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财政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银行在北京共同举办了“实现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发展:中国的战略选择与国际经验”高层研讨会,并发布了有关2030年中国发展战略的课题报告。
“中国现已走到其发展道路上的个转折点。”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在这个题为《2030年的中国》研究报告发布会上如是说,世行希望报告中开出的“处方”会被用于中国的改革蓝图。
一些西方主流媒体也借机给中国开“药方”。不过,一些中国经济专家和分析人士指出,西方真心和假意并存,最终是为了从中国获利。
西方先唱衰再支招
世界金融危机余波未了,中国近期宏观经济形势又较为复杂,西方舆论先是为中国做出了一系列“危险预报”,随后又开始热情建言支招。
从去年开始,部分国际机构刻意夸大中国物价上涨、经济增长放缓以及地方债务、银行呆坏账增加等问题,高盛、摩根士丹利、瑞士信贷、德意志银行等外资机构纷纷下调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经济展望报告》称“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美国《华尔街日报》还曾提醒投资者“当心中国软着陆失败”。
不久前,美国《时代》周刊网站刊登了该刊资深记者迈克尔舒曼的一篇文章,评论中国经济形势。认为,“中国的经济体制是不可持续的,中国可能在2014年到2015年间爆发危机”。
经过一番唱衰后,国际机构和西方主流媒体又开始献计献策,给中国开出不少“改革药方”。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主编约翰麦克列威特3月2日在清华大学发表题为“全球动荡与中国崛起”的演讲时就建议“中国应当在国有企业、银行与资本自由化等方面,以及世界银行报告中所提到的各个方面进行改革”。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评论员雷思海对此指出,西方媒体和经济学家此前集中唱衰中国经济,就是为了让随后开出的药方更容易被接受,最终是想让中国尽可能倒向西方的发展模式并从中获利。
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亚玲也强调,西方舆论力挺佐利克给中国经济改革支招,最终是为了利益。谭亚玲解释说,西方国家不仅仍受金融危机余波影响,而且大都面临财政和债务难题;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非常快,外国资本非常想进入中国市场,并试图从中得到更多回报,所以会制造出“期待中国市场更加开放的论调”。
要看是否适合中国
目前,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石油价格高位波动、许多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全球经济下行风险仍然较大。欧盟委员会在最新报告中预测,今年欧元区经济将萎缩0.3%,陷入轻度衰退,欧盟27国经济增长也将陷入停滞。美国经济因面临债务压力、投资增速放缓等负面因素影响,而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为“今年经济增速仅为 1.8%”。
与之相比,2000年至2009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累计贡献已经超过美国。日本大和综合研究所经济学家金森俊树指出,金融危机中,中国成为稳定世界经济之锚。
显而易见,与西方萎靡不振的经济状况相比,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成为支持全球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因此中国理应有信心和实力独立完成自己的改革功课。
在谭亚玲看来,世行行长佐利克对中国现状以及中国目前现行的机制特性还是比较熟悉的,他强调按照市场模式来改革中国现状,这是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是好的方面。
不过,谭亚玲也表示,在西方向中国提出开放的时候,首先还是看开放的状态和程度是否适合中国。
不必遵循已有模式
事实上,中国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并不排斥“外来思维”。以金融行业为例,中国不仅看重全球视野和国际惯例,还更加注重与本土市场相结合。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巴曙松介绍,“1997年的时候,中国的银行业在国际市场上,资本金、实力、市值、总资产规模均名不见经传;而现在,在全球市值前十大银行中,有三四家都是中国的银行。”巴曙松说,将全球视野与中国本土具体金融市场结合,进而推出独创性的方案,往往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因此“既不能片面强调中国国情,也不能单按照国际惯例来做”。
由此可见,西方给中国开出的“改革药方”显然不是必需品,对其中的“真心”参考即可;对其中的“假意”可完全置之不理,甚至还要保持警惕。
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确实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但中国能够成功实行调整,把经济发展持续下去。
香港《大公报》3月3日刊发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陶文钊撰写的文章,文章强调“中国在二十年机遇期内可以实现持续高速增长,而且还可以延长机遇期”。
文章还强调,中国经济的发展不是在遵循什么已有的模式。对于人口如此之多、家底又如此之薄的经济体来说,中国必须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这就是邓小平所说的“摸着石子过河”的道理,也是中国过去32年的实践。(浙江日报)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