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开始强调“社会主义没有放诸四海皆准的固定模式”,不同国家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因此社会主义的理想实现模式不可能一摸一样,绍光老师提出了三阶段社会主义模式,匮乏阶段、温饱阶段和小康阶段的社会主义探索被称为1.0,2.0和3.0版,49年到78年,按照1990年国际不变价格计算,中国人均GDP从500美元到1000美元,可以称为物质匮乏阶段;从78年到2001年人均GDP增速9.5%,进入4000美元,称为“温饱阶段”;现咱中国的发展进入小康阶段,必须探索新的模式,重庆就是探索的开端。
匮乏阶段并不是说一无所成,建国后三十年人均GDP增速也有6.5%,死亡率、文盲率下降,健康程度提高,毛泽东的时代成就不能抹杀,改革前的中国在教育、保健、土地改革和社会变化都对改革后的成就做出了贡献,只是整体上物质相对匮乏;因此改革开放前20年其实是先解决物质的匮乏,所以强调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激发发展的活力,激励所有人先千方百计摆脱贫困,通过私人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带动社会整体福利;但是从1958年加尔布雷斯的《丰裕社会》发表后,有一种声音,私人产品和服务的丰裕不能代替公共服务和产品的匮乏,私人财富的提高不再是社会福利提高的主要动力,必须在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供给之间寻求平衡,进入丰裕社会,社会必须加大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投入。中国改开前20年其实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社会公平、职工权益、公共卫生、医疗保障等,3.0版的社会主义建设应该探索公共住房、安全、交通卫生、教育、基础设施的公共投入。
这就是重庆探索新模式的理论依据和背景,绍光老师重视重庆不仅是因为重庆火,而是因为重庆很多数据和方面和中国很类似,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市和农存家庭恩格尔系 数、城镇化水平、HDI这些指标重庆都和全国平均水平很类似,分析重庆就是在分析一个很好的中国的样本。
绍光老师介绍重庆四个方面经验:五个重庆,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国民共进、群众路线。案例和数字翔实,是学习重庆经验最全面的资料。
五个重庆中宜居重庆是重点,居住条件、公共空间和服务设施三个方面,居住条件的改善是一系列工程,保障住房、商品住房、住宅品质、社区服务构成了分层次分人群的政策,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限制,重庆强调居者有其屋,而不是居者有其产,10%高收入人群去购买高级商品房,但是征收房产税,这一点已经在近期的搜狐网站报道了,60%左右的中等收入家庭购买普通商品房,重庆严格控制房价,均价低于成都、贵阳等附近城市,只有6000元每平米左右,城镇双职工6年半的收入购买得起中小套型,而30%左右低收入群体由政府提供保障性住房,公共租赁房和廉租房是重庆今年年来的重点。
平安重庆不能不提,人们为打黑所吸引,以为平安重庆仅仅是打黑这一举措,其实重庆的平安包括“社会安全、生产安全、食品药品安全、交通安全和居住安全”,各种指标和数据都显示,重庆近年来治安、事故防范、生产安全都逐年提高。
健康重庆更是一个亮色,重庆强调2012年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安全食品,清洁饮水,健康身心,建设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基本药物制度,体育、健身等设施进一步发展,不仅如此重庆更强调身心健康,在精神和心理层面提高重庆人民,麻将和斗地主曾经在重庆流行,重庆市2008年一次调研显示一些人理想信念淡漠、价值观扭曲、精神萎靡和腐败堕落。现在开展唱读传讲,就是从精神和心理上振奋人心和团结人心,希望得到群众和干部的大力支持与积极参与,薄熙来说“唱红不是搞左的一套,红说到底就是为人民服务,这是共产党建党时的本意,唱红说到底就是为人民服务”。
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是重庆一圈两翼格局的发展要求,两翼是重庆的偏远区县、山区,受自然和历史因素,人均收入地下,贫困人口集中,重庆认为社会主义必须实现共同富裕,一圈作为重庆的中心城区和区县,在产业、人才、技术、资本和管理上有优势,而两翼在自然资源、劳动力方面有优势,因此在一圈和两翼之间建立产业、投融资、基础设施和人口转移四个对接联动机制,这些联动已经带来效果,但重庆还是不断加强,2010年提出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年均收入增长18左右,有劳动力的农户实现万元增收,这种增收主要依靠森林相关产业,林禽养殖、林下养畜、林地种植、林果产业、森林旅游等。
国民共进,对重庆的理解最有可能理解为极左的路线,淡化市场和其他所有制经济,简单发展国有经济,与中国改革开放主流不符,而重庆的经验证明,国进,民也可以进,重庆国有资产实现了连续的增长,国有资产总额全国排位第四,而重庆私有经济直辖之初只占全市GDP26%,2010年这个指标是60.5%,真正实现了国民共进。
重庆的公共服务和产品投入主要靠财政,其实也就是靠执政党和政府,五个重庆建设平均每年投入超过3000亿,而每年重庆的财政预算支出只有1300亿左右,多余的钱哪里来?这是重庆3.0版社会主义探索的核心问题,发展公共产品和服务,资源来自哪里呢?绍光老师这里高度赞扬了薄书记和黄市长,他们以当年大连和浦东的城市经营以及以土地地权收益作股本向银行贷款等方式为基础的国有资产做法,都引入了重庆,城市、土地都可以视为国有资产,政府以民生为出发点进行合理经营,反过来再投入民生工程,这不是社会主义的集中体现么?重庆成立八大投,政府通过国债、规费、土地、存量、税收等作为注入资本,然后八大投再通过银行、债券、股市、信托和海外等市场融资,放大国有资本,八大投本身还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更是纳税大户,直接帮助重庆把更多资源投入教育、卫生和社保等领域。
群众路线:重庆一直强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并突出了大走访,要求机关干部更加程度更加规范地下基层,如贫困农村,贫困家庭,并形成具体制度和数字指标,结穷亲,帮助困难家庭,体会群众的疾苦,倾听群众的呼声,回应群众的诉求,感知群众的智慧,增进与群众的感情,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摒弃脱离群众的衙门作风。
全文数字翔实,丰富,是学习重庆模式的极好文献,重庆的探索在绍光老师笔下充满了希望和光明。
我觉得有几点和网上一些说法的差别要澄清,
1、重庆不是极左,不走文化大革命的一套,唱红薄熙来说了不是极左,不能搞文革时样板戏或者破四旧等的东西,国进也不是民退,也不是让先富的人把财富拿出来再重新分配,更不是整个社会财富的重新平均分配,重庆求的是增量,不想剥夺任何人的利益,在针对高收入群体的收入、住房等方面重庆是调控而不是打压,用的是税收等政策工具,而不是武器的批判。
2、重庆的3.0模式不是对2.0改革开放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否定而是发展和开拓,重庆从来没有逆改革开放的潮流而动,私有经济、市场经济在重庆发展的有声有色,而重庆做大做强国有企业也没有限制私营经济,五个重庆的建设,农户增收计划,都是充分利用了市场、资本、技术、劳动力、产业等改革开放后大力推进的方面,只是把收益更加向民生倾斜,五大重庆等系列民生建设被很多人称为回归毛时代,我却觉得这是发展而不是回归,符合锦涛总书记说的不折腾,一心一意求发展。
3、现代化潮流不可逆,改革开放是3.0版的基础。看重庆的探索,人们会感叹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力量,在改善民生的进程中也是一样,重庆用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力量促进民生建设,3.0版的社会主义也是在此基础上去探索,而不是逆这股潮流。所以是改革开放基础上进行,中国在78年文革之后选择改革开放,越发在现在显现了超越时代的意义。薄熙来都说重庆不是极左,那么中国不能也不应该再折腾回极左的路线。
4、领导的创新和强势还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源动力,重庆人喜欢说中央的财政拨些来,这个谐音人人知道其意味,虽然重庆模式不是主要靠中央财政拨些来,但是谁能否认薄书记的意愿、能力和影响呢?薄书记加上黄市长,一个是红色的政治合法性代表,一个是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权威,如此结合岂不是重庆之福?重庆能探索3.0版的社会主义模式,市领导是关键作用,而非党和国家整体布局中有计划有制度的试点探索,不知道是否能形成规律性和长效性的东西供其他地方去参照。
5、于是重庆模式紧接着就是这种发展趋势的下一步探索,区域经济发展依靠领导,而不是靠制度,这是中国区域发展的一个特点,那么薄书记能在重庆多久?论语说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重庆的模式下面会坚持么?重庆的未来是继续探索么?重庆的房价还会坚持低于成都、贵阳等城市的水平么?其他省份想发展也想探索,能得到一样的支持、资源么?这是重庆模式带给人的思索。中国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有时候想想,人治的因素还或有之,知我罪我在孔子是春秋,在我们党不也是靠实践么,我们的模式下,只有未来能告诉现在了,这一点不仅是重庆。
坐在书桌旁,看重庆模式,会让人有一种自己投身其中的冲动,鲜活的实践永远大于任何的理论和思索,绍光老师说重庆实现了华丽转身,他这个报告也有自己转身的味道,学者多深入实践总是好事情。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