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民日报》评论部的理论水平问题
吴名之
2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人民日报评论部:宁要微词,不要危机”文章,并标明这是:“人民观点:深化改革认识论”之(1)。显然这是一系列重要文章的第一篇,其宗旨大概是要从认识论的高度上,对中国的改革展开理论阐述,以开导全党和全国人民科学地、正确地、全面地把握中国改革的现实和发展方向。
事关重大,首篇宏文刚刚问世,我对“后续“翘首以待。
对首篇粗读一遍,觉得文章气势逼人,对句也颇乖巧,但从文章逻辑的周延和理论的严谨方面看,确有不少可以推敲之处。因词不达意,以辞害意之处不少,顿使文章减色,失分不少。
例如,文章标题就很费解。“宁要微词,不要危机”中的“微词“与”危机“二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内在必然联系,是非此即彼对立物吗,容忍了”微词“,就可以免除”危机“吗?
愚以为,”微词“一般应理解为人们之间有各种看法,其前冠以”微“字,虽未必是微不足道,但也不一定是经纬宏论。“微词”也许无关痛痒,也许是些“闲言碎语”,无关大旨;但有些却可以“沙里淘金”,俯下身来,也可能从中发现有用、有利、有参考价值的东西,以利于国事、人事。这些全靠媒体人、主事者、掌权者、主国者的开明、睿智与虚怀若谷。同时,对些许“微词”的存在不要大惊小怪,更不必过分紧张“如临大敌”。
另外,对何谓“微词”,评论似乎有自己的特殊解释与演绎。
文章说一开头就说:“无论方案多么周密、智慧多么高超,改革总会引起一些非议:既得利益者会用优势话语权阻碍改革,媒体公众会带着挑剔目光审视改革,一些人甚至还会以乌托邦思维苛求改革。对于改革者来说,认真听取民意,又不为流言所动,既需要智慧和审慎,更要有勇气与担“。
在文章的第一段中,评论家把标题中使用“微词”之内涵升级了,升级为“非议”和“流言”。“非议”和“流言”两个用词的感情色彩和谴责内涵,显然比“微词”强烈多了。
与此同时,为了证实“非议”和“流言”的荒唐无理和难以接受,文章特别突出了“非议“和”流言“给”改革者“造成的困扰和困境。说,“无论方案多么周密,智慧多么高超,改革总会引起一些非议”。面对诸多“流言”的无端挑剔和中伤,评论给“‘改革者‘的忠言是,认真听取民意,有不为流言所动,既需要智慧和 审慎,跟要有勇气和担当。文章对中国的”改革者“表示了极大的同情和谅解以及对“非议”和“流言”的不屑。
中国的真正改革者真的处于这样的“困境“吗?中国的真正改革者真的处于这样“举步维艰”,“形只影单”的悲惨地位吗?中国人民真的对中国改革那么挑剔无情吗?
中国的改革真的像评论所描述的那样:已经受到了“既得利益者会用优势话语权阻碍改革,媒体公众会带着挑剔目光审视改革,一些人甚至还会以乌托邦思维苛求改革“等多方面的轮番攻击吗?这幅图画符合实际吗?
对既得利益者对中国改革的态度,我没有调查研究,没有发言权。但是,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绝大部分似乎没有使用“优势的话语权阻碍改革,因为这种话语权似乎从来不在他们手里。说媒体公众对中国改革带着挑剔的眼光审视改革吗?是就媒体公众整体而言吗?有何根据?至于说,以乌托邦思维苛求改革,所谓乌托邦的思维 是何所指呢?能否具体指明一下?
我觉得,贵文应该在的标题使用的“微词“、”危机“二辞之外,似可还加上”危言“两个字,”危言耸听“,过甚其辞。
至于你们引用王安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语录,来激励你们的同道者,以拒绝老百姓的“微言”。听了耳熟,似乎某个大人物曾在记者招待会上使用过。我们不否认王安石是个他那个时代的改革者。但这王安石十五个字,在今天怎么具体运用呢?
“人言不足恤”,上面已经讲过了。“足恤不足恤“的标准是有无道理,关键在”辞“,是否有道理,有用则”恤“,无可以不恤。区别对待,用不着对一切”微词“都胆战心惊。”
祖宗“不足法,这里指的是哪一位祖宗呢?是中国的,外国的呢?请指明是哪一位”祖宗“之法,妨碍了中国改革大业。
至于,对”天变不足畏“,不知从何谈起。我们早就不信董仲舒”天人一体,天人感应“那一套了,很长一段时期我们对天就不那么“畏“了。但是,必要的“ 畏” 我们 还是应当有的,不能任意胡来。我们的一切言与行,不能违反客观规律,违反科学发展观,不能侵害广大老百姓的根本利益。
我觉得拿一千多年前王安石的话为我们改革大业壮胆大可不必。作为改革家王安石,恐怕也不支持我们胡来。
我个人觉得《人民日报》评论部这篇文章有点怪怪的。怎么把“微词“与”危机“直接挂钩起来。然后,又把”微词“与”非议“与”流言“划上等号,大加挞伐。一直到,说什么担心”一出现不同声音,改革就戛然而止“。难道,中国的改革就那么”弱不禁风“吗?最后,发誓赌咒地搬出宋朝王安石老先生的话为我们今天的改革大业壮胆。这是”勇气与担当“,还是”信心不足“?
说老实话,这还是那个老问题。对“改革“只能全称肯定,不可以对三十年来的”改革“进行半点反思,“防人之口过于防川”。
说老实话,你们这个文章很难做,因为“微词“与”危机“之间隔着十万八千里呢。但是《人民日报》评论部却能把它做出来,我佩服评论部同志们的勇气与智慧。
2012年2月27日 急就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