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及其军队长期军事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建设、国防建设的指导思想。当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防和军队建设中,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1、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的理论渊源
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是毛泽东群众路线观在革命战争中的具体运用和发展,是人民军队建设、我军战略战术的形成和国防建设的理论基础;是中国人民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法宝。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之所以成为无产阶级最先进的军事理论科学,成为我党进行革命战争的基本指导路线,就在于它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
(1)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人民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命题。毛泽东根据这一经典理论,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进一步发展出群众路线,作为基本理论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这是其人民战争思想的基本出发点。1960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河南郑州分别会见来自非洲、拉丁美洲、亚洲一些国家的朋友。根据当时负责起草新闻稿的熊向晖同志的记述,毛泽东同志在阅读新闻稿的时候,删去了原稿“中国人民在毛泽东主席领导下取得的伟大成就”中的“在毛泽东主席领导下”和“伟大”,改为“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工作中所取得的成就”。他说:“为什么一定要说毛泽东的领导呀?没有毛泽东,中国人民就取不得成就了?这是唯心史观,不是唯物史观。我把唯物史观的精髓概括成一句话,叫做‘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过去打仗,靠的是人民;现在建设,靠的还是人民。一切成就都来自人民自己的努力。”由此可见,群众路线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出发点。
(2)兵民是胜利之本。毛泽东从唯物史观的高度考察战争,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革命战争中所起的伟大作用。毛泽东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发表的《论持久战》中专以“兵民是胜利之本”为标题,论述了全面抗战,全民抗战的观点。他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主张进行广泛的热烈的政治动员,解决兵源、财源等困难问题,达到“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的目标。这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反对国民党片面抗日,主张全面抗战思想的集中表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及抗日根据地的不断扩大,充分说明了这条抗战路线的正确性。“兵民是胜利之本”既是“人民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这一思想的发挥,又是后来“人民战争胜利万岁”、“全民皆兵”、“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等口号的来源。革命战争如果离开了人民群众,那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失去了进行战争的雄厚的物质基础。例如:辽沈战役中,东北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先后组成了个二线兵团,约30万人,不断补充我军。陈毅同志曾形容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3)人民战争为人民。人民战争是为谋求阶级解放或反抗外来侵略,组织和武装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的战争。人民战争符合被压迫阶级、被压迫民族的根本利益,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下的人民战争,是群众基础最为广泛的人民战争。以人民军队为骨干,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战争中要兼顾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重视发展生产,尽可能地减轻人民群众的负担。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矛盾,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使革命战争获得最广泛的国内社会基础和国际同情援助,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最主要的敌人。
(4)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是人而不是物。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之所以成为我军以弱胜强、克敌制胜的法宝,就在于他最合理地把进行战争的人力、物力这两个最基本的因素巧妙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革命战争中发挥出最佳的作战效能。在人和物这一战争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中,人的因素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这是马克思主义一条重要的军事原理,也是我党进行人民战争的重要理论依据。毛泽东明确地指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在这里,我们一定要正确理解毛泽东对“人”与“物”在战争中作用的论述。毛泽东并不是不重视武器的作用,他强调武器还是重要的因素。
2、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在1945年4月所做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明确提出了“人民战争”、“人民的军队”、“人民战争所必需的一系列的战略战术”等概念,并作了精辟阐述。朱德在所做的军事报告《论解放区战场》中,就这些科学概念的具体内容进行了系统的阐发,并在所做关于军事问题的结论中,提出了“毛主席的军事思想”这一概念。在此后的全国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战争中,毛泽东军事思想得到全面的丰富和发展。毛泽东的战争指导艺术,特别是关于人民战争理论和战略防御理论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概括起来,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武装夺取政权。毛泽东根据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和城市反革命力量强大,革命力量弱小等特点,正确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并成功地把这一理论运用到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中。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革命道路,是中国特色的人民战争思想的鲜明特征,是毛泽东对马列主义军事理论的一个突出贡献。
要夺取革命的胜利,只有依靠群众。革命战争反映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是进行人民战争的坚实基础,是战争胜败的决定因素。毛泽东强调:“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兵民是胜利之本”,只有动员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才能赢得战争。因此,要充分发动人民群众参军参战,武装人民配合军队作战;组织人民群众努力发展生产,积极支援前线。同时,实行正确的政策,最广泛地团结一切可以联合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敌人。
(2)建立一支以人民为主体的新型人民军队。人民军队是进行人民战争的骨干。这支军队在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之下,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具有自觉的纪律,良好的内部团结和外部团结。既是一支战斗队,在一定条件下又担负工作队和生产队的任务。毛泽东主张在建立一支人民军队作为进行人民战争的骨干力量的同时,还应把人民群众组织和武装起来,直接参加或配合人民军队作战。为此,提出必须建立以主力军、地方军和游击队与民兵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他对这种体制给予了高度评价,没有广大的群众武装组织和军队一道配合作战,没有主力兵团和地方兵团的正确划分,要战胜敌人,是不可能的。50年代后期,毛泽东还针对帝国主义势力的包围遏制政策,以及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可能情况,向全国发出了实行全民皆兵的号召,并强调要加强对人民的国防教育工作。
(4)以革命根据地为基础,广泛开展各种斗争形式。毛泽东强调,要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就必须在敌人统治力量薄弱而地形又有利的农村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根据地是人民战争赖以执行自己的战略任务,达到保存自己和发展自己,消灭和战胜敌人,支持长期战争的战略基地。只有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并实行波浪式推进政策,不断扩大根据地,把人民群众充分动员、组织和武装起来,才能实行真正的人民战争。运用适应于中国革命战争特点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实行正确的战争指导。这种战略战术,就是在人民战争的基础上,承认在武器装备和总的兵力对比上敌强我弱的条件下,充分地利用敌人的一切弱点,发扬人民战争的一切优点,一切从实际出发,灵活机动地进行作战,把战略上的劣势,逐步转变为战略上的优势,能动地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
另一方面,毛泽东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以武装斗争为主,与其他斗争形式紧密配合的更为完善的组织形式和斗争形式。他要求必须深入动员,把一切革命人民不分性别、不分老幼,组织在各种职业的工作团体之中,热烈地从事援助军队的各项工作。并提出组织人民热烈地从事政治、经济、文化、卫生、科技等各项建设工作,以各种方式直接参加战争或间接地支援战争。
(5)坚持军民结合增强战胜力量或国防力量的方针。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提出支持长期战争,必须实行军民兼顾、公私兼顾等政策,促使战争力量的不断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他又根据中国国大人多、经济力弱等特点,提出中国的国防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行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全民办国防的方针。即在服从国家建设大局的前提下,用国家的经济建设促进国防建设,通过国防工业和国防科技的发展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建设各方面的发展中,应有计划地照顾到国防事业的需要。并提出了“藏粮于民”、“藏富于民”等人民国防的战略方针。
3、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当代意义
我们党在新世纪头20年所要实现的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巩固的国防和强大的军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安全保障,这是政治对军事的必然要求,也是国防和军队为政治服务的集中表现。而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并没有过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军队和国防建设仍具有指导意义。
(1)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毛泽东奠定的我军建军思想。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也是我军建设和发展的首要问题。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确保全军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指挥;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全军各项工作的首位,为打赢未来高技术战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本色和作风提供可靠的政治保证;要进一步完善党委制度、政治委员和政治机关制度、民主集中制度、党委统一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支部建在连上等一系列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制度。
(2)兵民结合是我国当今兵役制度改革的基础。兵役制度是公民参加武装组织或在武装组织之外承担军事义务、接受军事训练的制度。主要包括公民依照法律在军队中服现役,在军外服预备役,以及在校学生接受军事训练等规定。中国的兵役制度要坚持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以全民办国防思想为指导,着眼于发挥现代人民战争整体优势,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武装力量的基本军事制度。新形势下,我国兵役制度建设的基本目标就是建立和完善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
(3)国防动员要依靠人民和发动人民。国防动员是国家行为,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乃至所有物质和能量都是动员的对象。国防动员是将战争潜力转化为实力的关键环节,是坚持和进行人民战争的基本手段。新世纪我国国防动员建设,要着眼现代战争特点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进一步改革完善以国防动员委员会为主体的动员领导体制,实行国民经济发展与国防动员准备的有机结合,逐步建立以综合国力为基础的、军民结合、平战兼容、快速高效的国防动员机制。
(4)军民鱼水关系要巩固。“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为了密切军队和地方、军队和人民的关系,毛泽东提出,“必须教导人民解放军的指战员不要骄傲自满,不要以功臣自居,不要看不起起义部队和地方部队,而要谦虚谨慎,耐劳耐苦,对敌人很勇敢,对同志对人民则很和气,借以团结全军全民完成自己光荣伟大的任务”。在实行了军衔制以后,他不止一次提醒部队,“不要因为有了军衔制度和其他一些制度,而使上下级、官兵、军民、军队同地方的密切关系受到损害”。毛泽东在战争年代亲手制订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规定了部队正确处理内外部关系以及瓦解敌军优待俘虏等的准则。在和平建设时期,他多次重提“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指出:“我希望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教育战士,教育干部,教育群众,教育党员和人民。”军队要发扬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优良传统,以更高标准践行我军宗旨;要树立人民军队为人民的良好形象。始终保持艰苦奋斗、谦虚谨慎的作风,学习人民群众支持部队建设、关心人民子弟兵的崇高思想,积极汲取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政治营养,不断激发官兵学人民爱人民为人民的政治热情。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