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08 22:02:27: 埃涅阿斯 (de contemptu mundi) 柏拉图认为了什么,可能还不用劳动你教导我,^_^
至于那些伪精英们,他们只是一群洋洋自得、醉生梦死、不知敬畏“暴死”之徒,否则哪敢住碧桂园啊,他们以为李自成进北京只是一个遥远的传说吧。。
如果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
—— 雪莱
1. 我本科学的是小语种,提前录取的,没有高考。提前录取也要考试,语数外总分定初选资格,面试成绩定能否录取,面试成绩一样的时候回头看语数外初选总分,分数一样的时候,以外语成绩最优来定胜负。面试面什么啊?两方面:知识面和英语口语。知识面包括国际新闻,国际政治、什么厄尔尼诺、什么巴以冲突(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的考题),爱因斯坦牛顿霍金;英语口语就是硬碰硬的对话,陈述观点;还有现场中翻英,老师念中文,你随口翻英文。okay,你认为我们小语种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的比例是多少啊?——170:0。
2. 我想在豆瓣上的大多数可能都是城市非农业户口的孩子,我们这些所谓“受高等教育”的城市孩子都需要跟李刚拼爹和跟郭美美拼妈,那些农村孩子通过大学改变命运的几率可想而知。你我是城市孩子,找工作尚且搞不好要父母找找关系,帮忙打个招呼;一农村孩子,除非你是北大清华复旦浙大毕业的,大部分学生出来在用人单位看来也无甚差别,现在听说就连中国这些常青藤出来的学生找工作也不能挑三拣四了。
3. 而且中国的大学你我又不是不知道,有多少东西是真的“功利性”的“有用”的啊?你能从课堂上学到多少东西是能实际应用的呢?当然教育专家会说,大学不是“职业学校”,我们注重学生的整体素质,文化修养和思维训练。但是你不能指望农村孩子都渴望去接受博雅教育,去学习拉丁文、古希腊文和论语、诗经;你也不能指望他们整天能泡在纯数学、纯物理的理论训练当中;你也不能要求他们为了上大学体育课去买网球拍或是高尔夫球杆(厦门大学)——他们大多数人不想读硕士,不想读博士,不想做思想家,不想一辈子清贫搞纯理论,无所谓是不是能够张口莎士比亚,闭口孔孟之道,更不会对高尔夫球和网球感兴趣。对他们来说,毕了业能学到点有用的东西,能找到一份对得起四年大学学费的工作最重要!!!
4.有个全国政协委员叫王平,她说不建议农村的孩子上大学。被骂成一片。她的真正的出发点我不知道,整套言论里面也有很多东西让我很费解,但是如果仅就“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这句话来说,这是话糙理不糙的。最早我记得是在06年我就听过有我做别的调查时遇到的农民工跟我说“俺们才不信电视上说的什么知识改变命运呢”。农村孩子进城读大学干啥呢?学,学不到想学的东西;活,也只能比城市孩子活在更低的物质生活的档次上;春游秋游要花钱,学期开始给班费,还要什么各种杂七杂八的费用,考四六级;然后能学到什么呢?马哲毛概思修邓论三个代表我们就不说了,专业课呢?多少教授副教授讲师一门心思就花在搞项目、评职称、学院政治和忙乎自己的课题,有多少老师愿意认认真真备课,认认真真讲课?不是说没有,当然有,而且也不能算少,但是对于那些希望能在大学里面学到“干货”和“技能”的农村孩子来说,专业课以后能实际运用多少呢?老师的教学态度和学科建制真的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么?
5. 我们学校给贫困生的助学金是一个月300,一年后变成了150,原因是:要让更多的贫困学生享受到这一福利。我当时就很纳闷,是贫困的学生突然之间变多了一半,还是助学金拨款突然少了一半。300元能在学校勉强过活,这我是知道的,因为我喜欢买书,所以总是克扣自己的生活费里面吃饭的部分用来买书,但是300元一个月,在北京,在有减税政策的学校食堂里面,确实能基本保证每天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牛奶。150元呢?我决定试试。我每天买馒头和咸菜,鸡蛋面饼是我的最爱,因为一块钱,就能买到一个半个必胜客那么大的饼,而且还有鸡蛋,我可以省着买鸡蛋的钱去买粥,以让自己能咽下那个饼。说实话,我也不觉得“那么苦”,能撑的下来,不过说实话,到了第20来天的时候,我是实在想吃点肉了,不吃真的觉得没油水了。但是150元真的一个月下来就没什么了。要知道,就算是食堂有减税政策,那也是在北京!!!第二个月我就没有再次尝试了。
6. 是不是教育资源往乡村倾斜能改变现状?绝对不能,也不可能!第一,教育投资在乡村的投资相对低效,而且更是腐败滋长的温床。我自己是去民工子弟小学支教过,我同学去过贵州支教。他回来跟我们说,地方政府那些乡镇政府里面,拿到助学金和家庭困难学生补助金的都是乡镇领导的孩子或是他们的亲戚,或者是地方大户,真正穷的孩子也不指望那个。在城市里面拨发的教育款项还常常被贪墨,何况农村呢,又没有媒体,反贪局也懒得管那种穷乡僻壤的地方,而且也没法儿管,你怎么管?还有就是很多教育款项都被挪用,你不能说这个是贪污,地方官有地方官的道理,有时候真的是缺钱了,只能巧立个名目,把钱挪到别的地方去,你真的不能说那帮人是“贪污”,发展地方GDP或是修路这种事儿要比兴办教育更显得是“政绩”,而且有些时候,这些挪用也确实发展了地方经济。但是教育那口子就始终缺钱。
7. 第二,钱怎么用?请老师?请不来。买教具?你真的认为把黑板上的实验搬到讲台上有多大的区别么?大部分的投资还要花在基础建设上面,你总要翻新校舍吧,你总要不断替换桌椅、黑板、粉笔吧,你总要印刷试卷吧,你总要七七八八你能想到那些麻烦事儿——这些当然很重要,非常重要,但这些没有能本质上提高教学的质量。教育投资到农村地区,被贪污卡一刀,被挪用卡一刀,被基础投资卡一刀(校舍翻新、折旧、还有七七八八什么印刷、粉笔),剩下能用的也极为有限。
8. 第三,地方乡镇也完全没有动力发展教育,培养出来的农村大学生,一个劲儿地都留在城里,原来的村儿呢,乡呢,对他们有啥好处?偶尔真的有混出天地回来投资个希望小学,但又能有多少希望小学啊?兴办乡镇企业?别扯淡了,乡镇企业都头儿都叫“农民企业家”,不叫“农村大学生回乡创业家”,再说现在一个农村大学生毕业出来,没有父母的帮助,没有亲友的提携,出来能混饱肚子就不错了,你叫他回去建设农村?扯淡吧。不在外面混出点儿模样你也不好意思回去啊。
9. 所以虽说我真的非常同情农村的教育现状,也真的觉得那边的教育现状需要改变,也确实应该改变,但是加大农村教育投资?我非常不情愿的做一回“国师”吧,我也不会这么干。低效率、难监管、没成效,农村地方根本捞不着啥实惠。还不如搞好三通一平,修修路,招商引资来得快。
10. 我支教的那个民工小学,离北京四环不到半个小时,离五环不到一刻钟;那个地方,反正我们一起支教的女生是从来不去那儿上厕所的,一到下课孩子们会疯了一样跑到自来水龙头那边喝水,我们的头儿(一个女生)第一次看到的时候直接叫了出来“不能喝不能喝,水脏”。但是孩子理都不理,抢着喝。问为什么?因为民工自己住的地方没有自来水,孩子必须在学校里面喝饱了水,回去就能少喝点儿。要知道,那地方离五环不到一刻钟的车程。
11. 教学质量就更堪忧了。我们去也是主要教英语。一上来我们也想听听民工学校的老师怎么教。老师非常气派的,一上台就一连串英语,把我给说愣了,我们整个一个支教组的全楞了。文字太局限了,无法表达,我只能说,我听她说英语跟我听印度人说英语是一个感觉。唯一能够形容的就是,老师念“post office”的时候,是连读的,所以念的是“pos toffice”,孩子们只能照葫芦画瓢。你说这种英语老师教出来的学生能真的说英语么?再接着我就开始翻学生的课本,一边也跟他们聊,我发现其实学生已经上到很后面了(十来课的样子),但是我们这节临时决定上的公开课,老师讲的是第五课。我就问怎么回事儿,学生说,每次有人来,老师就教第五课,貌似是这课教得最好也不知道是什么,全班也就只能跟她念第五课,所以第五课他们全班念得也最好(当然是印度英语意义上的最好)。而且这个民工小学来视察的还特别多,什么检查团啊,什么记者啊,包括来支教的也不止我们一批,每次有人来就是“第五课”,一学期下来,有五分之一的时间是花在“第五课”上的。
12. 开始教课以后还是问题重重。学生们老问你啊,新老师你的发音为啥跟我们老师教得不一样啊?我们老师教我们说dining room就是“叮咛入母”不是“呆宁入母”,我们老师说“pos toffice”而不是“post office”,你们教得咋不一样啊?我们总不好说:“你们老师教得是错的”,本来本地老师跟志愿者老师就不是非常融洽,你再这么一说更是玩火,我们只能说,你们老师教得呢,是比较正式的英语,就跟新闻联播里面的那样,我们教得呢,比较口语化一点,是日常生活时候说的。——虽然我们决定采取这样的统一口径的时候,自己也觉得挺对不起学生的,但是没办法,你只能这么说......
13. 支教真的那么“好”么?前几年看到有篇文章说“哥哥姐姐们,求你们别来支教了”。讲得真是很好。支教是什么?学校社团为了能够不至于在“学生团体活动”一栏里面填上“无”?还是大学生们为了满足贴近乡村和提高农村教育的崇高道德感?还是校领导在典礼和教学评估时候在汇报工作时候添一笔亮色?我们都知道教育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我们也都知道孔圣人那句“因材施教”。一个班的老师还知道要根据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标准,不同的教学策略;一堆自己还是学生的孩子能知道多少“怎么教育”,“怎么教学”?
大多数支教的大学生,第一,不晓得农村孩子的世界,不了解他们的生活,不知道他们的语境,我们生活在一个国家,但是根本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面,你说NaCl是盐他有概念,你说硫酸铜是用于给游泳池消毒的,所以泳池的水是蓝的,他们就根本没概念了,很多农村孩子见过的真正的游泳池都是08北京奥运会的时候电视上面看来的。所以有些时候,我们连比划带讲解说了一通,农村孩子根本还是两眼望着你,因为我们知识背景根本不对接。
第二,不晓得农村孩子的受教育情况,大多数农村学校,一个班级的孩子水平相差很大;你可能会说城市学校里面的孩子一个班第一名和倒数第一也差的很大啊?但是这不是一个概念,比如一个五年级某班的倒数第一,去四年级,搞不好可能就是个中等偏下;但是农村不是,五年级某班倒数第一,可能应该回去去补一二年级的课;你不清楚学生的大致水平的正态分布,你根本无法去面对,有些年级已经开始教分数乘除了,但是有些孩子还不知道哪个是分母哪个是分子,我不是开!玩!笑!
第三,大学教育你可以靠自学,中小学根本没可能,没有老师这根拐杖,学生是不太可能去自学的。但是我相信支教的大学生不在少数,大家都是自己写教案吧?大家都是自己编习题吧?大家都是自己写课程进度和计划吧?甚至同一个支教队里面,每个人教得东西都是完全不一样的。Plus,而且支教基本上如果是集中去边远地区支教的话,基本也就一两个月。好,现在我们自己问自己:城里的教育专家给制订的教学大纲和教科书都已经经常性地被中小学老师以及中小学学生表示要么太浅,要么不合理,要么根本与应试脱轨;那么我们能想象出来一帮没什么教学经验的人,自己设计教学内容和进度,自己设计教学体系,自己出习题,一切都是自己来的大学生能搞出什么货色么?而且,就一两个月,就一两个月啊!走的时候,我们觉得自己道德升华了,自己吃苦耐劳了,自己体验了民风民俗和乡土中国,然后拍拍屁股,不带走一片云彩。然后下一年,农村的孩子们还要再接受一遍完全不同的另一帮大学生自创的教学体系和课程内容,说真的,孩子们真的应该利用暑假去务农,而不是在教室里面听我傻不拉机的讲英语被动式来消磨时光。
14. 在高考上,情况要好些,必然送孩子进高中的,毕竟父母还算是有决心,也有毅力。但是他们买得起一本本《三年高考,五年模拟》么?他们能亲手做多少电磁感应的实验?我们中学当时甚至有电子显微镜,而你猜他们每节课多少人要share一两台显微镜?除却个别县中(主要是沿海富裕省份),有多少县中有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把学生送进哪怕是一本高校?一个班能有一半能上大学就不错了。你知道县中的口号是什么吗?“高考咬牙狠一狠,以后城市户口本!”我还听过一些别的,内容大同小异。那么剩下的花了父母的钱,但是没能上得了大学的怎么办呢?那些正在观望着要不要送孩子念高中的父母看见三年忙乎下来,只能上个大专,你觉得他们会怎么抉择呢?
15. 我外公去世前90多了,请了个阿姨来照顾他。那个阿姨有个女娃,读高中,就是高三时候买了个牛奶都在电话里面被她爹给骂了,说是老子在外面苦钱,你他妈倒是还享受。我外公90多岁的人了,是个老党员,听着隔壁屋他们电话里面在吵,实在是觉得不忍心,就每个月多给阿姨50块钱“给孩子买牛奶的钱”,我外公还说“高三了嘛,要紧的时候,给孩子补补身体最重要”。
后来高考成绩出来以后,我妈主动说帮着她填志愿,因为我妈当年虽说没机会给我填什么志愿,但是高三开始的时候,为了准备我大学的学校和专业,她用Excel做了整整几千行的data和备注(里面有学校的状况,专业的介绍,还有前三年的分数线,以及跟一本线的差值,还有招生人数,还有那些其实名气和实力很赞但是在本省分数线偏低的学校,虽说其实我跟我妈说了,那些资料其实都有,都能买到,我妈还是自己坚持做,她说只是看资料没有感性认识,必须自己慢慢做才能有自己的体会——可怜天下父母心),所以她自己认为在挑专业和挑学校方面很有发言权。但是后来分数线出来以后,我妈一看发现她自己完全无法指导那个钟点工阿姨填志愿,因为我妈就压根儿没看过大专的院校,而她家女儿的分数是铁定上不了大学的。
后来她女儿被大学录取了,你猜是什么学校?江西一个名字里面有“机械类”词汇的大专。你再猜去那里学什么?去学声乐。你能想象么?一个为了自己女儿喝牛奶就把女儿骂得狗血喷头的家庭,花了三年的学费、生活费、路费(每个月要回家,然后再回学校,对于我们“城里人”做省内的大巴可能不算贵,但是对农民工就是很大一笔开销了),然后最后的结果就是去一个机械类大专去学声乐?你是当爹妈的,你能接受么?最惨的是,阿姨他们夫妻俩一咬牙还就送女儿去学声乐了......理由是:已经花了这么多了,不去拿个大专文凭,前面的就浪费了......万一还能有转机呢......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