非常激动):6个妇女,把300个犹太妇女,锁在一个教堂里。让她们烧死。你要我理解什么?(大喊)告诉我,(挥舞手臂愤怒的高喊) 我问你呢!你要我理解什么? 我一开始相信审判,我想,那将是一件了不起的审判。现在,我发现,审判误入歧途!

教授:误入什么歧途?

学生:你找了6个妇女。你把她们送上审判席。你说她们是罪犯。她们有罪,只是因为幸存者里有个人,偶然写了一本书。这就是为什么是她们,而不是其他人,被送上审判席。你知道,当时在欧洲有多少集中营?人们喋喋不休,每个人知道多少,“谁知道?”,“他们到底知道什么?”。其实,每个人都知道,我们的父母,我们的老师!这还不是问题所在,问题所在是“你怎么能让这样的事情发生?”(一个学生听到这里,愤怒离席)几千个!这就是到底有多少!几千个集中营,每个人都知道的。(脸朝迈克尔)看看那个女人。

迈克尔:哪个女人

学生:就是你目不转睛盯着的那个女人。对不起,可是,你确实是盯着她的。

迈克尔:(不坚决地)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学生:(激动的)你知道我想要干什么!给我一支枪的话,我要亲自杀了她。杀了她们6个。

 

庭审期间,迈克尔曾经决定去看望汉娜。汉娜在会见室警察押解下等候。最后一刻,迈克尔打了退堂鼓,放弃了这次看望。第五次庭审之中,听到法官要求验证汉娜的笔迹,迈克尔愤怒离席。教授追了出来,截住迈克尔:

 

教授:你正在错过这个研讨会。

迈克尔:我有一个情况,事关6名被告之一。她们都没有向法庭陈述这一情况。

教授:什么情况?你不需要我告诉你,你十分清楚,你有道德义务向法庭披露你知道的情况。

迈克尔:不巧的是,这一情况有利于那位被告。它可以救助她。它甚至可以改变结果,当然,也改变量刑。但问题是,那位被告本人决定让这个情况成为秘密。

教授:理由是什么?

迈克尔:因为她感到羞愧。

教授:羞愧什么?你和这个被告谈过吗?

迈克尔:当然没有。

教授:为什么说“当然没有”。

迈克尔:我不能。我不能那样做。我不能和她谈话。

教授:我们怎么感受不重要。完全不重要。唯一的问题是我们怎么做!如果像你这样的人,还不能从发生在我这样的人身上的事情里,学到什么,那么,一切事情,说到底,又有什么意义呢?

 

迈克尔再次决定去见汉娜。他在牢房外,犹豫再三,最后一刻还是放弃。

 

(第六次开庭:法庭判决):

 

法庭上人声汇集:纳粹,纳粹!

法官:安静,请安静。现在宣判。法庭认为被告  (列出5人名字)有罪,她们在谋杀300人一案中,参与协助并教唆犯罪。法庭认为汉娜史密斯有罪,谋杀300人成立。法庭宣判如下:判决同案5人(名字),监禁4年零3个月。汉娜史密斯,鉴于其自供不讳和在本案中的特殊角色,量刑类别不同。法庭判决被告汉娜史密斯,终生监禁。

 

年轻的迈克尔,忧虑自己的前程和命运,最终没有勇气拿出“钥匙”,拯救汉娜。此刻,在法庭上听这个判决,低头垂泪啜吸。汉娜平静回头看了他一眼。

 

汉娜开始服刑。成年后的迈克尔,成为一名律师。他有了自己的家,有了一个美丽的女儿。但他从来没有向任何人敞开过心扉,包括妻子和成长中的女儿。他离异了。他不再只是心灵忏悔,他开始行动。他把自己给汉娜曾经读过的作品,包括荷马史诗《奥德赛》以及那部罗曼斯《牵着小狗的女人》,借着一部砖头盒录放机,录制在磁带上。无亲无故,与世隔绝了多年的汉娜,收到第一份来自世界外的礼物:一台老式砖头盒录放机和几盘磁带。汉娜不知道如何使用录放机,当她在慌忙中,听到一个声音,从机器里传出,竟吓得倒退了一步。再听时,发现那是迈克尔的声音:The lady with the little dog(牵着小狗的女人)。多么熟悉的声音,多么亲切的词句。那是当初迈克尔热恋她时,坐在床头念给她听过的。从此后,她一遍又一遍,一天有一天的听着迈克尔不断寄来的录音带。一天,汉娜走进监狱的图书馆,问管理员:有没有《牵着小狗的女人》这本书。她幸运的借到了这本书。对着迈克尔的录音,她从那个the 开始,一个字母,一个字,一个词,艰难学起书写。每一个字母,对她都是那么艰难。但她没有退却,总是一丝不苟,终于可以写出自己的姓名Hanna Schmitz。后来还可以用“幼儿体”,给外面的迈克尔写出满是语法错误的简短的信,要求更多的磁带。

 

就这样,导演终于告诉观众,迈克尔手里的那把“钥匙”是什么。法庭上的汉娜根本就是个文盲,一个字母都不认识,自己的姓名都不会写,怎么可以写出一份党卫军的报告!她的同案被告,都对法庭作了伪证。

 

后面的故事与本文主题无关,考虑到没有看过这部电影的网友的需要,略作介绍。由于良好的服刑表现,汉娜于1988年获减刑释放。监狱通知了汉娜的唯一联系人迈克尔。两人在监狱的饭堂平静见面,迈克尔两鬓染霜,汉娜则是满头花白。汉娜在桌面上伸出手,轻轻的抚摸了一下迈克尔的手说: “小孩子,你长大了”(“小孩子”是她当时对迈克尔的称呼)。迈克尔告诉汉娜,他给她谋了一份简单的工作,她可以在那里平静的生活下去。一周之后,迈克尔带着一束鲜花,来接汉娜。狱警无语的把迈克尔带到了汉娜的房间。那里一切依旧。墙上四壁贴满了汉娜学习的纸条。门旁最显眼处,是她自己用近乎楷体的笔迹,抄写的一部分《牵着小狗的女人》。汉娜,她没有打算离开监狱,她带着对迈克尔的感激和信任,头天用书籍垫脚,上吊自杀在小牢房里。此时,中年迈克尔,无法抑制流下了包含复杂情感的泪水。之后便虔诚的飞往纽约,去完成汉娜写在留给他的小纸条上最后的遗愿:将20年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3000多马克,送往那位教堂火灾中的幸存者,就是那位用一本书,把汉娜送上法庭,还出庭作过证的的犹太女作家。此刻,她住在纽约曼哈顿的豪华大楼里。对于迈克尔的来访,她不冷不热。谈话中,对于迈克尔讲到的汉娜的冤案,她无动于衷,唯独对于迈克尔与汉娜的关系刨根问底,直到迈克尔不得不说出真相。迈克尔想把3000多马克留下,因为这是汉娜的心愿。女作家拒绝了。迈克尔恳请她收下,捐给犹太儿童教育基金会也好,作家说,所有的的犹太儿童都有足够的钱接受最好的教育,不需要这些钱。她还是拒绝了,只留下了那个可以勾起她回忆的装钱的旧铁皮盒把玩。“那么,你是否介意我把这钱捐出给犹太人慈善机构,用汉娜的名义”。犹太女作家不屑一顾,耸耸肩:“我不介意,随便”。话不投机,迈克尔匆匆告辞。他万里迢迢送来的绝不是3000多马克,而发达了的犹太女作家,只把那看作3000多块钱。

 

电影的内涵无比丰富。面对钱云会这样的案件,我无心去做一个影评。我只根据电影碟片,主要是把庭审的细节文字,几乎一字不拉的录在这里(翻译是我自己做的),让读者自己去思索。庭审的过程无可挑剔,庭审得到的人证物证,无可辩驳,法庭依据庭审获得的“事实真相”作出的最终判决,令人信服。但是,法律错了,因为法律获得的“事实真相”,和同是在庭审中展示给观众的事实真相——本真的事实真相,相距遥远,根本不是事实真相。汉娜只是误入党卫军的千万个看守中,最终于职守的一个最下层的看守。她对纳粹的一切暴行,本不应该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但是,真正的谋杀者,逃脱了法律的制裁。就是她的同案被告,也靠后台和撒谎作伪证,获得轻判。只有她,最诚实的最敢于担当的一个,承担了最大的责任。她无时无刻不在为并非自己的罪孽而忏悔,例如被告发前和小恋人迈克尔热恋时进入教堂,她暗自流泪(教堂事故勾起的),迈克尔给她朗读,她常常听着听着痛哭不已(由集中营里给她朗读过的孩子勾起的)(这些只有细心的观众可以看出彼此的联系)。她又是最善良的一个,当集中营没有足够空间食物养活源源不断的后来者,6个看守共同作出决定,每人每月挑选10个人送回奥斯威辛的时候,她挑选的是体弱的和染病的,还尽可能在她们生命被消灭前给她们最好的生活待遇,例如让她们吃吨好饭,睡个好觉。但是, 法律所不容的恰恰是她……

 

老教授的话言犹在耳:各个社会,都认为,它们是按照道德运行。但不是。它们是按照,法律运行…….。

 

法律真就总是扬善惩恶吗?法律就总给人们提供真相吗?本真的真相,从来不在法律,而在每个人的良知。

 

右而左2011-02-10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执中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2. 弘毅:警醒!​魏加宁言论已严重违背《宪法》和《党章》
  3. 这是一股妖风
  4. 公开投毒!多个重大事变的真相!
  5. 2001年就贪污23亿后出逃,如今被抓回国内,也叫认罪悔罪减刑?
  6. 吴铭|舆论斗争或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7. 李昌平:我的困惑(四)
  8. 你要反“极左”,就必须得弄清楚这几个基本问题
  9. 熬鹰
  10. 经济工作会议全解读(一)当前的困难有哪些?国家的判断释放了什么信号?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紫虬:从通钢、联想到华为,平等的颠覆与柳暗花明
  3.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5. 李昌平:县乡村最大的问题是:官越来越多,员越来越少!
  6. 弘毅:警醒!​魏加宁言论已严重违背《宪法》和《党章》
  7. 这是一股妖风
  8.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9.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10. 朝鲜领导落泪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4.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5.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6.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7.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8.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9.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10.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泽东遭受了三次打击
  2. 大蒜威胁国家安全不重要,重点是他为什么会那样说
  3. 铁穆臻|今年,真正的共产主义者,要理直气壮纪念毛泽东!
  4. 《邓选》学习 (十一)发展速度
  5. 欧洲金靴|“一切标准向毛主席看齐!” | 欣闻柯庆施落像上海福寿园
  6.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