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拿成都某高校的本科录取通知书,家住成都市槐树店路的玲玲(化名)却不知道自己的路在何方。这段时间以来,为上大学的事她和父亲进行着一轮又一轮的谈判,但父亲固执地认为“读书无用”,他宁愿出钱资助玲玲做点小生意,也不愿“扔几万学费进去打水漂”。(《成都商报》9月2日)
这一新闻又“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媒体上引起热烈讨论与激烈争论,其中有的人就批评说“读书无用论” 是短浅的功利主义作怪,是功利主义下的蛋。我看这样的指责未必能以理服人。要知道当前埋怨“读书无用”的恰恰最多的是社会底层民众, 主要是冲着就业难而来的,给他们的困惑上再撒把盐是否不够厚道?
君不见, 近两年来媒体没少这样的报道:卖猪肉的研究生,卖青菜的博士生,考环卫工的博士后,在家种地的大学生,更让人揪心的是因为孩子学有所成,读了研究生却就业无门,靠种地为生的父亲喝药自杀了……这些新闻中的孩子们的知识无处安放,学有所成的日子变成了英雄无用武之地。难道说他们忍气吞声才不是功利主义作怪?
现在是市场经济社会,尽唱脱离实际的高调没用,除了慈善事业以外,一切经济活动无不打着“投资”盈亏的烙印,对于一般农民家庭或中低收入的工薪阶层而言,供孩子读大学当然是一种“投资”。既是投资就希冀回报。“扔几万学费进去打水漂”是他们都不愿意的事情。而近年来,一方面是大学学费节节攀升,上学成本越来越高昂,家长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则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年年都有“最难就业季”的说法,大学毕业生尤其是本科生的薪资,即便与一些技术工人、农民工相比,也是越来越不好看。
需要正确引导。既要燃起他们对“读书有用”的希望,又不是偏面去看待“读书无用”。
首先应该给他们指出“风物长宜放眼量”。尽管现在“读书改变命运”的路已不是那么畅通,但总还有不少人在读书改变着命运。上学读书本身未必能使好好读书的孩子都摆脱贫困,但上学读书却可以使其具有摆脱贫困的更大可能,更何况“腹有诗书气自华”:书籍承载的是人类的文化与经验,而读书是获取文化知识以及前人经验的最好途径,是进行创造、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打好了基础,是一件终身受益的事情。
其次,现在社会整体上对职业学校存在一定的偏见,我国的职业学校(尤其是技校)没有获得良好的发展,远不如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所以企业急需的人才往往招不上,被召进的大学生又去技校“复读”。因此要想在短时间内掌握某项谋生技能,最应该选择的其实是职业学校,而非全日制高校。另一方面全日制高校却又在市场面前越来越缺少应该具有的大学精神,它们到是越来越功利化。为了节约开支,有些学校该开的实习、实验课都精简或简约了,造成学生动手能力很差,加剧了就业难的问题。
还应该看到,当前有些人愤慨“读书无用论”,是发泄对萝卜招聘、拼爹、拼关系、请客送礼等等的不满。如果这些不正之风不能扫荡,穷人孩子就没有出头之日。好在我们看到,新一届中央反腐败、整“四风”是动真格的。好在从国家层面上也在努力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8月16日表示:要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切实促进就业公平。尹蔚民说:“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同时,还通过财税、金融、社保、培训以及岗位补贴、助学贷款和代偿等多项政策扶持,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因此我们应该满怀信心地看到,教育公平的阳光已经刺破种种乌云(包括就业歧视现象),前途是光明的,不必为“读书无用”悲观。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